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甘肅青龍觀古堡

甘肅青龍觀古堡

日期:2016/12/14 17:28:37      編輯:古建築紀錄

 

   古堡是古代用於防守的小土城,其目的是為了抵御外來侵略,它一般修築在險峻峭拔的山頭上,削平山頂土石夯築成圈,牆高四五米,厚約兩米,形成一座山頂城。西北的土石山區,高山堡子處處呈現。

    蘭州東南,山梁上古堡林立,其中天水、定西數量尤多,秦嶺和黃土高坡交匯處,是構築古堡的理想地界,故天水古堡多而堅固,加之西秦之地為秦人祖先發跡聖地,歷史悠久,為研究古堡留下了許多歷史物證。楊家寺鎮東北向有一條由北向南綿延十多裡的山脈,名曰青龍山,系西秦嶺主脈在簸箕灣梁向南延伸的一支,山頂建古堡,堡內有青龍觀。古堡約建於明中葉,是戰亂時期農民躲土匪,防兵患時的防御工事,高約兩丈,厚度可達一丈有余。

 

    青龍觀,又名真武觀,唐乾豐年間建於鎮中寺坪台,名“真武祠”,祠門九柏二槐,柏如蒼龍,槐如飛鳳。清中葉,真武祠遷入青龍山顛的古堡內,因山更名青龍祠。青龍觀坐南朝北,一進三院,前院泰山殿,中院靈官殿,三院為正殿,供奉真武大帝,每年農歷三月二十為廟會,四縣通衢,萬人潮湧。

    從青龍觀古堡登臨俯視,楊家寺古鎮一馬平川,南北峁水河交匯腳下,奔騰向東,交於西漢水。峁水河也稱楊廉水、黃瓜水,因西漢時期該地域曾置楊廉縣和黃瓜縣而得名。楊家寺後山,當地人叫房背山,也有一個堡子,從時間上看,應該比青龍觀修建稍晚些,但建築風格卻是一樣的,都是五角堡子,這和其他地方的堡子截然不同。為什麼一個堡子有五個烽台,而不是四個,除了地勢的原因,應該還有五行學說的影響。

    青龍觀在山頂上的堡子裡,山門當然就是堡子的大門了,兩丈多高的牆上,有個很小的木門,重力作用下門框已有些傾斜,門扇早已不知去向,有點像西南地區山寨的寨門,堡子內有幾件瓦房,其中有一間引人注目,仔細看去竟然是八角禅房。盡管是當地民居的樣式,土屋瓦房,但結構確保存著原來的風格,這種八角禅房在天水還是極為少見。觀內幽靜異常,真像常建所說的“曲徑通幽處,禅房花木深。”

    禅房後面的台階上,才是真正的青龍觀,原本的青龍觀當是占據了整個堡子,正殿門楣上方,有鄉賢霍松林先生親筆題字——青龍觀,兩旁配一副對聯,上聯:青龍戲水兆士子人傑地靈,下聯:丹鳳朝陽歌妙音物華天寶。在這裡,撰者巧妙地把楊家寺鄉士子村和楊家寺的來歷嵌入其中,構思極其精巧獨到,委婉的語氣中道出了這裡的歷史流傳。五代時期楊家寺為天水縣管轄,稱梵音寺,妙音寺。則有了“歌妙音”的美好祝願。士子村當時是楊家寺最繁華的村落,盡管“士子”在古代有好幾種解釋,但這裡霍老則賦予了“士子”讀書人這個含義。士子村為楊家寺鄉的一個行政村,“青龍戲水兆士子人傑地靈”,應該是說楊家寺人文采出眾之意。

    古堡內早期的建築和神像已被破壞,上世紀七八十年代,青龍觀是用來種地的,隨著傳統文化的勃興,耕退廟立,楊家寺鄉野賢達開始把祖先留下來的古建築造像藝術用於青龍觀和觀內神像的建造上,形成了獨具特色的盛唐造像藝術。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