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夕陽中的小橋、流水、人家

平江路

十全街
蘇州古城到處都是古跡,不僅僅是粉牆黛瓦、小橋流水的獨特風貌沒變,水陸並行的“雙棋盤”格局也沒變。據初步統計,古城范圍內現有4處歷史文化街區、3處傳統風貌區、37處歷史地段,另外還分布著各類文保單位、歷史建築,以及古城牆、古樹、古橋、古井、古牌坊、古磚雕門樓等其他歷史文化遺存。
老祖宗留下的東西,到現在還在,而且保護完好,這並不容易。作為1982年國家命名的首批24座歷史文化名城之一,蘇州一直在探索一條保護與更新並重之路,並率先在全國范圍內提出了實行整體保護策略,逐漸形成了古城保護與更新的“蘇州經驗”。去年,蘇州成立了我國第一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由此也拉開了新一輪古城保護的帷幕。1月9日至11日,周干峙、阮儀三、張傑、朱光亞、張松等一批國內著名專家將聚集蘇州,為新一輪蘇州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出謀劃策。
追蹤2500年建城史
公元前514年,伍子胥相土嘗水,象天法地,在江南平原上築起了一座規模宏大的土城,也就是蘇州古城。隨著京杭大運河開通,蘇州城市建設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尤其是由唐入宋經歷了市坊向街坊轉變,城市格局基本成型,城市功能分區明確,形成水陸雙棋盤格局,小橋流水的水城風貌基本形成。
元末明初,張士誠大戰朱元璋,蘇州古城因戰亂而嚴重毀壞。隨後,古城也迎來了城市建設的鼎盛時期,並成為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古城的商業中心得以重新外拓發展,城市建設向西北方向轉移,沿上塘河、山塘河向城外發展,突破城垣限制。
經濟上的繁榮,導致了古城的功能分區調整,城市建設逐漸以園林化為主,強調居住環境的舒適和雅致。雖說清朝時也因“太平天國”而出現戰亂,蘇州古城毀壞嚴重,但蘇州經濟繁榮的總體格局依舊沒有改變,商業中心由古城西部向中部的觀前等地轉移。而隨著滬寧鐵路和蘇嘉鐵路建成通車,古城的商業中心再次調整,石路地區也再次發展起來,古城內園林建設開始以西式花園洋房為主,一些新式學堂、大戲院等新的建築類型開始出現。
建國後,蘇州古城進入調整時期,修復園林名勝,恢復傳統的商業街市,並對古城居住環境整治予以整治。特別是改革開放後,蘇州城市形成“東園西區,一體兩翼”城市發展格局,古城的城市建設開始進入整體保護階段,實施環境提升工程和民生工程,開展環古城風貌帶保護工程、觀前地區的更新整治等。
“三桶”和“一爐”與民生
作為家裡的體力活主力軍,以前殷保華住在西美巷的時候,最大的煩心事就是到一公裡外的煤球店裡買煤球。一開始是拎,最多的時候,一次拎50斤。後來,有了板車、手推車,方便了許多。此外,他們家每天必做的,還有拎水桶、馬桶等。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他家居住的地方進行了改造,由此也扔掉了“三桶”(吊桶、水桶、馬桶)和“一爐”(煤球爐)。
殷保華的故事,其實只是蘇州古城建設與保護的一個縮影。蘇州市規劃設計院的規劃師許業和介紹,上個世紀八十年代中期,隨著改革開放帶來的經濟迅速增長,城市建設快速擴張,古城歷史風貌保護工作擺上了重要議事日程。為有效保護蘇州古城,在現狀街巷、河流、道路等基礎上,把古城劃分為54個街坊,並對各街坊的建築面積、綠化面積、人口總數、建築密度、工廠、單位等基本情況進行了大量細致的調查、問卷、統計、計算,為蘇州古城保護首次提供了科學的系統的數據資料,首次提出古城合理人口容量25萬人、首次提出需對古城人口進行疏散。
1988年至1991年,先後選擇了十梓街50號以及臨街民居十全街275號、庭院民居干將路144號、臨河民居山塘街480號試點,對平、剖面進行調整,重新分割空間,使原來適合大家族居住的建築空間,改造成適合現代人多戶合用,但互不干擾,每戶住宅單元化,且各有自己的臥室、客廳、廚房和衛生間,生活設施實現了現代化,但外觀保持了蘇州地方建築的傳統風格。1991年,開展了古城54個街坊第一輪的控制性詳細規劃。
從1992年開始,啟動古城街坊“解危安居”工程(即街坊改造),選取12號街坊桐坊巷小區實施全面改造試點。從1997年開始,開展了11號謝衙前地區、12號獅林寺巷地區、17號王天井巷地區、33號西美巷地區、36號甫橋下塘地區、39號盤門西大街、43號醋庫巷地區等七個街坊批改造。
從“拆舊建新”到保護性整治
上個世紀九十年代中期的成片改造,雖然暫時解決了改善居民居住條件、更新基礎設施、提升居住環境品質等問題,但是其整體推倒、成片改造的方式引發了一定爭議。針對這種狀況,從1998年開始,同濟大學、東南大學、江蘇省規劃設計院、蘇州科技學院及蘇州市規劃設計研究院共同對古城54個街坊進行了第二輪控制性詳細規劃的編制工作。古城內街坊改造模式也因此擺脫了“拆舊建新”的固有模式,跨入了小規模、漸進式的保護模式,還分別對山塘、拙政園、平江、阊門、怡園五個歷史街區分別開展了保護與整治規劃。而東北街(拙政園段)的改造以及由建築大師貝聿銘設計的蘇州博物館新館的落成,為如何在傳統建築周邊用地的改造中延續風貌、營造特色提供了一條新思路,更拓寬了古城街坊保護更新的新視野。
2005年以後,蘇州古城分別編制了桃花塢歷史文化片區綜合整治規劃、老宅保護利用規劃、天賜莊歷史文化片區保護整治規劃、平江歷史文化街區保護整治規劃、平改坡專項規劃以及觀前商圈規劃等。在此基礎上,分別實施了阊門西街、唐寅祠、准提庵、泰伯廟以及東西中市修復工程;背街巷弄綜合整治、老新村改造;景德路、臨頓路、東北街等道路改造及沿線街景整治等。
編制新一輪控規迫在眉睫
隨著整體城市建設轉型加速,蘇州古城還面臨著各類公共設施過於集中、人口容量過密、私房改建、公房修繕修復以及城中村、老新村等改造諸多問題。此外,由於古城交通流量的迅速增加,機動化應對不足,停車設施缺乏,各類交通設施不完善,軌道交通建設、交通網絡調整、大型設施外遷以及“退二進三”帶來的變化,給古城的保護和更新工作帶來了更多新的挑戰,編制新一輪控規迫在眉睫。在規劃設計師許業和看來,如果說編制蘇州古城前兩次控制性詳細規劃時更偏重於物質生活改變的話,那接下來的古城保護,就應該偏重於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像平江路正在修繕中的眾多老宅,完成可以通過文化保護與開發的形式串起來。
去年10月26日,蘇州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揭牌成立。這在國務院首批命名的24個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蘇州是首個設立保護區的名城。為此,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不僅擺上了議事日程,而且正在提速。1月9日至11日,蘇州市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研討會將在蘇召開。研討會聚集了周干峙、阮儀三、張傑、朱光亞、張松等一批國內著名專家,為新一輪蘇州古城控制性詳細規劃修編出謀劃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