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建築術語[一順一丁] 古建築路體砌築方法之一,又稱“梅花丁”。每層磚以一橫1縱交替壘砌,明代建築牆體多用此種砌造方法。
[一品書散水] 古建築磚作術語,亦稱 “ 一封出散水”。 一 種簡單的散水做法,常用於台基周緣。砌墁時先用條轉沿基底鋪設一周,其外邊在載以一圈立柱 ,借以起到疏導雨水、保護基礎的作用,散水的寬窄,—服視建築物的體量和上出檐的長短而定,
[一斗二升交麻葉斗拱]清式大木作斗拱名稱點用於廊子、亭子檐枋之上或宮殿、宮門脊枋之上。斗拱不出踩,主要起隔架和裝飾 作用
[十八斗] 在斗拱翹頭或昂頭上承托翅昂與單材瓜供或廂拱相交的斗,斗的順身開口,放單材瓜拱、單材萬拱、廂拱,橫向做袖口.袖口寬0.8斗口,深o.1斗口;十八斗1.8斗口定長,1.46斗口定深.1.0斗口定高。明代早期斗底常做銀錠榫,明末清初多做暗銷,還有一種即沒有榫也沒有暗銷。
[丁袱] 宋式大木作構件名稱。位於四阿殿頂和九脊殿頂山面.是承托山面與前後瓦坡相匯處的必需構件,在結構上起承托山面屋架荷載的作用。梁的一頭搭在山面鋪作或檐住之上,而另一頭則搭在橫梁之上.並與橫梁垂直成“丁”字形,故名。《清式營造則例》中稱順爬梁。
[七踩斗拱I 清式大木作斗供形式.即裡外各出三拽架的斗供。如果翹重昂七踩斗拱有頭翹一件,頭昂後帶翹頭一件,:2昂後帶六分頭一件.螞蚱頭後帶菊花頭一件,撐頭木後帶麻葉頭一件.正心瓜供、正心萬供各一件,外拽單材瓜拱、單材萬拱各兩件,廂供一件。此外,還有正心仿、裡外拽枋、桃檐枋、機枋、井口仿、墊拱板、桃尖梁等斗供構件。
[三磚五瓦I 布瓦屋面正脊做法術語。正脊“三磚”一般指通天板上下各一層混磚和通工板。“五瓦”即五層瓦條子。一般指當溝與混磚之間的二屋瓦條,通天板上下各一層,瓦條及眉子溝與混磚之間又一層瓦條。正脊則要由“三磚”和 “五瓦”八層組成。慶殿、硬山正脊常用此種做法。
[三踩斗拱I 清式斗拱名稱。即裡外各出一拽架的斗拱。作法上可用單翹或單昂、螞蚱頭後帶麻葉頭,設有六分頭、菊花頭、裡外廂供各一個。在殿堂或亭閣柱間有隔架及裝飾作用。
[三踩交麻葉斗供] 清式斗拱組合名稱。主要用於琉璃照壁、琉璃花門、琉璃閣、琉璃焚帛爐等建築,起支承出檐的作用。完全仿照木制斗拱的形狀燒制而成.是由若干件組成,可拆卸成拱、昂、翹、麻葉頭等分件.每個分件三至四個露明面滿著釉色。
[萬拱] 清式斗拱構件名稱,宋法式]稱“慢拱”其中位於位於坐斗兩側的第二層橫拱又叫“正心萬拱”(《宋式》稱“泥道慢拱),位於翹頭或昂頭上第二層橫拱稱“單材萬拱”或“裡(外)拽萬拱”(《宋式》稱“瓜仔慢拱”最長9。 2斗口,拱頭卷殺分三瓣(清式)。萬拱或慢供也統稱為蔓供。
[上昂] 古建築宋式斗拱構件名稱。宋《營造法式》將斗拱組合中的主要部件昂分為二類,即下昂與上昂。從功能上看、上昂的作用與下昂相反*它是專門應用於殿身槽內裡跳及平座外檐外跳。適應於在較短的出跳距離內.有效地提高鋪作總高度*籍以創造—定內部空間的特殊構造。從外觀看,上昂是一根’昂頭外出,昂身斜收向裡,並通過柱心”的木枋,其斷面高寬一般相當於一單材。昂下供材用偷心重拱造,昂底並用靴楔承托。按照《營造法式》規定,上昂昂腳應立於下跳拱心之上,因此,上昂適用於五鋪作五鋪作以上斗供組合之小。上昂構造實物遺存很少,江蘇45直保聖寺大殿、蘇州玄妙觀3清殿 (南宋)都是其早期的珍貴實例,元代建築中仍然偶有使用,明清斗供後尾則僅存上昂 遺痕。 天井) ①墀頭看面正身牆上端部至大連檐裡皮之空距,即全部梢子出檐所占的部位。②四合院的十字甬路的牙子外口至散水牙子外口之間的空距
[天溝] 出現在兩座建築並列相交的屋面上。兩座屋面相交時,前面建築後坡與後面建築前坡交匯處。兩坡雨水也匯於此。為將雨水排走、需在這個部位做出通道,即所謂天溝。為使排水流暢,應作出3%的坡度*響兩端逐漸傾斜,而兩坡瓦壟也就沿著天溝越高越向後退縮,顯後形成1個“棗核形”,故稱“棗核形天溝”。
[五花山牆I 懸山式建築山牆常見的 一種組砌形式。《清式營造則例》:“懸山 山牆k部隨排山各層梁及瓜柱之階梯形結構。”山牆沿校和瓜往砌成階梯形,每 級之上沿掄之下皮做簽尖.總數為“五”, 故稱五花山治。五花山牆無盤頭、山尖, 其結構比硬山簡單,厚度與硬山山路大 體相同。
[飛昂I 宋式斗供組合構件名稱。據宋《營造法式》:“飛昂:其名有五。一曰,二曰飛昂,三曰英昂,四曰斜角.五曰下昂。”今通稱為“昂”。 昂的發生.其最早根源被認為是半穴居和干闌棚架的長椽.商周時的大*手被看作它的雛形。東漢漢賦中已可見到“昂”的名稱,漢代建築考古資料說明,最遲在東漢時昂已組合在斗拱中。從結構上看,昂是斗供組合中前後斜置,兩端承載.起槓桿作用的木枋材。按《營造法式》所載,飛昂可分為“下昂”與“上昂”兩大類。其中上昂僅適用於殿身槽內裡跳及平座外檐外跳.實物罕見,應用小多,其作用是在較短的山跳距離內,有效地提高鋪作總高度。藉以創造一定的室內空間。下昂的作用與上昂恰恰相反.主要用於檐下斗拱,實物既多,應用亦廣,其作用是可以在盡可能少增加鋪作高度的前提條件下,有效地增加檐部挑出深度,藉以適應屋面坡度的變化。學術界根據昂在斗拱組合中所起的作用,將其分為“真昂”與“假昂”兩類。上昂,下昂皆屬真昂,在斗拱組合中起前後懸挑、承托荷載的槓桿作用.唐、宋、遼、金各時代建築斗拱中大多數采用真昂結構。昂式華拱或插昂,實質上只是徒有下昂形式的假昂頭,其昂頭以裡或為拱身,或為梁袱.仍然是單純的受彎構件,故稱之為假昂。假昂宋代已有,但使用較少,元代建築中常真、假昂混用。明代建築多用昂,清代則幾乎全用假昂,使原來真昂的結構意義喪失殆盡。昂一般是單材構件,角內昂多用足材。一般說來.在構造上下昂昂身大致與屋面平行,其昂頭上承檐檩荷載,昂尾宋代或壓丁草袱之下,或上承平檩荷載,通行“挑斡、*、壓”二種構造方法。鋪作內外荷載皆由昂身承受並向下傳遞.以使斗拱內外得到平衡,昂的這一作用在補間鋪作中顯得尤為重要。下昂前端通常制成尖嘴狀,宋人稱之為昂尖(清式稱“昂嘴”),是集結構功能與藝術造型為一體的特殊部位。歷史上各時代的昂尖體現出不同的時代風尚和藝術追求。唐代建築五台山佛光的東大殿柱頭鋪作中有國內現存已如最早的批竹昂實例。宋代建築除此之外還廣泛地使用琴面昂。元代出現象鼻形昂,但盛行於明清。元以前真昂昂底常墊有華頭子,假昂不僅昂底線為隱刻線,下部華頭子亦為隱刻花紋,習稱“假華頭子”,明末清初盛行龍頭、象鼻形昂,後期又出現雲卷頭及各類雕花昂,是刻意追求華麗,片面強調裝飾的產物。
[飛檐椽頭] 清式建築木構件名稱,屬椽類之一。位於檐椽之上,向外跳出,挑出部分為椽頭,故稱飛檐椽頭。頭長為檐總平出的三分之一乘舉架系數。後尾釘附在檐椽之上,形成楔形,頭與尾之比為1:2.5。飛椽徑同檐椽,斷面通常為方形。主要起跳出作用.並使建築外觀更加雄偉。
[*手] 宋式木作構件名稱。在平梁梁頭之上到脊搏之間斜置的構件。其功能是穩固脊搏,防止滾動。從南北朝到唐宋的繪畫、雕刻與實物之中可以看到曾普遍使用過,唐代建築平梁之上有*手承托脊博,而無侏儒柱.*手用材較大,宋代平梁之上設置了侏儒柱以承脊博,但兩側仍挾以*手,*手規格開始變小。宋《營造法式》規定“造*手之制,若殿閣廣—材—契,余屋廣隨材或加二分至三分,厚取廣三分之一”*元代*手斷面已經變小。明清多不用*手,僅山西部分地區仍沿襲I舊 制。
[*柱造I 宋式大木作構造術語。樓閣式建築中.上層檐柱柱腳十字或一字開口,*落在下層平坐鋪作中心,柱底置於鋪作栌斗斗面之上.這種結構方法稱*柱造或插柱造。*柱造可以增強上下層之間的聯系,加強整個構架的穩定性。
[切幾頭I 宋式大木作營造術語。拱頭長度不足承受一斗,也不按拱頭卷殺,僅作成一入瓣或兩卷瓣的形式,宋人稱這種加工方法為切幾頭。常用於梁、袱、方子等的出頭上。
[支搞窗I 古建築門窗的一種形式。適用於明清殿堂的次間、稍間或小式建築物上。在每—開間的中線上增加一根立框(間柱),形成上下左右四扇.均雙層。上扇為支窗.下扇為摘窗。支窗外扇上邊安合頁,下邊兩側安鐵銷子.抽開銷子可向外開啟並用鏈鉤支撐,裡扇釘窗紗或糊紙。摘窗外扇下面用兩個木銷與蹋板接交,兩側立邊上端用鐵銷子。並且糊紙或用木板做成護窗板,裡扇是玻璃。
[天花枋 清式木構件名稱。支承天花板、貼梁及支條的構件 天花枋兩端交於金柱柱中
[開拱口之法] 宋式斗拱拱心卯口的制作方法。不同種類的拱與其它構件有不同的卯榫交接方式,這決定了各類拱卯口開鑿的位置、大小、深淺程度各不相同。宋《營造法式·卷四》“拱”條對此作了詳細的規定。如華拱.在拱底面開口,口深五分。.寬二十分。[分。是衡量建築和建築構件的最小模數單位,參見“分“’條],口上中心兩向各開子陰(淺寬的凹槽),俗稱“開下口”。泥道拱、瓜子拱、令拱、慢拱.在拱上面開口,俗稱“開上口”。轉角足材列拱,拱上下面均開口,俗稱“上下開口”.這種具體而明確的規定,對於拱口的制作起到了規范的作用。
[井口枋 清式大木作構件名稱,位於斗供的裡翹廂拱之上,並與之平行的枋木。其作用為承托天花,井口枋高三點五斗口(與挑檐桁徑同),寬一斗口。太平梁] 清式大木構件名稱。用於庑殿推山頂構架中,其位置在山面坡頂最上一層的短梁(扒梁)。方向與平梁相同,功能與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僅能通過雷公柱承托脊檩的懸挑梢端。其梁兩端下面刻榫,分別與前後上金搭交檩懸挑部分相交,其梁下皮與搭交檩中線取乎,故其梁高於平梁,稱為太平梁。
[廳堂I 建造在建築組群縱軸線上的主要建築,常作為正式會客、議事或行禮之所。《營造法式》在大木作制度中按殿堂、廳堂、余屋三類建築,規定各種構件材份。殿堂材份最大.廳堂次之,余屋最小*反映出殿堂是高標准建築,廳堂次之,余屋又次之。在建築構造上.廳堂按橫架豎直劃分結構層次,其內柱一般都隨檩生起,室內空間的高下.主要靠生起的內柱控制,鋪作僅僅起調節檐部高度與聯結內外柱的作用。廳堂房屋每—間縫用梁柱的形式和柱網平面布置的形式,是互為因果的。每一座房屋的每1間縫,可以采用不同的柱梁組合形式,所以廳堂除每間前後用一根檐柱外,屋內柱的多少及其位置可以各不相同。南北朝以前廳堂屋面下的結構大致可分為三種方法,第一種在柱頭之上用拱承檐枋及橫梁,第二種是在柱頭之上用頭拱承通聯數間的縱架。第三種是在柱頭之上用斗拱直接承托縱架,使縱架與檐柱的聯系加強。
[廳堂梁袱1 宋式建築大木座構件名稱。即廳堂類建築內所用梁袱。《營造法式·梁》所規定的設計制做原則是:“五椽,四椽,廣不過兩材一契:3椽,廣兩材。余屋量椽數,難此法加減。”
[中金桁[中金桁 消式大木作構件名稱。在5架梁上,位於老檐桁與脊桁之間;在九架梁上,位於上金桁與下金桁之間,都起承托和傳導屋面重量的作用。 消式大木作構件名稱。在5架梁上,位於老檐桁與脊桁之間;在九架梁上,位於上金桁與下金桁之間,都起承托和傳導屋面重量的作用。 [中金順扒梁] 消式古建築大木構件名稱。梁尾搭插在七架梁上.粱頭扒在下金桁(檩)上,用用以承托中金桁(檩))的扒梁‘
[內柱I 宋式建築大木作構件,泛指建築室內立柱。情式建築稱“金柱。中國古代建築以4根柱子所組成的空間稱為 “間”。為 “問”。唐宋及遼初較大型建築的內柱多橫縱成行*排列規整。遼代中葉以後為創造特定的室內空間.往往在室內的間縫上減去某些內柱。稱“減柱造”。山西上台山佛光寺文殊殿,面闊七問進深4間、殿內僅用四根內柱,是減柱造的典型實例。但明清以後的大型建築“減柱造”之法罕有所見]
[內四界I 指 1座單體建築的中心部位,即五架梁下兩柱之間的位置。五架梁上正好是四步,又稱四界,在建築的內部,稱為內四界。
[方直椽] 木構件名稱,指方形斷面的正身檐椽,多用於游廊、亭、榭等較小建築中。
[斗接柱] 大木作構件名稱。斗接柱是指多層建築中*柱造做法中的上層柱子。這種做法是自下而上.一層柱框.一層斗拱相重疊,上層柱根*於下層斗拱的大斗之上,也即是下層斗拱的大斗所接托的上柱,稱為斗接柱。明情建築中用兩段、或三段木材施以暗榫墩接成的柱
[瓦條] 古建築構瓦作件名稱。①板瓦縱向截成的直線形窄條。②布瓦屋脊瓦件之一。用板瓦開成的叫“軟瓦條”,用磚加工而成的叫“硬瓦條”。
[瓦壟] 《清式營造則例》:“屋頂上之瓦,上下赓續排到謂之壟。”屋面凸出的壟稱蓋瓦壟.凹進則稱底瓦壟。
[瓦口子] 古建築屋頂部位名稱。又稱當勾。位於瓦壟與脊交接之處,由於位置不同叫法也有別,如在正脊部位又稱正當勾,在戗脊部位又稱斜當勾。
[五大線] 古建築彩畫技術術語。指清式彩畫圖案的骨架輪廓大線。即枋心線、岔口線、皮條線、箍頭線、盒子線。
[五彩遍裝] 宋《營造法式》中建築彩畫作制度之一。彩畫中最華麗的一種,用於等級最高的建築物上。其特點是把建築的木構件從頭到腳都用彩繪的圖案花紋來裝飾,以達到五彩綻紛、華麗高貴的效果。這種彩畫以暖色調為主,使用的顏色有青、綠、紅、赤、黃.每個木構件繪制圖案成花紋的構圖手法基本相同。其細部設色順序為:在梁、額枋、斗拱的外梭(即外邊)皆留緣道,用青綠或朱疊暈。內心畫五彩花紋。顏色使用的規律是對比色相間品配,例如青地上的花紋,用赤、黃、紅、綠相間,外稜用紅疊暈勾邊,疊暈從內向外由淺入深。又如紅地上的花紋則用青、綠相間,花心染紅,外稜用青或綠疊暈。圖案式樣繁多,大型構件還在華紋、瑣紋中間畫飛仙、飛禽、走獸、雲紋等;闌額兩端畫各式如意裝飾、稱“角葉”,梁用邊疊暈,中心畫華紋、瑣文。柱子上下畫錦紋或疊暈,柱身畫纏技花或團窠(團花)。這是用色和圖案最繁富的彩畫品種.多用於宮殿、廟宇的主要建築。
[太平梁] 清式大木構件名稱。用於庑殿推山頂構架中,其位置在山面坡頂最上一層的短梁(扒梁)。方向與平梁相同,功能與平梁相似,但位置在平梁以外,僅能通過雷公柱承托脊 檩的懸挑梢端。其梁兩端下面刻榫,分別與前後上金搭交檩懸挑部分相交,其梁下皮與搭交檩中線取平,故其梁高於平梁,稱為太平梁。 [廳堂] 建造在建築組群縱軸線上的主要建築,常作為正式會客、議事或行禮之所。《營造法式》在大木作制度中按殿堂、廳堂、余屋三類建築,規定各種構件材份。毆堂材份最大.廳堂次之,余屋最小*,反映出殿堂是高標准建築,廳堂次之,余屋又次之。在建築構造上.廳堂按橫架豎直劃分結構層次,其內柱一般都隨檩生起,室內空間的高下.主要靠生起的內柱控制,鋪作僅僅起調節檐部高度與聯結內外柱的作用。廳堂房屋每—間縫用梁柱的形式和柱網平面布置的形式,是互為因果的。每一座房屋的每間縫,可以采用不同的柱梁組合形式,所以廳堂除每間前後用一根檐柱外,屋內柱的多少及其位置可以各不相同。商北朝以前廳堂屋面下的結構大致可分為三種方法,第一種在柱上用拱承檐枋及橫梁,第二種是在柱頭之上用頭拱承通聯數間的縱架。第三種是在柱頭之上用斗供直接承托縱架,使縱架與檐柱的聯系加強。
[中金桁] 清式大木作構件名稱。在5架梁上,位於老檐桁與脊桁之間;在九架梁上,位於上金桁與下全桁之間,都起承托和傳導屋面重量的作用。
[中心塔柱窟] 又稱“塔廟窟”、“支提窟”。其特點是:平面呈長方形,窟室後部中央鑿出連通窟頂與地面的中心塔柱,柱身四面雕龛造像,在窟室後部、中心塔柱與窟室側壁、後壁之間形成繞塔右旋的通道。中心塔柱窟源出於印度的支提窟,成型於公元4—5世紀中葉的新疆龜茲石窟,成為我國J北朝石窟中的典型形制.隋唐以後逐漸消失。它在早期階段往往和僧居窟同時出現。
[長耳子] 安裝於琉璃照壁四角圓柱上部或琉璃花門四角圓柱子上部的裝飾性琉璃構件。作為大額仿的榫頭(處於這個部位的木構件稱霸王拳)完全仿木琉璃構件,安裝時緊貼著柱頭的外皮,造型似三角形的雲紋,後背做出半銀錠榫頭與圓柱連接牢固。此件三面露明均著釉色
[烏頭門] 宋式建築中門的類型之一。也稱烏頭大門、表褐、閥閱、褐燙、綽楔、俗稱棂星門。其形式為:在兩立柱之中橫一枋,柱端安瓦,柱出頭染成黑色,枋上書名。柱間裝門扇,其上部有成偶數的棂條,下部有障水版。柱頭多有裝飾紋刻。
[勾頭] 一種特殊形式的筒瓦。多用筒瓦壟的檐頭,比普通筒瓦多一個圓形的瓦當。元代以前稱瓦當,至明、清兩代,改標勾頭。其端部圓蓋上的紋佯變化多端,且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因而勾頭上紋樣的種類就成為判斷其年代的一個重要標志。
[勾絲咬] 旋子彩畫找頭部位的一種圖型。此圖形在較短木件上可單獨使用。當木件過長,安排一 整兩破圖案後還留有空地,此中地右適合安插“勾絲咬’.即可加入此圖案。 [丹土] 藏語,安立在寺院主殿屋頂上為幢狀神物.中心木桿上寫有護法咒語,外有用耗牛尾擰成的粗繩。
[丹墀] 指大式建築甬路中間,御路石 兩側的石牙子以外部分。兩種做法:①斜墁斗扳(城磚大面朝上斜向鋪墁):⑥斜墁柳葉(城磚小面朝上斜向鋪墁)。
[月梁] 宋式大木作構件名稱*是經過藝術加工的梁的一種形式,一般用於平綦之下。漢代文獻中稱虹梁,唐宋以後我國古代建築仍然使用,我國北方明清時期使用較少。其特征是梁的兩端向下彎,梁面弧起,梁下起yao(幽頁),形如月牙 ,宋代稱為“月梁”、“虹梁”。梁首、梁尾、梁底經過砍削加工之後.仍用分辨卷殺而成。梁的側面往往制成琴面並飾以雕刻,外觀較清秀,與直梁功能類同,都是承受屋頂荷載的梁。同時月梁又能體現一 定的藝術效果
[風門] 古建築門的 1 種,使用較廣泛,常與簾架配合使用。1 般風門的制作常用4抹頭,門扇邊框的尺寸隨格扇的邊框尺寸。
[風檻] 木作裝修構件名稱.指榻板之上的橫檻。其長,厚與下檻同,高是下檻的10分之七或半個柱徑 ;兩端做有抱肩.下口與榻板用暗榫相交,上口安檻窗。如安支摘窗時*則不裝風檻、支摘窗直接置於榻板上。
[風水牆] 山牆的1種,是民間對一牆到頂,山頂設有博風、拔檐線等裝飾的硬山頂山牆的別稱
[風雨橋] 又稱為花橋、廊橋。古代橋梁的一種,現在南方的少數民族地區仍然常見。多是石砌的墩台,伸臂結構的木制粱橋。達種橋粱一般全橋均建有亭、樓、閣、廊相結合的橋屋,橋的外貌千姿百態,造型優美,橋屋一方面可以保護木結構橋粱的構件,以免日曬雨淋,另1方面還可以給行旅提供休息和遮風避雨的場所、故名風雨橋。橋屋的廊與樓、亭相互結合,既有起伏,也有虛實的對比,有的橋上梁柱還經過彩繪雕刻等藝術處理,使人賞心悅目。
[鳳凰台] ①拱式橋構件名稱。位於金剛牆二端與分水尖中間,其作用是與分水尖一起保護橋墩、安放閘板。其結構全部用條石砌築,長為分水金剛牆的十分之二,寬度、露明高和埋深均與分水金剛牆相同。②大木作斗拱昂的部位名稱,位於昂的正面十八斗分位前方,呈斜平面的小台。俗稱“腦八”。參見〔昂嘴〕。
[槽 宋式大木作術語。宋《營造法式》將建築物中與斗拱出跳成正交的—列斗拱的柱列中線通稱為槽。兩槽之間形成的空間按所處位置不同,
可分為內槽、外槽、前槽和後槽等。根據殿堂等建築物平面空間布局的不同需要,以槽構成各種形式的格網(即柱的平面布局和排列形式)。宋《營造法式》將格網平面布局分為單槽、雙槽、分心槽、分心斗底槽、金箱斗底槽等多種形式。
[墩台] 古代建築物名稱。①騎牆墩台,亦稱之為敵台。②城牆內外高峰之上的單獨墩台稱為烽火台。墩台的形狀有方形、圓形兩種,但以方形為多。
[墀頭] 俗稱“腳子”。《清式營造則例》:“山牆伸出至檐柱外的部分。硬山墀頭由下至上一般分為下鹼、上身、稍子三個部分,庑殿、歇山、懸山等建築則無稍子。下鹼、上身有“馬蓮對”、“擔子勾”、“狗子咬”、“三破中”等組砌形式。
[墀頭角柱] 古建築角柱石的一種。位於墀頭的最下端,其寬度與墀頭寬度相同,厚度與階條石厚度相同。
[橫拱] 宋式斗拱構件名稱.拱的一種。在一組斗拱中,與出跳華拱成正交的拱通稱為橫拱。按所處位置不同,有泥道拱、瓜子拱、令拱、慢拱、騎袱拱、騎昂拱、絞袱拱、絞昂拱等。[橫望板] 古建築大木作構件名稱.橫向鋪釘於椽身之上承托苫背泥層的兩板。由於屋頂坡度的變化,橫望板不宜過長,一般每隔3至5椽檔須加設望板釘一列。橫望板接頭須在椽背中線之上,不得挑空或重疊。為加強連接,望板間縫除齊搭外還有企口,柳葉等多種搭接力法。橫望板較豎望板整體性更強。為防雨止漏,保護望板,一般均在望板之上施護板灰進行防護。
t靴楔] 宋式大木作斗拱組合構件名稱。貌似真昂昂底與下層華拱間的楔形墊木,實則與下部拱身連為一體。它與昂身榫卯相結、一般用於上昂的下部以及下昂尾部昂底之下.是真昂構造中不可缺少的構件之一。下昂前部昂底墊置的楔形墊木亦由拱身制成,宋代稱“華頭子”,其構造功能與靴楔有質的區別。《營造法式》規定的靴楔造型是“三卷瓣”,宋元實物中屢有所見.其藝術形式雖與清式建築溜金斗拱後尾的菊花頭相類似,但菊火頭主要起裝飾作用,結構意義與此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