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仙米寺

仙米寺

日期:2016/12/14 17:26:50      編輯:古建築紀錄

    仙米寺,位於門源縣仙米鄉。原名“賽尼寺”,又名“顯明寺”、“先密寺”,為黃教寺院。明天啟3年(1623年),從西藏請來拉日堪欽·才旦頓珠主持修建,隨後又擴建。清雍正3年5月(1725)遷到現址,占地9350平方米,該寺建築規模宏偉,佛殿雕梁畫棟、富麗堂皇。1998年12月22日被公布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據《安多政教史》記載,明萬歷十二年(1584),第三世達賴喇嘛來此活動,曾倡儀建寺。明天啟三年(1623),當地僧人衰噶嘉措(即第三世阿穹佛)從西藏葉爾巴寺請來拉日堪欽·才旦頓珠主持修建了仙米寺。不久,佑寧寺的小松布丹卻堅贊主持寺務,擴建寺院,建成四層樓高的大佛堂和具有60根柱子的大經堂,設立顯宗學院,寺僧增至百余人,發展成為海北地區最大的格魯派寺院,冠蓋一方。清雍正二年(1724)五月,因羅卜藏丹津事件被清軍燒毀。

    翌年,清朝派一等待衛散秩大臣達鼐來青海辦理善後事宜,重建該寺,並題寺院匾額為“顯明寺”。

    仙米寺為原門源哈爾岱、本加、萬果、桑巴、秀保等藏族部落寺院,寺主阿穹活佛為該地區政教首領,寺院除在所屬部落取得給養,還處理各種民事案件,具有很大權力。該寺在五十年代有寺僧100余人,其中活佛4人,法台1人,管家8人,僧官1人,設有顯宗學院。當時,該寺以風景優美和建築精湛聞名於世,寺院環山,周圍松柏茂密,寺前討拉河水自北南流,清澈見底。寺院建在河西山坡,由低漸高,次序而上,遠望宛如多層樓台所組成,寺內樹木成蔭,香煙燎繞,院中有花園一處,假山流水,翠竹花卉,尤添姿色。

    1958年後,寺院關閉。1962年西北地區民族工作會議後,一度開放,。入寺僧侶15人。“文革”初期再次關閉。不久,除阿穹昂欠,余皆拆毀,景隨寺去,一片瓦礫。1981年5月,仙米寺重新批准開放,新修大小經堂各1座,平房30間。現有寺僧11人,由原阿穹昂管家蘇合相西任寺管會主任,恢復了正常的宗教活動。目前全寺有土地20畝,樹木約2000株。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