泾州古城遭破壞 文物部門不能淪為“橡皮圖章”
日期:2016/12/13 23:35:07   編輯:古建築紀錄
顯峰冷言:文物部門不能淪為“橡皮圖章”
客觀說,敲出這行標題,我都有些底氣不足。在很多地方和長官眼裡,文物部門已然就是“橡皮圖章”。
11日的《人民日報》報道說,由於西平鐵路施工,位於甘肅泾川境內的泾州古城遺址已遭破壞,18米高的古城牆被“攔腰斬斷”。多年來,上至國家文物局,下至泾川縣文體廣播局,屢次行文要求另行選址,卻擋不住“國家重點項目”的來勢洶洶。
我相信,對這樣的新聞讀者並不陌生。有多少文物古跡、文化名勝,倒在了現代化的滾滾鐵流之下?恐怕罄竹難書吧!相比之下,泾州古城的遭遇並不算最糟糕的,起碼它引起了如《人民日報》這樣在中國有著特殊話語背景的官方媒體的關注,起碼眼下它小勝了一回,讓鐵路建設停工了。
更多這樣的故事,往往是以令人尴尬的情節結尾的。幾年前我和同事披露的大同雲岡石窟景區改造破壞文物歷史真實性事件,曾引起國家文物局高層震怒,大同市市長被約談,且承諾停工整改。可結果呢?富麗堂皇的大景區趾高氣昂地原地而起,沒有退讓半步,最終“失信於民”、陷於尴尬的倒是國家文物部門。
發展太迷人了。在發展面前,這些歷史遺存顯得多麼卑微!如果它能換來一些經濟效益,或許還會被“描眉畫眼”一番去迎客;如果沒甚經濟價值還占了人家發財的風水寶地,也便只有“讓位”的命運了。在這樣的背景下,讓文物部門“硬”起來,顯然有些底氣不足,況且文物局長的“帽子”還提在各級長官的手裡呢。
所以要使文物部門不淪為“橡皮圖章”,還得靠真正掌握公權力的長官們撐腰,只有他們願意且必須為這些歷史遺存負責,文物部門才可能真正“硬”起來。寄望有覺悟、有眼光的官員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讓監督“硬”起來,讓法律“硬”起來,不能讓《文物保護法》躺在書架上睡大覺。文物部門成了“橡皮圖章”,其執法權被長期雪藏,最終喪失的是法律的尊嚴和底線。
泾州古城的命運最終怎樣,我實在沒有底氣預測。就算這次“僥幸”了,也不是多麼值得慶幸的事情。“攔腰斬斷”的是歷史,注定是無法愈合的傷口,我們該對子孫後代抱歉嗎?至少某些官員們不會吧――對自己民族的歷史缺乏起碼尊重的人,你要它對這個民族的未來負責,可能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