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的特點 >> 古建築紀錄 >> 塔院寺

塔院寺

日期:2016/12/14 17:34:24      編輯:古建築紀錄

    塔院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的大白塔處,寺以塔名,頗為得體。該寺原為大華嚴寺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廟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金國重點寺院。其傳承法系既有顯密,亦有藏密。塔院寺藏密。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橫列的殿院和禅堂僧捨組成。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影壁、牌坊、石階、周門、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廷壽寶殿、塔殿藏經閣,以及山海樓、文殊發塔等建築,氣魄雄偉,有殿堂樓房一百三十馀間,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眾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諸塔猶如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它。大白塔始建於何時,目前已難以稽考。《清涼山志》載,此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傳言,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其屍骨煉就成八萬四千個捨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黃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佛捨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國有十九座,五台山獨得其一,稱之為“慈壽塔”。據說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摩騰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懷之地似佛祖說之靈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漢明帝在五台山修築寺院的。由此可知,佛捨利塔,建造於五台山興建佛寺之初。北魏時顯通寺稱“大浮圖寺”,意即大塔寺,可見大白塔至遲在北魏時期已聳立於五台山了。現在的大白塔,據專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權尼哥設計建造,俗稱“大白塔”,將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該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難,為五台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為顯通寺的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監楊升重修此塔並獨立起寺。明神宗萬歷(579年),皇太後李娘娘又令太監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撥款將塔院寺修舊一新。 


    大白塔位於殿閣之間,旌偉挺拔,直指藍天,有氣蓋山河、一覽五台之慨。古人稱譽此塔:“厥高入雲,神燈夜燭,清涼第一勝境也。”塔基為正方形,環周83.3米,通高75.3米。寶塔通體潔白,塔身狀如藻瓶,從底到頂,精細相間,方圓搭配,造型優美。塔頂之上,蓋銅板八塊按乾、坎、艮、震、巽、離、坤、兌八卦地位安置,拼成圓盤形狀,其上為風磨銅寶瓶。圓盤周長23米多,銅頂高5米多,從銅頂到銅盤邊緣有銅鈕固定,望去似北方草帽,南方斗笠。圓盤邊緣,還吊裝36瑰銅質垂檐,每塊長2米馀,寬近1米。各垂檐下端,又掛風鈴三個,連同塔腰風鈴在內,共有252個。每逢風和日麗,鳥雀圍翔,風吹鈴響,悠然成韻。明朝鎮澄法師;曾有詩先贊曰:“浮圖何漂缈,卓出梵王宮。遠帶青山色,孤標紫界雄。金瓶涵海月,寶铎振天風。自是藏靈久,神邦萬古崇”。大白塔是我國建塔史上的一項偉大成就,是我國塔式建築中少見的珍品和孤例,是研究高層建築如何經歷地震和風雨雷電侵襲而不衰的實物資料。大白塔也是朝聖佛教信徒心目中的偶像。香客多繞行白塔還願,一邊走一邊念經或叩頭,一邊撫轉法輪。蒙藏族佛教徒到五台山,首先要朝拜“塔院寺五聖跡”的第一聖跡,就是大白塔。塔院寺位於山西省五台山台懷鎮的大白塔處,寺以塔名,頗為得體。該寺原為大華嚴寺塔院。明成祖永樂五年(1407年)擴充建寺,是五台山“五大禅林”之一、全山“青廟十大寺”之一,1983年被國務院確定為漢族地區佛教金國重點寺院。其傳承法系既有顯密,亦有藏密。塔院寺藏密。塔院寺坐北朝南,由橫列的殿院和禅堂僧捨組成。中軸線上的建築有影壁、牌坊、石階、周門、山門、鐘鼓樓、天王殿、大慈廷壽寶殿、塔殿藏經閣,以及山海樓、文殊發塔等建築,氣魄雄偉,有殿堂樓房一百三十馀間,占地面積15000平方米。在五台山眾多佛塔中,塔院寺大白塔最著名,其他諸塔猶如眾星捧月一樣簇擁著它。大白塔始建於何時,目前已難以稽考。《清涼山志》載,此塔在漢明帝以前就有了。佛教有一傳言,公元前486年釋迦牟尼佛滅度,其屍骨煉就成八萬四千個捨利子,古印度阿育王用黃金七寶鑄成了八萬四千座佛捨利塔,分布於大千世界中。中國有十九座,五台山獨得其一,稱之為“慈壽塔”。據說東漢明帝時,西域僧人摩騰就是看到五台山台懷之地似佛祖說之靈鹭山,且此地已有一佛塔才奏明漢明帝在五台山修築寺院的。由此可知,佛捨利塔,建造於五台山興建佛寺之初。北魏時顯通寺稱“大浮圖寺”,意即大塔寺,可見大白塔至遲在北魏時期已聳立於五台山了。現在的大白塔,據專家研究,始建於元大德六年(1302年),由尼泊爾匠師阿權尼哥設計建造,俗稱“大白塔”,將以前的慈壽塔置於大塔腹中。該塔工程之大,建造之難,為五台山之冠。建成後,最初作為顯通寺的塔院,明永樂五年(1407年),朱棣命太監楊升重修此塔並獨立起寺。明神宗萬歷(579年),皇太後李娘娘又令太監范江和李友重建。1952年,由人民政府撥款將塔院寺修舊一新。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