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學子熱捧秦淮河房 淮清橋四周房產中介所聚集
日期:2016/12/13 23:35:07   編輯:古建築紀錄
媚香樓後臨秦淮河的舊景
現如今,房價雖然不怎麼漲了,但房租卻是一直在漲,特別是畢業季即將來臨,學生租房的需求又要變大,好地段的房租又要開始漲價了。現在的租房好地段一般都集中在新街口周邊或者地鐵地區,但是在古代,房產中介卻比較青睐秦淮河房。為什麼呢?這要從秦淮河房的起源說起。
秦淮河房特色
河房都有通往河裡的活動地板嗎
要了解河房的故事,首先要知道什麼樣的房子才能稱得上河房。是不是只要建築在河邊的房子就叫河房呢?南京大學歷史系教授周學鷹回答:“是的,理論上只要是沿著河岸修建的房子都可以被稱作河房。”
關於河房的建築特點,有人曾在網上發表過一篇回憶文章,“1954年初,我們一家從中華路遷居武定橋南沿河的一條用鵝卵石鋪就的窄巷(大油坊巷)……到了一個陌生的地方,一切都感到新鮮……其中有特別讓我感到新奇的,是房間裡緊靠窗口下的一塊一米見方的活動地板,掀起來順著石階下去就是水面。母親告訴我,這是供房屋的主人下河淘米洗菜、浣紗漿裳特意設造的……”
那是不是所有的河房都有這樣的設計呢?周學鷹說並不是這樣,他說南京的河房主要還是以南京民居建築風格為主,而河房因為臨水而建,所以在設計時又加入了一些因地制宜的因素。比如有的河房因為河岸不太牢固,於是要先對河岸加固,也就是駁岸;有的房子要在水面上加個露台,就會把露台的樁打到河裡;而有的河房想在靠河的一面修個院子,那麼這樣的河房就和在平地上蓋的房子沒什麼兩樣。所以,“不是所有的河房都一定與河水相通,這是對河房的誤解。”
周學鷹說,每個地方都有河房,但每個地方的建築因為有自己的文化特點,就會形成自己的一種風格。像秦淮河房,就因為它們有了南京本土的建築風格,於是又自成一派。
秦淮河房都是清水磚牆
暗示主人的富足
秦淮河房的風格是隨著歷史的發展慢慢形成的,最早可以追溯到孫吳時期。當時,孫權在南京定都,並在秦淮河一帶修建都城,秦淮河兩岸也就出現了河房。隨著商業的發展,兩岸逐漸繁華,旖旎風光吸引了很多文人騷客、達官貴人的目光。孫吳之後,一些有錢人也開始到此修建河房居住,比如東晉的王導、謝安等豪門大族就在烏衣巷附近臨河修建宅院。
到了明代,朱元璋定都南京,秦淮河一帶更是商賈雲集。因為貢院修建在秦淮河畔,每年都有數萬考生湧進南京,於是在貢院周邊催生了一大批書肆、客棧、茶樓甚至青樓,王公貴族、達官顯宦紛紛在此蓋樓建宅,秦淮河益發繁華起來。
因為有錢,富豪們可以利用水景搭建水榭亭台,很多河房在水上立木樁,上築亭閣,形成河亭,風格獨特。
周學鷹說,秦淮河房的建築風格和南京古民居房的建築風格一致,即“青磚小瓦馬頭牆,回廊掛落格扇窗”。南京古民居牆體主要都是清水磚牆,這和徽州建築的粉牆黛瓦有著明顯的不同,清水磚牆用料考究,加工精湛,運用材料的天然色彩、質感,產生落落大方的優美效果,又暗示主人的富足。而在細節上也非常考究,比如糖坊廊61號河房的門窗上,扇扇門窗,從上到下,構圖形式統一,但花紋無一雷同。這是古代南京人的智慧結晶,可惜今天這樣的房子所剩不多。
秦淮河房如何應對洪水
古人早就想到辦法
臨水而建的河房,有一個問題讓人疑慮,就是萬一漲水,會不會淹沒河房。關於這點,周學鷹說並不用為古人擔心,古人早就想到應對的辦法。
十裡秦淮主要是指內秦淮,從水西門附近的西水關一直流淌到龍蟠路附近的東水關,內秦淮和外秦淮相接,直通長江,在東西兩水關都設有水閘。古人就通過調節這兩處水閘,來控制內秦淮河的水位。當然,當暴雨來臨時,水位可能會迅速上漲,這時還來不及放水,有的河房內確實會出現一些進水的情況,但不會很嚴重,暴雨過後,水又會退回去了。
河房進水的事情,有人在網上也回憶過,“剛搬來不久的那年夏季,秦淮河發大水,略帶點黃色的河水一個勁地往上躥,有時一夜能漲2尺多……為了‘防汛保家園’,我們每一個人都行動起來了,用盛米面的布口袋裝滿黃土堆在院門口做成一個擋水的壩。我和哥哥用畫上刻度的繩子,拴上一塊石頭沉入河中,繩子的一頭固定在窗框上,每天向全院的大人們匯報水位上漲情況。記得一天早晨醒來,下床穿鞋,可鞋子不知跑哪兒去了……面對及膝的淹水,大人們一臉愁容,忙著找來許多磚頭把床、桌、櫥櫃什麼的全都架得高高的。而我們孩子們可高興了,一個個把褲管卷得高高的,排著隊來回踩水玩,玩累了,就找來舊報紙,折疊幾十只大大小小的紙船放在水中漂啊漂的……”
孔府飯店臨河一景
秦淮河房舊影
明代時上浮橋邊有個百貓坊
因為秦淮河的天時地利人和,秦淮河房也從普通百姓住房一躍成為高檔商業居住區,這裡誕生了很多高檔住宅。
記者在晚明義士吳應箕的《留都見聞錄》中查到了很多巨富高官修建的河房。
從記錄來看,西水關到內秦淮河,兩岸荒蕪,到下浮橋才開始有汪姓者河亭,內豎石甚奇。
上浮橋邊,有明初豫國公俞通海百貓坊,沿河砌石精致而整齊,坊上只剩舊時園基,殘瓦碎石中還有紫薇花,盛開時很美。據《古裡秦淮地名源》記載,上浮橋位於升州路大彩霞街南端,雙塘路口,建於明初。
說起百貓坊,還有一段故事。
歷史記載,明朝水師名將俞通海和兩個弟弟俞通江、俞通淵,從小在巢湖邊長大。三兄弟對朱元璋忠心耿耿,加之武藝高強,攻無不克,戰無不勝,為朱元璋立下了汗馬功勞。因為俞和魚同音,朝裡便有妒忌之人向朱元璋提起“俞通江海”,暗指俞家兄弟有朝一日可能造反。朱元璋有所懼怕,找來宰相劉伯溫商量對策。依劉之見,朱元璋下令在俞家住宅前建造起一個石坊,上面刻了一百只貓,正對俞家大門,破除俞家王氣。這就是明清以來老百姓相傳的百貓坊的來歷。
就連俞家周圍的幾條街巷都與他們家有關。民間傳說,朱元璋曾命人在俞家宅後架一座堵門橋,東邊建一座釣魚台,西邊巷子取名趕魚巷。俞家所住的那條街更名為柳葉街,隱喻柳枝可以穿魚(俞)而過。後又為秦淮河入江方向的一條街起名為船板巷,意在用船板堵截,攔魚(俞)入江。
桃葉渡曾有明武宗的“御河房”
過了夫子廟,“青溪有黃公祠,蓋祀予貴池黃中侍郎也。”
吳應箕對黃公祠河房的描摹非常細致。黃觀是安徽貴池人,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狀元及第。建文初年,任右侍中。黃觀與名儒方孝孺並為建文帝親信,住在秦淮河畔的石壩街上。燕王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率軍南下,趕走侄兒建文帝,將黃觀列為第六名要犯。黃觀的妻子翁氏和女兒為了不受朱棣的凌辱,毅然跳秦淮河自盡。在外任職的黃觀得知後,舉兵反對朱棣,戰敗後縱身躍入長江。明末時福王為收攏人心,南明皇帝特谥黃觀曰“文貞”,並在石壩街的黃觀舊宅旁立祠為祀。這就是黃公祠。
東晉以來,桃葉渡一帶就是達官貴人的住宅區。記者從《秦淮文物史跡錄》中查詢到,明代都城北遷之後,桃葉渡成為達官貴人的游樂鬧市。桃葉渡畔玉壺坊,原名“御河房”,曾是明武宗朱厚照南巡時在此觀看燈船的水榭。小船往來如梭,喧歌達旦,徹夜不歇。
“過淮清橋,南岸有河房,廣軒巍閣,可謂宏麗。”但吳應箕懷疑這房子來路不正,“主則一總督書辦耳,以胥役而為帝居,無論放肆彌分,若不侵官作弊,何以有此物力?”意思是房主只是一個區區總督書辦,如果不是貪污腐敗,怎麼會有錢修築這樣一座宏麗的河房。
按照吳應箕的記載,近東水關,還有丁郎中河房。丁郎中是貴池人,相國之子,“於堂外設屏,豎石數片而栽竹其前”;過了東水關,有黃戶部河房;大中橋上有南和伯河房……此外,復成橋及珍珠橋一帶,河房零星,“然短葦長楊之間,偶有小亭,亦不失為勝境。”
淮清橋四周都是房產中介所,河房租金最高
秦淮河房除了受到達官貴人的青睐,也受到科考學子的熱捧,特別是到科考階段,大批學子湧入貢院一帶,在此積極准備考試,秦淮河房房租水漲船高,成為南京眾民房中的天價房。
過了學宮,“則兩岸河房鱗次相競。”每當鄉試之年, 四方應試者雲集於金陵,為河房妓家帶來了無限商機。舉子文士在客居備考期間,以此來排遣枯讀八股經書之寂寞。科考以後,考生內心不免空虛,妓院正是排憂解悶以待張榜的最佳處所。
吳應箕記載“其房遇科舉年則益為塗飾,以取舉子厚賃,最著者有瓜洲余家河房”。
明代文學家張岱也專門撰寫了《秦淮河房》一文,盛贊:“秦淮河房,便寓、便交際、便淫冶,房值甚貴而寓之者無虛日。畫船蕭鼓,去去來來,周折其間。河房之外,家有露台,朱欄绮疏,竹簾紗幔,夏月浴罷,露台雜坐,兩岸水樓中,茉莉風起動兒女香甚……”
淮清橋因地處內秦淮與青溪匯合處而得名,原名淮青橋,後人通稱為淮清橋。唐朝時,淮青橋邊住著一位著名詩人王昌齡。他經常與一眾詩友在此聚會,一邊飲酒,一邊作詩。他那時住的大概就是河房。
到了明朝,因為朱元璋建造城牆,把青溪堵塞了。馮夢龍的《三言》裡記載過生活在青溪邊的人的生活。一位商人,帶著12歲的女兒外出經商,為了方便,他把女兒扮成男孩,誰知商人在途中死亡了,女兒就與另外一個南京小伙子結伴經商。六年後兩人發了財回到南京,小伙子居然不知道自己的伙伴是個姑娘,詢問她的住址。女孩回答:“我家在秦淮河青溪橋居住。”兩人最終成了夫妻。
在康熙時期,淮清橋成為房產中介聚集的地方。《秦淮文物史跡錄》中記載,橋的四周全是房產中介所。那時的中介叫做房牙子,負責幫人換房、買房、借房、租房。《儒林外史》裡提及了這裡的河房,“當下走過淮青橋,遲衡山路熟,找著房牙子,一路看了幾處河房,多不中意,一直看到東水關。這年是鄉試年,河房最貴,這房子每月要八兩銀子的租錢……當下房牙子同房主跟到倉巷盧家寫定租約,付了十六兩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