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沙溪古建築傳統唯美中兼得歐式風情

沙溪古建築傳統唯美中兼得歐式風情

日期:2016/12/14 11:00:04      編輯:古建園林

沙溪古建築傳統唯美中兼得歐式風情
現存的沙溪中西合璧建築,灰塑、壁畫保存完好。 (資料圖片)

建築風格是一個地方的風土人情以及地域文化的沉澱與映射。中山市沙溪地區的建築充分融合和滲透著古隆都人獨特的民族文化風俗,形成了沙溪地區獨樹一幟的建築風格。如今,其作為一個地區民族精神、文化載體之一,已形成一項重要的文化產業,並影響著當地的民族風俗。 探究沙溪民居與建築,有助於深入了解並宣揚沙溪的歷史文化。同時,還可以結合沙溪自身特點,發展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產業,加快當地經濟發展。

興盛於明清時期

據史料記載,沙溪地區的建築業自明清以來已相當發達,現保存完好的古建築有多處,如位於湧邊村龍澳街的杜婆橋,它橫跨六鄉湧,是中山地區保存較完好的宋代古石橋之一。谿角古塔建於明萬歷年間,是沙西地區現存的唯一古塔。還有建於清代的龍山書院、聖獅村的百歲牌坊、龍瑞村的“探花及第”牌坊等。另外沙溪地區的廟宇、宗祠、多建於清代。從現存的建築看,廟宇宗祠的灰塑、石雕、磚雕、木雕、油繪、壁畫等,都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

蚝殼灰盛極一時

沙溪建築的發展,帶動了與之相連的行業,如搭棚、燒灰、燒制磚塊等行業。過去沙溪地區建築極少用石灰,而是以蚝殼灰為主。由於隆都地區過去為淺海,自然生長的蚝不少,在地殼運動作用下,淺海變陸地後蚝殼就成了當地的主要建築原料。蚝殼既可砌牆,又可燒成灰作為建築材料。由於蚝殼灰粘性極好,隆都地區使用十分普遍。

因埋在地下的蚝殼資源十分豐富,所以沙溪地區遍布灰廠。據初步發現,明清期間,沙溪元亨裡村、湧邊村就有燒制磚、瓦、瓦筒的古窯遺址,後又陸續在田頭基地出現生產磚塊的磚廠。

中西合璧建築群

  沙西地區的民房建築以磚柱磚牆、杉木樓板、金字瓦頂為主,大多建於晚晴和民國期間。據了解,沙溪地區抗日戰爭前後曾兩度出現民房建築的熱潮,一是在上世紀二十年代至三十年代初;二是抗戰勝利後。究其原因是沙溪地區華僑眾多,華僑把在國外所賺取的血汗錢帶回鄉建房,同時又把外國的建築風格和鋼筋混凝土建築技術引入本地,使沙溪地區出現了中西合璧的建築物,群眾稱之為“洋樓”、“西裝屋”。筆者走訪了解到,由華僑捐資建成的周崧學校、下澤學校、崗背學校、申明亭學校就是典型的西方風格。據村民介紹,崗背學校和申明亭學校的建築圖紙還是旅檀香山華僑陳金設計的,這兩所學校還是他親自回鄉負責施工。

(來源:新快報)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