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漳州“創城”督察組巡查老城區 專門為“找茬”

漳州“創城”督察組巡查老城區 專門為“找茬”

日期:2016/12/13 18:53:56      編輯:古建築紀錄


 

東南網5月10日訊(海峽導報記者 張韓豐 張偉華 通訊員 張文成文/圖)昨日清晨,雨停了,漳州古城的大街小巷,都泛著光亮。此時,漳州市創建全國文明城市督察組開始行動起來,走進西橋街道,即漳州古城的主要街道,對其進行“找茬”。

此次督察的路線從青年路開始,經芳華橫路,穿過始興南路,到台灣路,至博愛路,總體情況不錯,但也有個別地方需要進一步改善。

第一站:府埕

無序停車 問題突出

青年路,也在漳州古城保護的范圍內,初定將其建成小吃街。上班時間,開在青年路上的鍋邊糊店,生意紅火,十幾輛電動車、摩托車排在柏油路兩旁。青年路僅3米寬,一時間被堵得水洩不通。

無獨有偶,府埕的始興南路的亂停車現象屢禁不止。路口處,“此處禁止停放汽車、摩托車、自行車”的警告牌十分醒目。然而,百米長的路段上,皆是隨意停放的車輛。

崗亭值班民警稱,這裡是漳州人泡茶打牌聊天的休閒之地,過去,老人坐在騎樓下泡茶,車就停在身邊;現在,盡管中山公園南門口有免費的停放處,還有人專門看管,可他們仍不聽勸。

督察組認為,路面違章停車的情況,在古城的始興南路隨處可見,得加強宣傳,讓市民文明停車,還古城一片整潔。  
    第二站:芳華橫路

市場搬走 路面整潔

芳華橫路也屬於歷史文化名城重點保護區。對老漳州人來講,這條路每天大清早熱鬧非凡,是名副其實的“跳蚤”菜市場。

值得一提的是,昨日一見,這裡大有改觀。流動攤位稀少,不少車輛可以從此經過,路不堵了,街面整潔了。

西橋街道副主任謝金仔說,去年年底,有關部門將這些攤位分流到僑村,每天有值班人員巡邏,經過整治,這裡與髒亂差說“再見”了。

對於芳華橫路的現狀,督察組基本滿意,並表示應再接再厲。

第三站:台灣路

路板斷裂 形成水坑

走在干淨整潔的台灣路上,紅黑相間的磚牆,凹凸的青石板路,韻味十足。遺憾的是,台灣路被“坑”了。華南社區志願者說,晚上重型貨車從此經過,就將兩塊石板軋斷了,形成一個水坑,他們特意在坑裡插了兩把拖把,以作提醒。

督察組表示,這裡人流量大,若是晚上,有路人經過不注意,很容易出現事故,像這種存在安全隱患的大坑,應該讓有關部門及時處理,避免事故的發生。

第四站:共和路口

半截牌坊 有望面世

  這裡,不得不提五星聚奎坊。它位於共和路垂直於台灣路的丁字路口。

牌坊殘缺,只露出屋檐、翹脊、斗拱等,牌坊下方還開了間雜貨鋪。若是不留心,根本就不會注意到這個牌坊。

據稱,漳州人為紀念以林士章為首的明朝中後期朝廷的漳籍尚書、侍郎等五位政壇明星,特立牌坊,命名為“五星聚奎”。

漳州歷史街區保護開發管理委員會工作人員表示,有規劃將牌坊周圍的建築拆除,露出牌坊全貌,並與旁邊的崇仁廟整合成新的旅游景點。

西橋街道辦事處相關負責人說,已形成了初步方案,若是能將這文物點開發利用,也是對它的進一步保護。

督察組對這個規劃表示認可,爭取讓這殘缺牌坊重新面世,為古城增加一個人文景致。

第五站:博愛路

路面坑窪 雨水四濺

穿過北京路,與青年路一樣,博愛西路的路面坑坑窪窪,雨水“填平”了水坑,盡管來往的車輛緩慢駛過,但仍濺起陣陣水花,殃及無辜。

督察組認為,這段道路,路面坑坑窪窪,主要是雨水沖刷,加上重型貨車來來往往造成的,建議有關部門早日將坑填平,方便市民出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