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張掖大佛寺

張掖大佛寺

日期:2016/12/14 17:34:42      編輯:古建築紀錄

    大佛寺,始稱"迦葉如來寺",因寺內供奉釋迦牟尼涅槃像,故又稱"臥佛寺"。明永樂九年(1411年)敕賜寶覺寺。康熙十七年(1678年)改稱宏仁寺。該寺始建於西夏崇宗永安元年(1098年)歷時五載,至西夏貞觀三年(11103年)竣工,歷經明、清兩朝擴建,至今已有九百多年的歷史。據明宣宗朱瞻基《敕賜寶覺寺碑記》稱:西夏時,有位叫嵬咩的國師,一日靜坐,聽到附近有絲竹聲音,掘地三、四尺,得翠瓦金磚覆蓋的碧玉臥佛一具,因而就地建起了這座座東面西的佛殿。大佛寺內建有牌樓式山門和四大天王殿、關祠殿、過殿、陪殿、廂房、臥佛正殿。正殿南為感應寺,北為金塔殿,後為藏金閣和土塔。大佛寺正殿為兩層樓,重檐歇山頂,高33米,平面長方形,面寬9間,進深7間,占地總面積1770平方米。殿頂用青筒瓦笨覆蓋,殿周圍繞廊。殿內塑釋迦牟尼涅槃像,為全國最大的室內泥塑臥佛,身長34.5米,肩寬7.5米。

    木胎泥塑,金描彩繪,面部貼金,頭枕蓮台,側身而臥,兩眼半閉,嘴唇微啟。右手掌展放在臉下,左手放在大腿一側,胸前畫有斗大"卐”字符號。梵文,意為"吉祥海雲相"。造像精美,比例協調,線條流暢,神態自然,相貌祥和,栩栩如生。佛像兩側塑優婆夷、優婆塞立像各一尊,背面是十大弟子悼念舉哀像。南北兩側塑十八羅漢群像,形態各異,形象生動。殿內東西兩壁有取材於《西游記》、《封神演義》故事的巨幅壁畫。構圖雜而不亂,形象躍然壁上。殿門兩側各鑲6平方米見方的磚雕一塊,上精雕如來佛講經說法的故事和神態各異的諸佛像。南為西方極樂世界,上書"登極樂天",右下方書"西方聖境"。 


    對聯為"寶殿巍峨無人量天成敬仰,金身顯煥河沙凡聖共皈依"。北為佛說法圖,上書"入三摩地",右下方書"底園演法",對聯為"佛日增輝萬善同歸登彼岸;法輪常轉十方瞻仰正菩堤"。此為我國磚雕藝術之珍品。殿門上有清代的兩副楹聯,其中一副是"創於西夏,建於前明,上下數百余年,更喜有人修善果;視之若醒,呼之則寐,臥游三千世界,方如此夢是真空"。正殿後為藏經閣。明正統十年(1445年)英宗皇帝朱祁鎮將正統五年宮版印刷的經卷345種、685函、3584卷敕書頒賜給大佛寺。現在,這裡藏有用泥金書寫的《大般若波羅密多經》等佛門瑰寶。最後是彌陀千佛塔,俗稱土塔。塔高33.37米。相傳置放著釋迦攝摩勝骨灰。全塔由塔基、塔身、相輪三部分組成。 

    塔基每邊長23米,層層向上收小,共13節,華蓋直徑4米多,四周飾有36塊銅質板瓦,懸掛著36個流蘇風鈴。該塔造形別致,和北京妙應寺白塔有相似之處。古剎大佛寺與西夏、元朝皇室有著密切的關系。西夏太後經常來寺內朝拜、居住;張掖大佛寺據傳曾為元世祖忽必烈降生地,元世祖忽必烈的母後別吉太後也曾在這裡久居,別吉太後的靈柩曾寄放於寺內。南宋末年,宋恭宗趙顯被虜後為避禍而出家於此。意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被大佛寺的宏偉建築和張掖的繁華所歎引,曾留居一年之久。大佛寺規模宏大,16世紀時寺內可容納四五千人同時朝拜。1966年在大佛寺中發現石碑、銅佛、銅鏡、佛經等珍貴文物。1970年,在原金塔殿殿基下發現明正統六年(1441年)置放的石函一具,內盛琢磨精致的玉雕、珍珠、銀器等。在繪有八卦圖案的銀盒內,放有珊瑚、琥珀、瑪瑙、朱砂、石英等,還有我國的古錢幣和波斯銀幣等。尤其是罕見而品相精美的波斯銀幣,成了絲綢之路對外貿易繁盛情景的有力佐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