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城名人故居如何保護?“民辦公助”能成主流模式嗎?繼去年公布155處申城待保護名人故居名單後,市政協近日再次啟動相關課題調研。
■案例
豐子恺故居:
350萬元回購部分故居
淮海中路與陝西南路交會處不遠,有幾幢西班牙式聯排別墅,名為長樂邨。這是租界時期的建築,七排洋房,129個單元,每個單元都是兩到三層的坡屋頂房子。 1954年,豐子恺和家人搬到長樂邨39弄93號的小樓裡,他為之取名為“日月樓”,在這裡一直住到1975年去世。
為了方便參觀者,現在小屋門口豎起一塊木牌,上書“豐子恺舊居”,老先生晚年在長樂邨門口拍的一幅黑白照片,赫然在列。
前天下午,受台風影響,住在此地的居民大多窗戶緊閉。不過,93號的豐子恺故居,卻依然接受游客免費參觀。“今天是固定的故居開放時間,即便碰上大風大雨,仍不排除會有參觀者,所以不敢關門的。 ”值班師傅告訴記者。
2010年,豐子恺的後人花費350萬元購回日月樓二層和三層共65平方米,經整修復原為“豐子恺故居”對公眾開放,參觀者絡繹不絕,也成為以“民辦公助”模式(即以群眾為主體興辦各種社會事業,政府給予一定資金支持的一種建設模式)保護名人故居的典型案例。
如今日月樓還原了當年模樣:踏上木樓梯,經過亭子間到二樓,正中一間有室內陽台的房間便是豐子恺當年的臥室。陽台呈梯形,三面有窗,頭頂還有天窗,透過天窗,可以看到日月輪轉,“日月樓”這個名字就由此而來。
房間裡的書桌是豐子恺用過的舊物,桌前一張舊籐椅,一盞老式吊燈從天花板垂到桌沿,桌上筆墨紙硯擺放依舊,旁邊靠牆有一張窄小的單人床,晚年豐子恺就睡在這張床上。
故居所在的原盧灣區,考慮到該房屋性質還未“居轉非”,采用了成立豐子恺研究會的形式,注冊在街道活動中心後,由政府出面,在門口掛上舊居的指示牌。
豐子恺的外孫宋雪君說,他每周都會抽一天時間,來此講解當年外公在這裡的生活點滴。 “開放兩年多了,參觀者越來越多。最多一天接待過217位參觀者。截至今年7月,共接待1.6萬余人,兩成以上是‘回頭客’。 ”
為省錢冬天不開空調
“故居開放越來越受歡迎,這是我們沒有想到的。 ”宋雪君說,這也為日常維護帶來一定壓力。除了此前花費6萬對故居“修舊如舊”外,目前的開銷還包括水、電、網絡、物業、布展費以及值班人員基本工資、少量志願者的車貼、飯貼等多種費用,每年大概六七萬。為了節省開支,工作人員冬天都捨不得開空調。
為了維持日常運轉,現在除了豐子恺後人在回購時留下的一筆維護費外,豐子恺研究會會員繳納的會費也將作為故居維護費用支出,這部分自願繳納的資金,是他們目前很重要的收入方式。也有一些來自政府方面的支持。宋雪君說,去年,他們申請區的文化發展基金項目,一共批下來12萬。專門用於舉辦漫畫大獎賽,以及政府為豐子恺著作和漫畫資料電子化等。不過,黃浦、盧灣區合並後,新的文化發展基金項目就暫無下文了。 ”此外,他們曾經和在杭州的一家公司談過合作事宜,由他們授權,出品牌,合作的公司可以利用豐子恺的品牌形象做藝術品開發,再通過第三方風險投資方注資,但當時沒有談成,此事就擱置下來了。因此,即便未來發展前景看好,但宋雪君心中仍有隱憂。
二大會址:
修舊如舊恢復歷史原貌
還有一種保護模式,為名人故居和重要紀念場館結合。像二大會址又是李達故居,位於青浦的陳雲故居又是青浦革命紀念館。
二大會址所在的石庫門建築始建於1915年,為上海開埠早期的石庫門風格建築。會址是解放後上海第一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之一,至今地址未移動,建築未拆除,面貌未改變。剛剛迎來二大90周年的紀念日,來自全國的游客絡繹不絕。
2002年建館前,這裡長期作為普通民居。 2002年建館至2008年第三次修繕改建前,面積僅為200平方米,其余大部分空間為靜安區檔案局(館)、黨史辦的辦公用房及檔案庫房,除二大會址及平民女校會址建築外,其余相鄰用房均被改造成鋼筋混凝土內框架結構。
2008年12月第三次修繕中,會址部分保持並恢復二大召開時期的歷史原貌,其余部分在保持現在石庫門立面不變的前提下改建成具有現代會展功能的二大會址紀念館,並與會址部分連成一片,改建中努力保留石庫門空間特色,最大可能恢復前天井及天井內裝飾。竣工後,紀念館新館分展區、辦公區和休閒區等。展區面積1100余平方米,占建築面積一半以上。目前,二大會址申報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正處於審批環節。
在二大會址紀念館的修繕中,恢復了部分天井,按歷史圖紙恢復山牆面窗戶木百葉,保留原有水泥壓頂線條、窗台等歷史原構件。南、北樓西側二層間增設鋼結構連廊,打通紀念館參觀路線。至此,兩排石庫門裡弄通過內部改造成適應現代功能的紀念館。施工單位根據設計要求恢復了歷史原狀材質及面貌,恢復清水紅磚石庫門裝飾門柱、原狀磚縫(元寶縫)及石庫門門框、門扇五金等歷史原貌並 “修舊如舊”。柱頭花飾及線腳部位采用專業脫漆劑清洗去除現狀紅色塗料,露出清水紅磚本色。最後,對清水紅磚部分補色後,進行全面憎水保護處理。根據歷史考證調研測繪,對二大會址紀念館的木百頁窗復原設計。除對重點特色部位修繕外,也通過重做屋面防水層及牆身防潮層等對文物建築的整體結構性能進行改善和提升。
有效保護紀念館建築
對二大會址紀念館來說,面臨的最大保護難題就是紛至沓來的游客。紀念館工作人員說:“針對自然損耗,在會址原地板上層鋪設耐磨抗壓的新型復合地板;臨時展廳設置簡易牆,僅在簡易牆上進行內裝飾與布展,可以有效保護會址的地面與牆面。 ”
根據計劃及實際使用情況,會址建築物本體、牆面等每半年會小修一次,每兩年一次中修。在日常保潔中,對會址內所有桌椅禁用濕布擦拭,防止加快桌椅漆面的氧化和褪色;在梅雨季節,使用除濕機保持兩處原址的干燥。
對會址懸掛物的檢查和加固為每季度一次;對白熾燈的更換為每季度一次;對會址排水管道及窨井的疏通為每半年一次;對會址桌椅漆面的維修養護為每年一次;對電燈開關的更換養護為每年一次。每年對白熾燈燈頭花錢進行更換,防止線路老化,杜絕火災隱患。
局部引入ISO9000管理體系
工作人員說,從長遠來看,要處理好保護會址及其紀念館與開放接待、開發利用的關系。還要處理好經費投入與合理配置的關系,二大會址紀念館的經費使用主要包括修繕維護、管理運行、對外宣傳、征集研究以及業務拓展等方面。 “建館時,我們先後投入百萬元用於會址維護,安裝紅外線監控探頭,配備必要的消防設施,從源頭上消除安全隱患。每年我們還保證15—20萬元的日常維修資金,加強對自然風化、人為因素的防范措施。 ”
紀念館也在加強工作人員和物業公司工作人員的文物保護意識,通過內部培訓,了解有關文物保護的法律、法規,努力學習和探索文物工作的規律,讓人人都成為文物工作的宣傳員。
“我們打算在局部領域引入ISO9000等質量管理體系的先進理念與方法,全面提升紀念館的接待能力與綜合行政能級。 ”工作人員表示,“名人故居、革命遺址,具有直觀、形象、生動的特點,其教育作用和感染力是其他教育手段難以替代的。我們要盡量延續二大會址存在的時間,盡可能持久地發揮其作用。 ”
孫中山故居:
日常保養沿襲宋慶齡習慣
目前,申城另一種名人故居保護的模式,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保護模式。在市級層面成立保護委員會,如宋慶齡故居、孫中山故居和宋慶齡陵園。
孫中山故居文物保管部主任王浩嵘告訴記者,為了保持孫中山故居的原汁原味,故居不僅外部建築物本體保持原狀,連房間的擺設,甚至一個小碟子都擺在原處。日常保養保潔是很大的難題。 2006年前,觀眾可進房間參觀,但這讓工作人員壓力非常大。 “隨處都是文物,不管是盜竊還是無意損壞,都讓我們十分緊張。 “2006年以後,規定觀眾只能在房間門口參觀。從參觀角度來說,效果肯定沒以前好,“但文物是千秋萬代的事情!”王浩嵘說。日常保養上,無論是抹布的擺放,還是打掃的方式,都沿襲當年宋慶齡的習慣,“宋慶齡在世時,是她手把手教會我們,也成為我們的工作標准。 ”
城市“長高”故居成低窪地
前天一場大暴雨,又讓孫中山故居的工作人員面臨著考驗。王浩嵘說:“整個城市都在長高,附近所有的馬路都越墊越高。 ”位於思南路一角的香山路,因為孫中山故居“不可動”,始終維持著上世紀20年代以來的高度,“這就使我們成為了一塊低窪地。”為了抗擊暴雨的侵襲,每逢這樣的天氣,故居工作人員就24小時輪番值守,不斷通每隔幾分鐘就會漫上來的下水道口,甚至還自備水泵,“我們希望今後在市政建設中,可以考慮到名人故居的特殊性。 ”王浩嵘說。
秋瑾故居:
沒掛牌 少人知 內部結構被損
“鑒湖女俠”秋瑾在四川北路1515弄91號的故居已成普通民居,少有人知,也未入任何保護名錄。
四川北路1515弄“永豐坊”,坐落在四川北路轉角。門面不大,但清水紅磚石庫門建築外表,頗引人注目。弄堂門口,掛著市政府2005年10月31日公布的 “優秀歷史建築”銘牌。對於這塊建築的描述是,“鴻祥興營造廠承建,磚木結構,約1920年代建。新式裡弄,清水紅磚外牆,局部設仿石面裝飾,具有裝飾藝術派特征。 ”91號坐落在弄堂縱深處的一個角落。門口干淨整潔,和一般居民住宅並無兩樣。一樓的房間現已被出租。被問及是否知道此地是秋瑾的故居?租客王女士點點頭,“知道,這裡經常有附近學校的學生來參觀,不過游客卻不多。 ”和外部的干淨整潔不同,房間內部結構則稍顯凌亂。角落處,搭起低矮小棚,並支起抽水馬桶。
樓上的房間被出租,永德居委會的陳主任透露,大部分結構已遭改變。他告訴記者,在此居住了40多年,聽到91號曾是秋瑾故居還是頭一回。至於如何進一步保護,他坦言,居委會能起到的作用還很弱,需要市、區層面的政府支持,向良性循環發展。
■政策調研
155處名人故居仍待保護
去年年底,市政協文史委員會歷時兩年公布的一項調查報告中顯示:上海有6處名人故居被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34處名人故居被列入上海市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包括紀念地4處),有68處名人故居被列入區(縣)級文物保護單位,有91處列入登記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這樣,共有199處名人故居列入全國、市、區(縣)三級文物保護單位和登記不可移動文物保護單位范圍。
但是,仍有155處名人故居未被列入任何保護范圍之內;由於法規不完善、缺乏資金等原因,不少名人故居即便被列入保護范圍也無法得到有效的保護、開發和利用。如浦東新區南匯地區下沙鎮王樓村傅家宅,是著名翻譯家傅雷的故居。如今這裡損毀嚴重,原有房屋31間,現在已經被村民私自拆除14間,蓋起新樓房。在尚保留的17間房屋中,只有一間為集體所有,其余均為私人住房。
有“嘉定第一狀元”之稱的嘉定區歷史名人王敬銘,故宅本是粉牆黛瓦七進格局的狀元府,現僅剩下四進,雜亂地居住著十余戶人家,原本寬闊的狀元府被分割成過道和低矮昏暗的居室,天井裡還用石棉瓦等搭建灶間等違章建築,而當街牆面被“破膛開肚”,一溜開設了快餐鋪、理發店、建材店,還有一家壽衣鋪。
清末民初中國知名企業家陸伯鴻的舊居,位於黃浦區北施家弄146號,由3幢樓房和兩個院子組成。北樓建於1910年,為3層磚木結構,清水磚牆采用的是清朝傳統的建築工藝,但整體結構卻是西式的。第二幢建築是20世紀30年代最時髦的、美國流行過來的裝飾藝術(ARTDECO)風格。現在故居內一片狼藉,一些牆面也被損毀。
位於靜安區延安中路913弄的徐志摩舊居,是一幢三層樓的新式裡弄,1929年3月29日,泰戈爾再次來到上海,曾住在那裡。但如今原址已經被拆遷。
■各方說法
目前沒標准,徐匯區已試水
市文史資料研究會會長、市地方志辦公室副主任朱敏彥說,155處數據來自上海市文物管理委員會和各區縣相關部門提供的資料統計。但“由於名人故居概念和標准不一致,數據也會不一樣”,調研“概念和標准較寬泛,凡名人居住和生活、工作過,並在居住時發揮過重大作用即認為故居”。
這一調研中的數據“彈性”,恰恰反映了名人故居的尴尬——由於目前國家沒有統一標准,上海市也缺乏相應規范,造成“名人”界定混亂。
一些專家提出,上海是名人最集中的城市之一,哪些人算名人,誰來認定?一些名人在滬租住地有好幾處,哪處最有保護價值誰說了算?城市要發展、居民要改善居住空間,如果跟名人沾邊就保護,每個街區若都能說出點門道,那是不是哪裡都不能動了?
“要清楚保護的是什麼。 ”朱敏彥說,什麼名人故居應側重於保護建築本身,什麼名人故居應重視突出其人文內涵,哪些名人有資格建紀念館,在實際工作中需要有章可循。令人欣喜的是,徐匯區已在全市范圍內率先探索,並建立了一套徐匯名人故居認定標准。
該區文化局副局長宋浩傑說,要被認定是名人,必須同時符合4條標准——誕辰至少100年以上,能經得起歷史檢驗;建築本身要存在,即舊不怕、部分被拆也怕,只要“站”得穩;必須對新中國解放做出巨大貢獻(比如在社會主義建設方面、抗日戰爭或解放戰爭等方面)或是在科研、文學等領域中做出過卓越貢獻的;此外,若有幾處故居,必須選擇一處有代表性的。
自2003年制定上述標准以來,目前徐匯區內共有包括國家級、市級、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區級登記不可移動文物在內,共179處。 “只要是被認定名人故居的,同時就被列入區級文物保護單位和區級登記不可移動文物。也就從最低層面上,將建築保護了下來,避免拆除等命運。 ”
保護故居,不等於遷走居民
靜安區文化局有關人士說,截至2011年底,轄區內共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1處,上海市文物保護單位18處,靜安區文保單位6處,區域已登記不可移動文物51處,各類名人故居舊址、遺址200余處。
在名人故居的保護工作中,他們進行了許多探索。 “比如在蔡元培故居陳列館建館過程中,沒有動遷蔡家親屬,而是因地制宜建展館,並得到了蔡元培子女們的鼎力相助,征集到蔡元培生前使用過的大量實物。 ”有關人士說。2007年,靜安區財政出資400余萬元解決了蔡元培兒子蔡懷新的住房困難。同時與蔡元培子女共同開展文物清理工作,目前僅第一階段就整理出約1500件的文獻和實物,大大豐富了館藏。 2012年,又對故居進行整體性的保護規劃,並積極申報第七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為今後籌建“上海蔡元培故居紀念館”夯實基礎。
在歷史風貌的保護工作中,不等於要將居民全部遷出。作為名人名街的陝西北路(新閘路—巨鹿路段),在“舊區改造”過程中得以完整保留,許多居民都是從祖父輩甚至曾祖父輩起居於此地。許多宅子裡雖已是住上了“72家房客”,可各家仍保持著有閒時煮上一壺咖啡、互相串門聊天的弄堂生活情趣。
陝西北路與南京西路商業街相交,處上海中心城區的中心路段,為保護其原有的居住社交的歷史功能價值,相關管理部門一直未引進大型商業企業,始終保留美新點心店等老店。2009年,靜安區商務委在陝西北路(延安中路至南京西路段)上引進近20家中華老字號品牌企業,包括擁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頭銜的亨生西服、龍鳳旗袍等。這些老字號都曾和這裡的名人曾經的生活息息相關,甚至曾出現在張愛玲等人的海派小說中,具有獨特的文化氣息。
設專項基金,試點認領制度
市文物保護管理處處長譚玉峰介紹,與“民辦公助”異曲同工的是,在法國,類似名人建築只要業主很好地對其進行保護,並義務對外開放,就會獲得政府給予的修繕和人力補助。 “政府相關部門應出台系列扶持措施,成立專項基金,用於名人故居的宣傳和管理等。 ”政府牽線搭橋,通過與公益組織合作,采取組織志願者擔任講解員、管理者的方法,為名人故居的管理和服務提供有效的人力保障。
“我有一個大膽設想,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利用是否可采取認領制度? ”市文物局文物保護管理處副處長李孔三補充道。 “應該在企業開展相關活動。寶山區就可以將區內所有的名人故居列出清單,讓寶鋼這樣的大型企業認領一兩個,並積極發揮寶鋼青年知識分子的作用,有效確保名人故居的保護和利用。 ”
宋浩傑對“民辦公助”的現狀也有擔憂。他舉例,位於徐匯區的某名人故居,現由其子女所有並居住,子女將其生前的住所、內飾保存得十分完好。為了讓更多市民了解這位名人,徐匯區文化局曾多次前去溝通,希望通過資金補貼等方式,讓該故居定期開放。 “但最終沒有成功,因為住在其中的子女擔心人員混雜,無法確保安全。 ”
歷史風貌保護對象將擴大
市規土局歷史風貌保護處處長劉錦屏,在昨天的市政協 “名人故居保護”座談會上回應,下一步將開展歷史文化風貌保護對象與范圍的擴大研究。 “有很多舊式裡弄、工業建築,包括名人故居,目前還沒有列入保護范圍,而此前文物單位列了很多不可移動文物,從建築保留角度看可能保護價值不高,可從文化角度來說很有保留必要,但又沒有列入規土局的保護規劃,我們也將針對相關保護條例和保護模式,會同房管和文物部門就保護機制進行研究。”
他透露,擬通過對上海重點歷史地區和典型建築的調查、梳理,研究進一步拓展和增加上海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的范圍和數量,並為後續按程序確定公布為保護對象。還將開展有關保護管理運作、監管等方面的體制政策研究。為使《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中的“先予保護”的措施切實可行,研究是否能在 “土地出讓合同”、“拆遷許可證”等文件上,增加“一旦經合法程序確認為‘先予保護’對象,不得再行拆除”的內容,同時進一步研究處罰等措施,解決目前“一提保護,加快拆房”的現象。
本市將盡快開展包括 《上海市歷史文化風貌區和優秀歷史建築保護條例》在內的上海地方法規及部門規章的修訂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