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中國古建築的風格與特點

中國古建築的風格與特點

日期:2016/12/14 20:39:56      編輯:古建築紀錄
中國人民在漫長的歷史過程中,以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在建築上創造了豐富的內容和多彩的形式,形成了一種獨特的體系和風格。其基本特點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單體建築功能、結構和藝術的高度統一

  木構架體系是中國古建築的基本特點。作為木構架單體建築大致可分為下、中、上三個部分。所謂下部就是台基部分,包括直接承托木構建築的基座、基座四周的欄桿和可供上下的台階。一般房屋用單層台基,隆重的殿堂則用二層或三層台基。承托木構建築的基座,大都用三合土夯築而成,座壁外觀根據建築功能、結構和藝術統一的要求,常加工成平整筆直的光滑表面、帶壁柱的表面或須彌座形式。須彌座是由佛座演變來的,形體復雜而華美,多用於宮殿、壇廟等高級建築上。基座四周的欄桿最初為木制,後來才成為石造的。它是由望柱、尋杖、撮項(瘿項)、雲拱、盆唇、大華板、束腰、地霞、小華板、地栿等構成。望柱的斷面有方、圓、八角、多瓣(瓜楞)等形式;柱頭有蓮、獅、卷雲、盤龍等式樣。欄桿既是一種保護性設施,也是構成建築藝術形象不可缺少的組成部分。一般地說,房屋下部的台基各部尺寸大小,是受屋頂出檐深度和檐柱徑等制約的,有著一定的比例關系。供上下的踏道,常見用階梯形踏道、斜坡道和蹉三種:蹉即是在斜坡道上用磚石露稜側砌而成的一種防滑作用較好的特殊斜坡道。但不論使用哪種踏道也必須與整個建築的功能、結構和藝術要保持協調一致。

  木構建築的中部,即指柱、梁部分。它是木構建築的核心部分,由柱、梁、枋、檩、椽和斗拱等基本構件組成的框架結構體系,連同木構屋頂統稱為“大木構架”。中國木構架體系有多種結構形式,其中主要的有兩大類:一是“疊梁式”構架體系,一是“穿斗式”構架體系。“穿斗式”構架體系,是由柱距較密、柱徑較細的落地柱與短柱直接承檩,柱間不施梁而用穿若干枋聯系,並以挑枋承托出檐。穿斗架的大小和形式,視穿枋多少而定。常用的有三檩三柱一穿,五檩五柱二穿,七檩七柱三穿,九檩九柱四穿,十一檩十一柱五穿等幾種。這種結構形式在中國南方的民居上采用較普遍。“疊梁式”構架體系,即是在建築基座上立柱、柱上架梁,梁上立短柱,柱上再置短梁,短梁上又立短柱,如此疊架,甚至屋脊;並在梁端架檩,檩間架椽,形成疊梁式構架。構架的大小以檩的根數或椽跨即步架的多少為標准,如最小的兩坡屋頂,它的構架大小可以用三檩或兩步架來表示;最大的兩坡屋頂,它的構架大小可以用多至十一檩或十步架來表示。這種結構形式在中國應用很廣,特別是北方的建築大多采用這種形式。

  榫卯和斗拱是中國古建築中具有最顯著特征的部分。所謂榫卯,就是小於構件斷面的凸出部分;所謂卯,就是構件上的開口或穿眼。中國古建築的主要構件就是利用這種榫卯嚴密地結合在一起的。斗拱是用短小的木塊、木枋組成的懸挑結構,它主要起支撐屋頂出檐和減少室內大梁跨度的作用。一般地說,方形的木塊叫做斗,短形的短木叫做拱,斜置的長木枋叫做昂。斗是用以固定上下兩層或拱昂的構件。拱起前後懸挑和左右拉接的作用。昂起前後懸挑的槓桿作用。斗、拱、昂因在整組斗拱中所處的部位不同,它們的名稱也不一樣。一般可分為外檐斗拱和內檐斗拱兩大部分。其中,位於柱頭上的稱為柱頭科或柱頭鋪作;位於兩柱之間枋上的稱做平身科或補間鋪作;位於轉角柱頭上的稱為角科或轉角鋪作。斗拱的大小和出跳的層數成正比,層數越多,斗拱越大,等級也越高。斗拱從形狀到組合經過藝術處理之後,不僅成為從屋頂向檐柱過渡的重要形式,而且使整個建築增加了生動的藝術形象。


  木構建築的上部,主要指屋頂部分。屋頂是中國古建築的冠冕。很早以來,為防止雨水淋濕版築牆,屋頂多采用較大出檐。但因出檐過深,妨礙室內的采光,所以從漢代起屋檐多做成反曲狀。後來,又采用屋角反翅和屋面舉折的結構做法,因而屋頂出現了式樣繁多的藝術形象。早在漢代已有庑殿、歇山、懸山、囤頂和攢尖等形式,後來又陸續出現了丁字脊、十字脊、拱卷頂、盔頂、盤頂、圓頂以及由這些屋頂組合演化而成的各種復雜的藝術形體。

  庑殿,宋代稱四阿頂,是中國古建築最高級的屋頂式樣,一般多用於皇宮、廟宇中的最主要的大殿,其形制有單檐、重檐之分。單檐的有正中的正脊和四角的垂脊,共為五條脊,所以又稱五脊殿。重檐另有下檐圍繞殿身的四條搏脊和位於角部的四條角脊。歇山頂,宋代稱九脊殿,它是兩坡頂加周圍廊構成的。歇山僅次於庑殿。它由正脊、四條垂脊、四條戗脊構成,所以稱九脊殿。如加上邊的兩條搏脊,則共有十一條脊。它有單檐、重檐兩種形式。在清故宮中的次要建築和住宅園林中,還有無正脊的卷棚歇山式。懸山是兩坡頂的一種,其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牆之外,所以又稱挑山或出山頂。懸山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無正脊的卷棚。山牆的山尖常做成五花山牆,也有做成三花山牆的。硬山頂也是兩坡頂的一種,但屋面不伸出山牆之外。山牆多用磚石承重牆,並高出屋面。牆頭有各種形式。懸山和硬山式在中國普通民居中使用最廣。攢尖頂宋代稱斗尖,多用於面積不大的建築屋頂,如塔、亭、閣等。其特點是屋面較陡,無正脊,數條垂脊交合於頂部,上再覆以寶頂。平面有方、圓、三角、五角、六角、八角、十二角等式。一般單檐為數較多,二重檐已少,三重檐更少,但塔是例外。

  屋頂所使用的材料采用琉璃瓦和布瓦(青瓦)兩種品式。琉璃瓦又可分為上釉和不上釉兩種(不上釉的叫削割瓦)。因此從材料看,中國古建築屋頂又可分為琉璃屋頂(包括剪邊作法)和布瓦屋頂兩大類。剪邊屋頂就是用布瓦或削割瓦做心,四邊或檐頭用琉璃瓦。或者用一種顏色的琉璃瓦做心,四邊或檐頭用另一種顏色的琉璃瓦。在封建社會中,普通人民只能使用布板瓦蓋房。即使一般貴族、地主,也只能使用布筒瓦。親王、世子、郡王只能用綠色琉璃瓦或綠剪邊。黃色琉璃瓦或黃剪邊只有皇室和廟宇才能使用。


  屋脊的形式和裝飾也是建築等級的一個重要標志。正脊兩端像龍一樣的正吻,在宋以前是魚尾的形式。據傳說漢武帝時“柏梁台”失火,有巫師說大海裡有一種魚,叫做鸱(chī),以尾激浪降雨,可以滅火。從此,建築物上便有了鸱尾。垂脊和戗脊上也有各種獸形瓦件的處置。垂脊上的叫垂獸;戗脊上的叫戗獸。戗脊盡端處的那些小動物,叫走獸。走獸的數量按房屋建築的等級的不同而不同。但不論怎樣不同,都必須使用單數。最前邊的仙人騎雞,最後邊的是猴子。中間依次是龍、鳳、獅子、天馬、海馬、狻猊、押魚、獬豸、斗牛。這些動物都是些所謂吉祥或天神的象征,屋頂裝飾這些東西就使整個建築罩上了一層神秘的色彩。其實,這些獸形瓦飾都有著功能上的作用。正吻主要是用來保護固定正脊兩端的木栓,以防止木栓遭雨水腐蝕。垂獸、戗獸和仙人騎雞的下邊都有防止屋脊走動滑落的大鐵釘或木栓。屋面筒瓦脊上成排的帽釘下面,也有防止筒瓦滑動的鐵釘。因此,屋頂上的這些裝飾瓦件不僅給人以華美動人的藝術形象,而且具有重要的功能作用,它是建築的功能、結構和藝術統一的又一表現。

  富於變化的建築群組布局

  中國木構建築由四根柱子圍成的空間稱作“間”,它是中國古建築空間組合的基本單元。“間”按照縱橫拼合可以形成多種建築形式。“間”的正面叫做“開間”或面闊,“間”的縱深叫做進深。幾個開間並聯在一起,它的總寬度叫做“通面闊”,幾個進深的總深度叫做“通進深”。民間建築常用三、五開間,宮殿、廟宇、官署多用五、七開間,十分隆重的建築用九開間。用十一開間的極少。只有北京清故宮的太和殿和西安唐大明宮的含元殿、麟德殿遺址有這種實例,其他尚未見到。

  建築中各開間的名稱因所在位置不同而有不同的稱謂,正中一間稱明間,左右側的稱次間,再外的稱梢間,最外的稱盡間,九開間以上的增加次間數。在建築設計中,一般是采取明間略大的方式,目的是既要滿足功能上的需要,又可以使建築外觀達到主次分明的藝術效果。

  以上是就單體建築的平面布局來說的。而組群建築的藝術處理,則隨著組群的性質與規模大小采取各種不同的布局方式。較多的布局手法是采用均衡對稱的方式,沿縱軸線與橫軸線布局。以縱軸為主、橫軸為輔的形式最多,但也有縱橫二軸線並重的,只有局部有軸線或者完全沒有軸線的也有。

  庭院的布局基本采取兩種形式。一種是在縱軸線上先配置主要建築,再在主要建築的兩側或對面布置若干座次要建築,組合成封閉性的空間,稱為四合院。這種布局方式通過庭院的數量、形狀、大小及木構建築的形體、式樣、材料、色彩等的變化,可以達到千變萬化的藝術效果。所以,長期以來在全國各地無論宮殿、壇廟、衙署或民居都廣泛的采用這種四合院式的布局方法。


  另一種庭院布局是“廊院式”。這種布局的方法就是在縱軸線上建立主要建築和次要建築,再於院子的左右兩側用回廊將若干個單體建築聯系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格局,稱為“廊院”式。這種用回廊與殿堂等建築相結合的做法,在空間上可以收到高低錯落、變化萬千的藝術效果。唐宋時期的宮殿、祠廟、寺觀多用這種群體組合方式。現存的元代北京東岳廟和明代清海樂都瞿昙寺,其平面總體布局還保留這種廊院式的傳統形式。

  較大的組群建築如宮殿、壇廟等建築,多用各種附屬建築來襯托主體建築。襯托性建築,早在春秋時已有建於宮殿正門前的阙,到漢代除了宮殿和陵寢之外,祠廟和大中型墳墓前也都有使用。漢時阙的形制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獨立的雙阙,其間無門。阙上為單檐或重檐屋頂。在其外側帶有子阙,子阙有時與圍牆相連接。這種形式的阙,在唐宋時只用於陵墓,後代沒有再用。另一種是門、阙合而為一的阙,這種阙與前一種阙差別不大,只是在二阙之間連以單層或雙層的門。北魏壁畫上的宮殿正門,在城垣上建三層門樓,左右配以兩觀,在城垣向前轉折處與雙曲阙接,形成形平面。唐大明宮含元殿左右兩阙仍很突出,到明清時才演變成午門的形式。在橋前兩端建華表,是東晉以後的做法,到元代才開始用於宮城正門承天門前,到明清時則置於皇城正門天安門的前後。而用牌坊、照壁、石獅等作為寺廟和大型衙署建築組群的序幕,是明清以來的做法。

  為加強建築的巍峨氣勢,組群建築的宮殿正門一般采用巨大的形體,並建於高台或城垣之上。正門以內,沿著縱軸線一個接一個地縱向布置若干庭院。而每個庭院的形狀、大小和圍繞庭院的門、殿、廊庑及其組合形式構成一峰高過一峰的形勢,再加上地平標高的逐步加高和建築形體的逐步加大,遂使建築組群有層次、有深度的空間變化達到高潮。如北京故宮以天安門為序幕,前三殿為高潮,景山作收尾,就是這種布局手法的最好范例。

  典雅優美的木裝修

  在中國古建築中,用以分割室內室外空間的木建築構件,稱為裝修。其中用以分割室內空間的木構件,稱作內檐裝修;用以分割室外空間的木構件,稱為外檐裝修。

  外檐裝修如走廊的欄干、檐下的掛落和對外的門窗等。常用的門有板門和隔扇門。板門常用於城門和宮殿、衙署、廟宇、住宅的大門,一般多為兩扇。每扇板門的寬和高之比為1∶2,高級的板門上裝飾有門釘和鋪首。隔扇門一般作建築的外門或內部隔斷,每間可用四、六、八扇。每扇寬與高之比為1∶3至1∶4之間。隔扇大致可分為花心和裙板二部分。唐代花心常用直棂或方格,宋代增加柳條框、毬紋等,明清的紋式更多。框格間可糊紙或薄紗。裙板自宋以來多雕以花卉或人物,是隔扇裝飾的重心所在。常用的窗有檻窗、支摘窗和直棂窗。檻窗多置於殿堂門兩側的檻牆上,它是由格子門演化過來的,所以形式也相似。支摘窗分支窗和摘窗兩種。支窗是可以支撐的窗,摘窗則可以取下,它們多合用,稱支摘窗。直棂窗出現最久,在唐宋時的磚木建築中仍大量使用。到明時,重要建築上已被檻窗取代,但在民間建築中仍在使用。


  內檐裝修的花樣更為繁多,有各種隔斷、罩、天花、藻井等。用來隔斷室內空間的碧紗櫥,同外檐裝修中的隔扇門相類似,每面牆可用六扇、八扇乃至十幾扇不等,視進深而定。有時為擴大室內空間,也可以將碧紗櫥全部卸掉。各種類型的罩,多用硬木浮雕或透雕成幾何圖案或纏紋的植物、神話故事等,在室內起隔斷空間和裝飾的作用。扇面牆和太師壁屬於半隔斷室內空間的裝修構件。它們一般都布置在後金柱之間,大小視建築物空間情況而定。扇面牆用磚或土坯壘成,常作廟宇中神像的背景牆。太師壁多用木花隔扇或木板屏風構成,木板屏風上懸掛字畫或直接刻寫字畫、山水,更顯得十分精致典雅。

  天花和藻井是內檐裝修的重要組成部分。天花按其形式大致有三種:一種是梁架全部或部分露明,其做法有不做吊頂和屋面下順坡再做一層假屋面兩種形式。這種做法的優點是使室內空間顯得更高爽,在中國南方民居中多采用。一種是海漫天花,即平頂棚。過去較講究的用木條釘成方格網架,網架下皮糊純色或施彩繪的紙;現在多用多層膠合板制成。還有一種井字天花,其結構是每間井口枋內的空間用縱橫十字相交的支條搭成方格子,格子上蓋木板或做彩繪,或做雕镂,是最華麗的一種天花做法,多用於宮殿和寺廟等大型建築中。

  藻井,是天花上有構圖中心的部分。一般用在殿堂明間的正中,如帝王御座、神佛像座之上,其形狀有方井、圓井和八角井等。

  對比強烈的色彩與繪畫

  使用色彩是中國古建築裝飾中的一個突出特點。在宮殿、寺廟及衙署等高級建築上常采用大面積色塊對比的方法,以烘托建築的氣氛。如明清故宮太和殿的色彩使用就是一個最典型的例子:在藍藍的天幕下印映著黃金色的琉璃瓦頂,使建築物與環境色調形成強烈的對比,從而增強了建築物的壯美。在屋檐下的陰影部分則用冷色調的青綠彩畫同陽光下暖色調的黃琉璃瓦頂和紅色的柱身、牆面及門窗又構成了鮮明的對比,使建築物更加富麗而堂皇。在建築物的下部,素淨潔白的玉石欄桿同富麗的柱、梁用色構成鮮明的對比,使建築物顯得既輝煌富麗又高潔淡雅,達到了高度的藝術效果。由此可知,中國古建築的用色,一般是采取冷、暖相間的對比做法,即,上面以天幕為冷,屋頂則為暖,中間以屋檐彩繪為冷,則柱、牆、門窗為暖;下面以玉石欄桿、台基為冷作為結束。這種有規律的使用對比的方法是中國古代宮殿建築用色的一個重要特點。此外,色塊基本用單一的原色,即使間雜其他顏色也要統一於同一色調之中,這也是中國古建築用色的一個原則。在民居或某些園林建築上,大多采用統一調合的手法,甚至利用材料本色以達到自然、雅潔的藝術效果。

  彩畫是中國古建築運用色彩的最高成就。在早期,彩畫構圖較自由活潑,後來趨於程式化,並成為封建等級制度的重要標志。如宋代,據《營造法式》的規定,彩畫制作的方法大致可分為三類:一是五彩遍裝法,即以青綠迭暈為外緣,內底用紅上繪以五彩花紋;或者用朱色迭暈輪廓,內底用青。這種華麗的彩畫多用於宮殿、廟宇的主要建築。二是碾玉裝以及青綠迭暈稜間裝用青綠為主的彩畫。所謂碾玉裝就是以青綠迭暈為外框,框內施深青底描淡綠花;青綠迭暈稜間裝則是用青綠相同的對暈而不用花紋。這種彩畫常用於住宅園林或宮殿的次要建築。三是解綠裝、解綠結華裝和丹粉刷飾等。這類是以刷土朱暖色為主的彩畫。遍刷土朱,而以青綠迭暈為外框的是解綠裝,如在土朱底上繪花紋,即是解綠結華裝;通刷土朱,而以白色為邊框的是丹粉刷飾;以土黃代土朱的則是黃土刷飾。刷飾用於次要建築,是彩畫中最低級的形式。


  明代規定,“親王府第、王城正門、前後殿及四門城樓,飾以青綠點金,廊房飾以青黑,四門正門塗以紅漆。”高下等級制度是極為明顯的。

  清代承襲了明代的彩畫制度,並有所發展。據《工程做法則例》規定,常用彩畫基本有三類:(1)合細五墨彩畫,即所謂“和玺”彩畫。這是清代彩畫中最高級的形式,僅用於宮殿、壇廟的主殿、堂和門。彩畫以龍鳳為主題,紋樣線路全部瀝粉貼金,並在枋心兩頭繪成齒形圖案,中間畫“升龍”或“降龍”。(2)旋子彩畫。它僅次於和玺彩畫,應用范圍廣泛,一般官衙、廟宇主殿、宮殿、壇廟的次要殿堂都使用。這種彩畫的主要特點是以錦紋、吉祥花為主題,雜以行龍,紋樣線路大部分用墨線勾畫,枋心兩頭繪成“圭”形圖案,中間畫滿由牡丹花演變的帶卷渦紋,即所謂“旋子”。由於旋子的多少、構圖、用色和貼金的不同,又各有不同的名稱。(3)蘇式彩畫。因起源於蘇州而得名。後來發展成為南北兩派,南方蘇式彩畫以錦為主,北方京式蘇畫則以山水、人物、翎毛、花卉、樓台、殿閣畫面為主。它同和玺、旋子主要不同點在於枋心。蘇式彩畫是以檩、墊、枋三者合而為一組,譜子規矩與旋子彩畫相同,但中間的枋心畫成半圓形,上面繪歷史人物故事和鳥、獸、魚、蟲等,基本不用金。梁枋兩端的箍頭多用聯珠,字或回紋,藻頭由如意頭演變成軟、硬卡子。頤和園的長廊就是這種彩畫的典型創作。

  和玺、旋子和蘇式彩畫雖各有不同,但在色彩布局上卻有相同之處。它們都是以藍、綠、紅為底色,並彼此相間相隔,即一間以綠色為主則相鄰的另一間則必以藍色為主,這種色彩的變換方法,既增添建築的壯美感,又達到了統一含蓄的藝術效果。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