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建築藝術網訊:古建築的修繕,不斷透露出材料短缺,傳統工藝技術的人才的缺乏的訊息。那麼在原來的材料缺乏的情況下,古建築的維修該怎麼辦?是否可以運用新的材料?新的技術是否可以運用在古建築的修建之中?筆者就此訪談了古建築專家羅哲文先生。
羅先生說,古建維修需要兩個條件,一個是技術,一個是材料。所謂“工精料實”,修出來的就好。目前,現在缺乏的一個是原材料,一個是傳統的工藝包括木雕、石雕、磚雕、彩繪等等。比如,缺乏磚瓦等等。故宮的金磚是蘇州燒的,北京的琉璃窯也不生產了,原料也不見了,因為必須有特定的原材料,制出來的磚瓦才能合格。利潤太低,商家不願意做。也缺乏傳統工藝的匠人。應該組織恢復這些傳統工藝的這些生產,建議在蘇州、山東開一個場,燒磚制瓦。必須培養一批傳統工藝的匠人。還有一個是要儲備木料。現在很難找到合適的木料了,得專門去森林裡選那些夠高度夠尺寸的木料。然後,進行干燥,干燥要自然干燥,不能烘,不能操之過急。
如果沒有原來的材料,經過專家研究論證之後,可以用新的材料。但是使用新材料和新技術時必須明確,新材料、新技術的使用不是替換原材料、改變原結構原工藝,而是為了補強或加固原材料、原結構,是為了更有利於原工藝技術的操作,也就是更有利於原來的古建築價值的保存。在木構建築的維修工程中,常常會遇到大梁或柱子等構件糟朽、劈裂的情況。修繕時是以舊換新,還是想辦法保存原有的構件,需要認真地考慮。例如山西五台唐代南禅寺大殿的修復工程,大殿的屋頂、椽望都按唐代法式復原了,更換了糟朽而且尺度不符原狀的構件。殿內一根大梁已經彎曲下垂,不堪負荷,若是新換一根又省事又簡單。但這根大梁不僅有1000多年的歷史,而且梁上有唐代題記,是這一建築斷定年代的重要依據,於是采用了新材料新技術把它加固補強,把它完整地保存了下來。我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例子,說明了新材料新技術的應用不是代替原材料而是為了更多更好地保存原材料。
鋼、鐵、銅、錫等金屬材料是古建築加固的傳統材料,在我國古建築的實物中經常可以看到。如用於木結構梁柱劈裂加固的鐵箍,梁柱拔榫加固的鐵扒鋸、鐵拉扯,梁頭榫卯加固的鐵托墊等等,其效果都非常顯著。金屬材料加固的最大優點,是它不改變原來材料的本質,而只是作為附加的東西;也不改變原結構的性能,只是起輔助加強的作用。萬一有其他的原因需要去掉時也比較容易加以拆除。北京大學紅樓的搶險加固工程,便是用鋼材加固的創造性設計的實例。該樓是一座20世紀二十年代建成的磚木混合結構,在1976年唐山大地震波及之下,已出現了牆裂頂塌、門窗破損等的岌岌可危情況。采用了水平桁架和槽鋼、扁鋼壁柱相結合的隱蔽鋼制框架結構體系,把原來搖搖欲墜的結構提高到能抗8級以上地震的能力。這些鋼結構大都嵌入了牆體之內,水平鋼桁架則隱藏於樓板夾層之內,使全樓外觀如舊(見上圖)。這樣使紅樓真正保護下來,加固以後,比新蓋的還要結實,估計加固後的紅樓,三五百年也壞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