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開發,不要把原住民丟了
日期:2016/12/13 18:54:43   編輯:古建築紀錄太原,一座歷經輝煌的城市、一座加速崛起的城市。生活在這裡的人們分享著城市發展的美好,也分擔著城市成長的煩惱。
你所站立的地方,正是你的太原。對於這座城市的發展與變化,你有何思考和感悟?對於熱點新聞事件,你有何觀察和見解?對於各類社會現象,你有何觀點和評說?本版今起開設的 “太原說吧”專欄,將匯聚各方觀點,傳遞真實感悟。歡迎廣大讀者圍繞省城新聞事件、社會現象、生活熱點等發表真知灼見,踴躍投稿。
現代社會充滿緊張與喧囂。到古鎮、古村走一走,仿佛穿越時空,回到了傳統生存狀態當中,寧靜的田園、古樸的民風,使人們遠離喧囂,放松身心。北出太原市區20公裡處,就有一個這樣的好去處——陽曲縣青龍古鎮。
青龍古鎮是幽遠的、古樸的。據《陽曲縣志》記載:此鎮原以青蒿茂盛取名青蒿嘴,蒿子四季常青。清朝皇帝曾恩賜這裡的王家牌匾和青龍旗,才改名為青龍鎮。後因村莊順河岸修建,蜿蜒曲折,形似巨龍,故改稱青龍鎮。
古鎮是歷史文化遺產的重要組成部分,它記錄了傳統建築風貌,民俗民風和原始空間形態。到古鎮看什麼?人們在欣賞古街巷、古建築的同時,或許還更想看看古鎮原住民的生活氣息、民俗風情。
因為,是祖祖輩輩生活於此的原住民使古鎮的生命得以延續,使古鎮的文化依然鮮活,古鎮的傳統、風俗、文化早已浸入他們的骨髓。然而,目前國內不少古鎮原住民由於種種原因紛紛被遷出,各種各樣的外來經營戶取代了原住民。如此把原先的生活都抽空了的古鎮看上去就像影視城似的。
青龍鎮保護開發對於彰顯太原文化影響力具有重要意義。2006年以來,古鎮保護修繕工程起起落落,雖小有名氣,但尚未完善成熟。今年以來,景區建設步伐大大加快,預計將於國慶節前建成開放。筆者在走訪中注意到,在此次改造中,原住村民將被全部遷出核心景區。
這一做法的好處是便於集中管理,規范景區秩序。但到古鎮游玩的人們或許更願意看到這樣的情形:穿行在古老的街巷,有曬太陽打盹的老頭兒,有做針線活兒的老太太,有嬉鬧奔跑的孩子,他們不是為游客服務的,也不是表演的,那就是他們平常的生活。在這樣的環境中,游客才能真切地感受與體驗古鎮的活力與魅力。
著名學者阮儀三說過,“古鎮保護是為了人。同樣的,古鎮開發也是為了人。”文脈要靠人脈來傳承。是把古鎮打造成一個景點,將其功能定位於展覽展示,還是保留歷史風貌,並為原住民提供更好的生活空間?取向不同,結局也將大為不同。
筆者看來,開發古鎮不是騰籠換鳥,不能把原住民丟了。應尊重和解決他們的生計與生活,處理好村民生活、游客體驗、經營者贏利的關系,古鎮旅游才能健康、持續發展。
至於把住幾個道口,圈起圍牆收門票的做法更不可取。表面上是劃出了旅游區與居民區的界線,實則是割斷了原住民與古鎮的天然聯系。若此,也就難以指望原住民以“主人”的心態對待來旅游的“客人”,自覺維護旅游目的地的良好形象了。(楊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