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歷史文化名城不能打造

歷史文化名城不能打造

日期:2016/12/13 23:07:08      編輯:古建築紀錄


 

      最近, “打造”城市“特色”、發展地方經濟的新一輪古城復建風,使名城保護又成為各界關注的焦點。先是輿論暴出古都開封要投資千億再現千年前的汴京風貌。余溫未退,山西大同耗資上百億元復建大同古城見諸媒體,引起公眾強烈的質疑。在地方行政領導看來,古城復建不失為發展旅游、拉動GDP的一條捷徑。但它同樣關涉歷史文化名城、文化遺產的保護、和諧社會的建設,甚至對遺產保護的理念也是一種挑戰。我們該怎樣對待文化遺產,文化遺產保護在現代社會建設中發揮怎樣的作用呢。本期刊發幾位作者的觀點,敬請關注。

      歷史文化是一個民族最具代表性的東西,而文化遺產又是歷史文化的載體。對於在城市飛速發展建設中的文化遺產保護,有法規問題、認識問題,也有方法問題。重要的是要與時俱進,正確認識文化遺產的歷史和現實價值,正確認識保護對象、保護原則、保護策略與合理、科學利用及管理問題是處理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建設關系的核心。

      近30年來,我國城市文化遺產保護和利用取得了明顯的成績。但是,也應該正視目前打造名城、打造歷史建築、打造文物建築這股不小台風。

      文物保護、歷史名城保護和城市發展建設中的保護和利用,是文化城市建設的首要問題。由於地方某些領導急於顯示政績,懷有對城市形象盡快改觀的願望,使城市遺產保護遭遇了半個世紀以來最嚴峻的挑戰——為了“現代化”建設,歷史文化名城的開發中大量出現了拆除歷史街巷,擴大空間尺度,大量搬遷原住民,建設仿古商業街,如承德普寧寺內開發了清風商業街、肅順府被拆建成烤鴨店、大同在文化城市建設中破壞歷史格局不合規制的打造大型仿古街區、江南水鄉過度商業化……凡此種種,對文化遺產產生帶來的損害無法補償的,值得引起人們認真的思考。

      80年代改革開放以來,對外文化的交流與經濟的發展,給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注入了活力。尤其是來自歐洲文化遺產保護的一些觀念,如有關文物及其相關歷史信息價值的真實性、保護手段的可持續性,以及文物情感價值的提出,不僅讓人感到文物親和力的存在,更讓人有一種歷史的責任感。隨著文物保護觀念的建立與完善,以及城鎮文化內涵的傳承需求,對於歷史文化名城中的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與利用,也應由以商業為主體的模式向發掘傳統街區的生產、生活文化內涵的展示和傳承發展,如社區博物館的興起(黃山屯溪老街社區博物館、東北工業遺產展示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街區的展示傳承等)。合理、科學利用也是重要的保護措施。在城市發展建設與這些歷史財富發生矛盾時,我們應該從功能城市向文化城市轉化的高度、從留住城市記憶的要求、從保護歷史文化環境的使命去決策。 必須做到對文物古跡歷史文化資源認知和科學規劃指導下的依法保護。文物古跡是文化旅游資源的主體。歷史文化名城在歷史的進程中也必然要體現它的現代化,主要體現在要為人們提供一個工作方便、生活舒適、環境優美、文化生活先進的生活環境,而創造這種優美、現代的環境更需要保護名城中的文化遺產本體及其環境,絕不是拆真建假,破壞上百年來形成的城市特色。

      歷史文化名城不能打造;歷史文物是打造不了的;城市特色、城市精神不是短時間內大手筆打造出來的。我們不可盲目追求大拆、大建,打造歷史、打造文物,違規進行所謂復原建設等不良行為。應該用發展的眼光,從長計議,有計劃、有目的、有制度、有法規地做好城市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利用,深入認知其自身的特色價值,挖掘其歷史文化內涵,開闊文化旅游思路,提高旅游的文化品位,謀求名城的科學發展。城市文化建設,可以考慮對構成城市要素的項目建設,但要按照規劃和相應的報批程序進行。要充分考慮項目的前瞻性和價值的增值空間。最重要的是對中國傳統建築和非物質文化遺產特色的傳承。這才是我們地方政府的傳世政績。

     
新的“古大同”將會成為歷史名城還是影視名城?


      自2008年起,山西大同在新任市長推行下開始耗資百億元的古城再造計劃。市長在調研十天後就拿出了規劃,並聲稱5年見分曉。大同舊城街道名字恢復古風,而代王府、華嚴寺等文物修復也是工程重點。大同老城內所有的現代建築將搬遷出去,以恢復傳統城市布局。(8月27日《新快報》)

      就在不久之前,我們剛聽說了開封要舉債超千億的資金來拆掉老城區、重建宋代汴京的宏偉計劃。而現在,古大同已不單單只是一個概念,而是已經建設了四年之久,到年底就要完成全部合龍工程。

      之所以要重建古城,其目的是為了打造旅游之都。大同市市長稱,未來的旅游人數瞄准300萬元的目標,以100元門票算,一年是3億元。賬是算得挺精明的,但一座經人工整合後的古城真的可以達到預想的經濟收益效果嗎?這其實是非常令人覺得擔憂的。

      大同古城曾是我國北方的文明中心,是漢人王朝守衛北方的重鎮,在中國的歷史上發揮了重要的作用,留下了數不勝數的歷史文化遺產。而現在的游客來到大同進行旅游,其想看到的就是這些可能零星散布在大同城市的各個角落、區域,有些並不那麼完整或者略有殘缺的真實的歷史遺跡,在現代文明中領略、想象、感受一下千百年之前的歷史,思想在這一刻、在一個原點“穿越”到歷史中的感覺才是旅游中最讓人享受的美感。

      但是,現在經過人工之力打造出了一座完完全全仿真的大同,我們還能說這是古大同嗎?我們能夠分得清楚哪些是祖宗傳下來、哪些是現在重造的嗎?可能這座新“古城”給人的印象只是到了一個巨大的影視基地,讓人形成了一種“一切都假、凡事皆新”的錯覺。筆者認為,歷史文化的傳承其實並非是簡單地通過物理上、物質上的重建就可以實現的,全然拋棄現代的文明而重新打造大同歷史城的做法其實是將城市的旅游資源的性質搞錯了,從而將一座真實的歷史名城慢慢地嬗變成了一座影視名城。


“細胞優化”:讓城市從容走向未來
張緒才

      城市有機更新,這個半年前還不為人熟知的新詞,現在已成為嘉興帶動“三城一市”建設的戰略工程。而更不為人所知的是,嘉興經濟技術開發區早在兩年前就創造性地對城北路、城南路、城東路實行“二次開發”,實現了產業結構與城市形象的同步升級。(8月28日《嘉興日報》)http://jxrb.cnjxol.com/html/2012-08/28/content_576675.htm

      城市有它的過去、現在與將來。而城市的發展離不開“拆”和“建”。如何拆,如何建?理念的不同,表現出的方式就不同。嘉興市在城市發展中,從城市的“保護與發展”出發,以“細胞優化”“有機更新”為著眼點,實現城市“二次開發”,讓產業結構與城市形象的同步升級,體現出了“可持續發展”的思想,彰顯的則是城市經營者的管理智慧。

      什麼是“細胞優化”?首提這個理論的我國著名建築學家吳良镛院士有一個經典解釋:城市是一個有生命的機體,需要新陳代謝。但是,這種代謝應當像細胞更新一樣,是一種“有機”的更新,而不是生硬的替換。這種極具人性化的解釋,道出了城市發展的真谛,值得我們的每一個城市的管理者、經營者細細品味,並運用於具體實踐當中。

      然而當下,很多地方在城市建設上似乎是犯上了“急躁病”,一提城市發展建設就是“大拆大建”。似乎不“大拆大建”城市就不能發展、發展不好。在這樣的觀念下,轟隆的推土機就成了“馬前卒”。拆!拆!拆!;建!建!建!如是,一座城市可以變成一座“巨大的工地”。如開封市的“再造汴京”、大同市的“古城再造”,還有很多地方提出的“再造一個某某城”,一個城市硬是被搞得狼藉一遍、民生不安。

      “大拆大建”更嚴重的問題是,在舊城改造的名義下,一片片歷史街區被夷為平地、一座座傳統民居被無情地摧毀,甚至於歷經歷史變遷和戰亂都沒有被破壞的幾百年、上千年的極其珍貴、極具文化價值的文物古跡,在現代化工具——推土機下轟然倒塌。從而造成了這些歷史性城市文化空間的破壞、歷史文脈的割裂,而導致城市記憶的消失。顯然這樣的“大拆大建”是十分短視的,是極其不負責任的。

      城市不是越“大”越好、越“新”越好,它應該有歷史的積澱,它的歷史積澱很多是存留於建築間。在城市發展與建設過程中,應該它們當做一個生命來對待,使城市的生命基因更新、組合,綻放出生態、文明與和諧。而城市街道、小巷、宅院等這些與居民生活息息相關的場所裡,就像人體細胞一樣,表皮下面縱橫交錯的血脈一樣,組成了城市的“肌理”。只有像嘉興市那樣,在保護好城市“肌理”的前提下,進行“細胞優化”式的“有機更新”,城市才會更有生機,才會更從容地走向未來。


百億“再造古城” 何處安放現實民生
大矛

      近日,河南開封千億元“再造汴京”的新聞令輿論嘩然。而在山西大同,另一場聲勢浩大、耗資上百億元的古城再造計劃卻早在2008年就已展開。簇新的城牆,成片的廢墟,見證著大同的“復興”之夢(8月27日《新快報》)。
梁祝故裡投資失敗,孫大聖“老家”爛尾,“再造汴京”躍躍欲試,而眼下的大同“古城”早已雛形初現,從報道中看,這項耗資百億元的工程,顯然是要把大同這個現代城市從地圖上“抹去”取而代之是一座“明朝古城”,就連城內原有的現代建築都要“搬出”大同城,這樣的“大手筆”別說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朱元璋在天有靈也未必會“龍顏大悅”。

      一方面在城市的拆遷擴建中,大量的珍貴文物建築被損毀,而另一方面不少地方東拉西扯只要和歷史名人搭上一點關系,也不管天上地下,也不論其是流芳千古還是遺臭萬年,都要想法為其建造“故居”,少則數百上千萬,多則上億,更有地方像大同這樣,索性來個全盤“復古”,新造“古城”,這種復古的沖動,盡管被很多人斥責為政績形象工程,但依然在不少地方還是樂此不疲,而一個地方上什麼項目,對城市怎麼改造,往往也是看這個城市主要領導的喜好,大同的“再造古城”工程,就是有熱衷城建聞名的市長上任後,經過短短十天的調研後作出的重大決策,我們不能斷定市長的決策是“拍腦袋”,但十天調研就決定一項投資上百億的城建工程,很難說是科學決策,我們也不能說這是市長的形象工程,必定按照市長的預想,“古城”造出後,大同未來的旅游人數瞄准300萬元的目標,以100元門票算,一年是3億元。而由此拉動其他行業的收入對於這個依賴資源生存的城市,也算是留出了後路,理論上講還是“造福”大同百姓。
但是,正如網上一句流行語“理想很豐滿,現實很骨感”,100億元對於一個城市來說絕非是小數目,而且要完全實現理想中的古城,足以能夠吸引游客招來財源,光靠那些仿古的樓堂館所和城牆,顯然有些異想天開,必定還會增加更多的投入,否則只能像梁祝故裡或孫大聖老家那樣折騰個半途而廢,黃鼠狼沒抓住空惹一身騷,相信耿市長也不會預料不到這個巨大風險,屆時不但落不到半點政績形象,恐怕還會被罵為“敗家子兒”,因此如果把大同的“再造古城”看著是顯示地方官員的“形象工程”確實有些“冤枉”。

      筆者認為,把大同的“再造古城”譽為領導的“個性工程”似乎比較貼切,應當說具有個性的領導干部,如果把這種獨有的“個性”,科學的用在對各項工作的開展和決策中,未必不是一件好事,某些情況下更能展示一位領導的執政魅力,而某些眾人不能理解的個性往往又能取得意想不到的成功,這樣的例子古今中外並不鮮見,因此,我們現在對大同“再造古城”的大手筆還不能妄下結論,在我們看來是政績沖動的“再造古城”也未必不是決策者的深思熟慮,真要是屆時預期目標得以實現,公眾的質疑甚至責罵只能為其政績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

      不過,未來的藍圖再美麗,也無法回避現實的民生,對於人口330萬的大同來說,100億元的投入相當於每人3000多元,一個三口之間接近萬元,這對於很多農村家庭也絕不是一筆小數目,特別是對於缺乏保障的農村老人,他們未必能享受到“大同古城”的繁華,卻為此減少有生之年的許多快樂,同樣,一個家庭可能會因為萬元的災禍造成少兒辍學,學子失去上大學的機會,相信這種種情況在大同不會不存在,而“再造古城”會擠占多少現實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確實不應當被這種宏規巨劃所忽略。

      實際上,公眾對一些地方盲目“跨越式發展”,興建一些沒有任何文化底蘊的“古典建築”,已經表現得相當寬容,對很多民生問題對地方政府並沒有抱太大的奢望,只是希望我們的政府官員在做一些體現個人意志的工程項目時,能夠適當給我們的孩子入園入學、老人安度晚年、農民工的各項保障、特困家庭的救助等等這些亟待解決的民生問題留下微弱的空間,畢竟明天再好,也需要今天過得不踏實,我們不知道在大同回頭“穿越”明朝的路上,是否還想帶上那330萬父老鄉親共同演繹久違的“鳳陽花鼓”。


網言微語

      藍色之心:我還是願意看些中國原汁原味的老東西,對那些為了拉動地方經濟開發復建的實在沒興趣!

      話不在多:反對這種以“文化”為旗號,以發展經濟為誘餌,不顧現時階段現實民情的大拆大建行為!

      hyjsyxxj:這是挑戰人類智慧的行為,放著好多名人舊居不保護,實行修繕性拆除,實則賣地。然後創造一個又一個工程,以公則是為了GDP為了當地發展,以私則是為了個人政績。

      水映唐莊:宋都開封准備復建一個古城,把城裡人趕到城外去,笑話!城牆內那麼大一個城區,怎麼安排?都做成宮殿,寺院,古塔,鐘樓,道觀?這樣就能振興開封了?宋都的全部魅力在於其文化內涵,而非物化的形式。

      yvonne_W803:痛惜!即使花費上千億復建一個都城,徒有外觀,已無魂魄,留在老城牆每一塊磚瓦裡的歷史氣息蕩然無存……這座開封古城,城摞城六座城,本身就是無字的歷史記載,古人因改朝戰亂黃河水患而重建都城,今人卻為私利所趨毀掉蘊含豐厚歷史之城,痛!

      炸醬面一碗:城摞城是古城開封的特色,開封鼓樓雖然已經復建多次,但沒了基座,新建的鼓樓就等於沒了靈魂,復建工程會破壞開封的文化底蘊。挖掉真的,蓋上豆腐渣水泥的,這是究竟保護文化還是破壞文化?

      hbsjzjxkq:華夏文明五千年,歷史上曾經存在的古城不計其數,因戰火焚毀或大自然的變遷,許多古城早就夷為平地,煙消雲散,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圓明園,在建國以後,一直就有是否要復原圓明園的爭論。有必要將其一一恢復,重見天日嗎?答案顯然是NO!況且一些要復建的古城只是根據古書記載、民間傳說或小說虛構,難以考證,所謂復原也只是自欺欺人。

      索子曰:主政大同數年,力排眾議,從日本復制了舊大同城地圖,大興土木,復建舊城。路上與幾位大同鄉親攀談,無不流露自豪。看來仿復古建風大有群眾基礎,究其原因還是在打旅游賺錢這張牌。醉翁之意不在酒,有幾個真是梁思成啊!

      是非圈:令人遺憾的是,正如胡錫進所說,並沒有哪個城市因“復古”而致當地經濟振興,熱衷於城市“復古”的地方政府需要對此有著清醒的認識。而古城的再造也是一條漫漫長路,不可能一蹴而就,那些一心想要進行古城復建計劃的地方政府還需將眼光放得更加長遠,萬不可急功近利。

      老人新意:二十年目睹之怪現象續出新書,全國拆舊城毀古跡余音未了,現在各地又大張旗鼓掀起古城復建運動。河南開封“再造汴京”,江蘇金湖投資“堯帝古都”,湖南新晃打造“夜郎古城”,還有甘肅敦煌,河北灤縣、山西大同……爭先恐後,觊觎著旅游的大餅,夢想在多少樓台煙雨中,實乃是勞民傷財,功利盲動。

      人行如旅行-旅行如人生:大同古城牆和現代塔吊結合的畫面讓外來人感到詫異。古建怎樣合理利用,如何定位古建復建,商業與文化共生的老城應該是什麼樣……很多問題前所未有。大同在為文化傳承進行大膽探索,也許再過幾年可以看到一座讓人驚歎的古城。

      交通台-平安大同:建是歷史,拆也反映當時歷史,重建在幾百年後也是歷史,歷史自有其發展軌跡。已經拆了,如果不重建,幾百年後,如何讓後代子孫記住之前的這些復雜歷史?所以說,為了尊重歷史,盡管屬於重建,但極為必要。就比如大同古城牆,如果不重建,還有幾人記住多爾衮屠城的慘烈歷史事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