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文安老人泥塑百年前“文安古城”

文安老人泥塑百年前“文安古城”

日期:2016/12/13 23:12:07      編輯:古建築紀錄
    “古城曾是我最快樂的游樂場,爬上城牆瘋跑,溜到城下捉蛐蛐,鑽進城根的樹林裡逮鳥……”21日,宋九苓指著“文安古城”說。年近六旬的宋九苓用了半年多時間,用泥捏出了一座大約100年前的河北文安古城模型。
  “我1954年出生在古城下一片破舊的民房裡,童年時代就是在文安城裡度過的。文安城的布局我基本有個印象,於是就根據印象畫了張草圖,又查閱了文安縣志,對一些古跡的樣式做了描摹。”宋九苓說,“這個用泥捏的模型雖然做得不精細,但它基本再現了文安古城的歷史原貌。”

  對於自己創作之初的想法,他說:“兒時的我,古城曾是我最快樂的游樂場,爬上城牆瘋跑,溜到城下捉蛐蛐,泡在護城河裡摸魚。稍大一些,學校上體育課,老師總是帶著我們在城牆上跑步、搞戰備演練,參加環城賽跑。古城曾給我帶來無盡的歡樂,也為我種下了太深的情結。”

  曾經有人以國畫的形式畫了一幅文安古城圖,把文安城內曾經有過的文物古跡都畫上了。“我仔細地看過,覺得這形式雖然好,但畢竟不能給人以立體感。” 宋九苓說,他小的時候曾經和小伙伴們玩黃膠泥、脫模子,在學校裡老師還教如何用黃膠泥做手工,於是就想何不用黃膠泥做一個“文安古城”模型呢!

  考慮到辛莊有生產瓦盆的歷史,並且用的就是當地的膠泥,於是宋九苓找到家住辛莊的朋友,找了好幾種膠泥樣品,從中選定了一種最適合的。2011年的10月份,他便開始了這項“工程”。

  “開始遇到的問題很多,泥和到什麼時候為好,怎樣才能不裂,模型做多大比例為好,古城裡的建築什麼樣等。”宋九苓說,由於沒有經驗,很多東西都是摸索出來的。

  現在,每當有朋友來宋九苓家看到“文安古城”,都會對著“古城”指點一番。甚至有人能說出自己家在哪個方位,小時候常在哪裡玩,上學常走哪條路等。“這模型,能喚起人們心底的美好回憶,我心裡感到十分高興。這也充分說明,我所有的努力都沒有白費。”

  公開資料顯示,文安縣地處環京津環渤海腹地,古為燕趙之地,西漢置縣,取“崇尚文禮,治國安邦”之寓意得名,距今已兩千余年,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