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文化遺產保護掀開新篇章

文化遺產保護掀開新篇章

日期:2016/12/13 23:07:09      編輯:古建築紀錄
凌家灘第5次發掘出土的文物。 凌家灘發掘出土的玉鷹 凌家灘發掘出土的中華第一玉龍 玉人 (本欄圖片為資料圖片)

  “凌家灘,是含山人民的家園,也是我們心中的聖地。 ”12月2日,中國先秦史學會會長宋鎮豪再次來到凌家灘時,動情了。歷經5次考古發掘,歷經25載科學研究,具有五千多年歷史的凌家灘已成為業內公認的“中華文明起源地之一”。 25年後,考古人重回凌家灘,需要回答的問題,除了“這是一片怎樣的土地”之外,還有“如何保護這片土地”的大課題。

 

  駛過鄉間小道,踏上沙礫小路,記者從含山縣城區進入凌家灘遺址。發掘過的遺址,如今重新被覆蓋起來,上面長滿了草木。雖值冬季,卻仍有油油綠色入眼,昭示著曾經的生機。冒著炊煙的農捨、考古隊員手中緊握的鏟子,都定格在記者的鏡頭中。

考古發掘重現文明曙光

  “中華第一玉龍”、“中華第一玉豬”、中國最早的玉人、中國最早的兵器——玉戈、新石器時代首次發現的玉勺、首次發現的玉鑽、新石器時代最重的石斧、昂首雄視的玉鷹……自1987年以來,凌家灘遺址發掘面積達2960平方米,1100多件玉器得以重現天日。這些玉器罕見的精美程度和工藝水平震驚世界。學者們認為,作為中國一支獨立的、獨特的考古學文化,凌家灘文化與遼寧紅山文化、浙江良渚文化並列為中國史前三大玉文化。

  當然,令人著迷的不僅有玉器,還有玉器制作背後的故事。

  在凌家灘自然村內,分布有紅陶塊遺跡,總面積約3000平方米,厚度1.5米。紅陶塊經過高溫燒制,質地堅硬,研究者認定,這些紅燒土屬人類有意識加工的建築材料。凌家灘遺址最高處,有一座正南北向的長方形祭壇,是我國目前已知的規模最大、年代較早的一處祭壇遺址。在祭壇東南角,考古人員還發現有草木灰遺跡,推測為祭祀用火的地方。專家表示,整個祭壇的形制和特征都表明它是凌家灘遺址中舉行宗教儀式的場所,且地位極為重要。

  省考古所吳衛紅主任介紹:2008年冬,考古人員開始在凌家灘外圍的姑溪河流域進行調查,陸續發現90多處先秦遺址。在凌家灘周邊進行的4年調查中,考古隊發現新石器遺址近30個,其中一些遺址的年代可能已距今4300年左右。在裕溪河北岸、山崗環抱的地方,已查到五六處與凌家灘同時期的遺址。而這些遺址群或許將證明,凌家灘文化並非孤立的文化,這一股“源頭活水”或許流淌了千年。

綜合研究還原歷史圖景

  “如同麥加朝聖、玄奘取經,先民的生活願望和生活能力是強大的,不能低估。”在12月3日論壇分組討論上,良渚文化博物院院長蔣為東說。隨著對出土玉石的形狀、圖案共性研究的深入,蔣為東分析出其與長江流域其他文化相關聯的蛛絲馬跡。

  的確,凌家灘的每一塊玉石,都承載著先民的智慧,也承載著正待展開的歷史圖景。

  中科院上海光機所科技考古中心主任李青會一份嚴謹細致的科技報告也從另一個角度佐證了蔣為東的觀點。從去年開始,李青會運用新的分析方法——無損傷測試法,對凌家灘1987年和1998年部分墓葬發掘出土的近300件玉器進行化學成分檢測和物相組成分析。他發現,凌家灘出土玉器用料豐富,包括透閃石、石英石、明礬石、蛇紋石等。資料表明,明礬石主要產自廬江礬山鎮一帶,合肥市肥東縣一帶具備生產透閃石和蛇紋石的地質條件。李青會從原料來源這一個角度推斷,當時定居此地的先民在對外交流上已然頗具規模。

  上海博物館考古研究部主任、研究員宋建認為,玉石搬運必定是有一個嚴密的組織來運作,有一個集中權力階層的統一指揮,可以調度剩余勞動力。由此可見,當時凌家灘的社會分化已十分明顯,比較清晰的職業劃分有神職人員、玉工以及有軍事性質的群體。這些,正是文明時期的象征。

  精美玉器的玉料來源,高超的玉器鑽孔技術,先民交流,社會分化……從微觀到宏觀的一次次提問,最終指向尚待回答的命題:凌家灘遠古人類究竟如何生產生活的?是否存在一個史前文明古國?中國先秦史學會副會長宮長為研究員表示,學者們將繼續研究,在中國文物協會、中國考古學會、中國先秦史學會合作機制下,進行遺址及其周邊的調查、勘探、發掘工作,加強多學科合作與研究,盡早深刻揭示凌家灘文化內涵,將凌家灘文化研究持久化、常態化。

整體保護掀開新的篇章

  如今的凌家灘平靜安詳,鄉親們安居樂業。多年來,核心保護區內的村民為大遺址保護讓路,無怨無悔。今年春節前,5個自然村的鄉親們將離開核心保護區,集體搬進30000平方米“凌家灘文化村”的148套新房內。春節後,新一輪的考古發掘也將啟動。

  近年來,整體保護的方略在凌家灘成為共識。凌家灘國家遺址公園的開工,被視為我省在文化遺產保護上的一個創舉。用省考古所副所長宮希成的話來說,既要看到考古發掘的學術目標,也要看到保護遺址的生態意義。凌家灘是先民留下的寶貴遺產,考古發掘是文物保護的一個方面,建設遺址公園則是另一種保護方式,因為我們最終目的是讓全民共享考古成果,讓文化遺產流傳下去。

  根據國家文物局批准的《凌家灘遺址保護和利用規劃》精神,含山縣以遺址核心區為主,啟動建設2.4平方公裡遺址公園,新建遺址墓葬祭祀區展示館,通過現場剖面展示、復原展示,讓凌家灘遺址原貌“復活”,呈現在世人面前。對核心區以外的7.6平方公裡范圍,規劃以路網等基礎設施、安置小區、生態整治為主要內容進行文化園區建設,堅持走合理利用、促進保護的發展道路。目前,當地先期啟動了凌家灘文化村建設,規劃面積330畝,分兩期建設。凌家灘國家遺址公園的啟動,標志著大遺址保護掀開新的歷史篇章。(記者 晉文婧)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