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園林 >> 萬裡長江第一鎮——四川宜賓翠屏區李莊古鎮

萬裡長江第一鎮——四川宜賓翠屏區李莊古鎮

日期:2016/12/14 17:44:28      編輯:古建園林

    李莊,這是一個文化和歷史遺跡沉澱的古老的小鎮,這是一個訴說著抗戰風雲和滄桑的古老的小鎮,這是一個能折射中國文化、涵養著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鎮……李莊古鎮位於宜賓東郊長江南岸,素有“萬裡長江第一古鎮”之稱。李莊距今已有1460年建鎮史,是長江邊上的千年古鎮,依長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觀。這裡氣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陸交通便捷,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荟萃。

    “東有江蘇昆山的周莊,西有四川宜賓的李莊”。周莊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鄉小橋人家”。而李莊的特色則是“:傳承文化有功績,工藝四絕堪稱奇”。

    李莊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宜賓市郊19公裡處的長江南岸李莊壩,古為漁村,漢代曾設驿站,由於瀕臨長江,故為明清水運商貿之地。李莊古鎮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荟萃,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民居、廟宇、殿堂等建築的特點。鎮上酒肆茶樓,商店林立,繁華熱鬧。現仍保存明、清古鎮的格局和風貌,石板街道,兩旁多位清代建築,風火山牆高聳,雕花門窗,古色古香。院落間有幽深的小巷。臨江碼頭,有石板階梯層層疊疊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濃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築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細,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三千年前,李莊就是人聚居之地。據資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李莊為古僰人聚居地,據說是因

    長江中打魚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用“裡樁”、“李家村”、“李莊壩”等名。從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莊設置南廣縣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炀帝楊廣的名諱,改南廣縣為南溪縣。唐代中,戎州(今宜賓市)府治曾二次遷駐李莊。至北宋初年,南溪縣治才從李莊遷至今日南溪縣城所在地仙源壩。從明代開始李莊設鎮並成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碼頭和物資集散地。從清代道光年間起一直是南溪縣的第一大鎮。

    1992年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1995年被列為國家、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鎮內有體現明清建築特點的廟宇、殿堂、樓台、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有很高古文化欣賞價值的慧光寺、玉佛寺、南華宮、文昌宮、東岳廟等“九宮十八廟”;有被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稱“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的“旋螺殿”,與“魁星閣”,“百鶴窗”、“九龍碑”一起堪稱古鎮四絕。李莊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荟萃。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古跡,有明代的慧光寺、東岳廟、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宮、東獄廟、南華宮、天上宮、祖師殿、文昌宮、慧光寺、張家祠堂、羅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民居等。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廟宇、殿堂的建築特點。木雕石刻做工精細,圖像生動,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李莊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自“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十六字電文發出起,國立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戰時期遷駐李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勞干等雲集李莊達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這部扛鼎之作就誕生在李莊。使李莊成為抗戰文化中心而聞名遐迩。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才先後遷回原處。這對李莊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莊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涵養地,傳統文化的折射點”、“東部有周莊,西部有李莊”。游李莊古鎮,品李莊白肉,燒李莊草龍,賞三江日落、觀傳統龍舟、秧歌、腰鼓、牛兒燈、川劇民間表演,還可尋古鎮四絕:魁星點斗、旋螺古殿、白鶴奇窗、九龍石碑,讓人流連忘返。李莊可以讓有愛國情懷的人欣賞抗戰文化,可以讓喜歡品味建築風格的人欣賞川南民居和古建築文化,可以讓尋根問祖的人欣賞客家文化,可以讓湖塗(或虔誠)的人欣賞宗教文化,可以讓貪杯好吃的人欣賞飲食文化中央電視台黃金旅游線、四川電視台、香港鳳凰電視台等都曾來此拍攝紀錄片《萬裡長江第一鎮》。

    鎮內有體現明清時期川南民俗的古街古巷四合院;有很高的古文化欣賞價值的禹王宮、天上宮、東岳廟等“九宮十八廟”;有被世界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稱為“頗足傲於當世”的旋螺殿等建築。

    李莊鎮西的張家祠堂,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時,由張師德為首的張氏族人集資660兩銀子,從族人手中購得的大宅,為表達張氏子孫愛敬祖先之心,專辟為追遠根本的宗祠之用。這座宗祠的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建築,上為正祠,下為廳房。其廳房的50扇窗門別具特色。每扇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只仙鶴,50扇窗共百只仙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飛彩流雲,謂“百鶴祥雲”窗。據李莊《張氏宗譜》記載,這座張家祠堂裡的每扇窗門,雕刻工價都要14兩紋銀,相當於清朝一個正一品官員的一月俸銀。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時也為這樣精湛的建築藝術而贊歎,曾將張家祠百鶴窗、文昌宮、奎星閣、禹王廟九龍碑並稱為“李莊四絕”。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故宮博物院的數千箱珍貴文物曾歷經艱辛轉運來李莊,就放置在張家祠內保存,長達五六年之久。這期間,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館、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同濟大學等十多家國家級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紛紛遷駐李莊,知名專家學者雲集,使這裡成了抗戰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先生就在李莊寫下了他的名著《中國建築史》,張家祠內也舉辦過包括有“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內的多次文物展覽。

    禹王宮,現名慧光寺,建於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兩個四合院構成。主院有山門、戲樓、正殿、後殿、魁星閣及廂房等建築,其山門、戲樓均為重檐歇山式頂,檐下飾如意斗拱,整個建築氣勢恢宏。大山門上面原贊頌大禹治水的匾額和兩邊的石刻對聯,撰、書均出自前清翰林-——李莊人張松睛之手。寺內的戲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戲台台基上有單鉤欄古代戲劇故事浮雕。1942年5月國立同濟大學35周年校慶就在這裡召開,同濟大學和江安國立劇專在這裡聯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禹王宮是李莊現存最大的清代建築,這裡的九龍石碑遠近聞名。

    九龍石碑位於慧光寺內,高2.7米,寬1.3米,雕刻有九條穿梭遨游於雲海中的神龍,除正中的一條外,其余八條均呈對稱狀分布的左右兩邊,每條龍均可從中仔細分辨出頭、身、尾,龍口中還含有一顆可以轉動而不脫出的寶珠。寓意為大禹和河之龍制服,疏民天下九河通大海,天下從此沒有水澇災害,造福萬民、二說有九州江山一統之意。

推薦閱讀:

嶺南古村落 只有保護好才能有開發的未來

六百多年宋皇裔宗祠菉猗堂古建築群開修

文峰塔完成首修繕 孝感現存唯一明七層古塔

淮安楚州“文武雙全”的更樓東街


    東岳廟是李莊古鎮內又一著名古建築,曾經是同濟大學工學部所在地。

    魁星閣位於李莊鎮尾長江之濱凸出部位,建於清光緒年間早期,為全木結構通高三層建築。魁星閣位處江邊,上下航行的船只10裡開外即可看見,因此它具有導航的作用。魁星閣曾被梁思成贊為“是上海到宜賓二千多公裡長江江邊建造得最好的亭閣”。

    旋螺殿位於李莊鎮鎮北2.5公裡外的石牛山上。該殿建於明萬歷24年(1596年),通高25米,呈八角形,進深、面闊均為8米。外為三重檐,內實二層,青色筒瓦,塑八條垂脊,垂脊上各置垂獸和走獸。屋面坡度平緩,寶頂及八個翼角的起翹均不甚高,比例勻稱,線條柔和,風格獨特,造型奇麗。內部結構設計匠心獨運,巧妙地運用力學原理進行支撐。其主要特點:梁架采用抬梁支住法,較之一般同

    類型古建築用層層爬梁重疊而上者,顯得異常洗煉,斗拱結構,三檐即有三種樣式,而同一檐中,格式又略有區別,與宋、清兩代官式結構迥異;頂部藻井,八面均用斗拱疊架成網目狀花紋,並向右轉至頂,形如旋螺,高敞奇麗,上下三層找不到一根釘子,卻異常牢固。

    梁思成在李莊時,曾贊譽李莊的民俗建築,說有“李莊四絕”:一)奎星閣,是上海到宜賓二千多公裡長江江邊建造得最好的亭閣;(二)禹王宮內的九龍石碑,猶如故宮太和殿前九龍石那樣“可貴王冠”上的“明珠”;(三)張家祠的百鶴祥雲窗,用整塊楠木雕成,四周有镂空的祥雲襯托,上有兩只仙鶴,每扇窗上形態各異,造型優美;(四)旋螺殿,在鎮南石牛山上,是明代萬歷年間的雄偉建築,特點是不用一顆鐵釘,是榫逗斗拱全木結構。梁思成多次去考察,贊譽道“:其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他還把這民間工匠巧手創造中的力學原理,借鑒、傳承和創造性地運用到1945年他參加聯合國會議大廈頂部的設計中,並以之作為他寫於李莊的《中國建築史》中的古建築實例。這是對李莊民俗建築文化遺產的傳承和創新。創新從遺產中得到了滋養;遺產在創新中延長了生命的光輝。兩者在新時代獲得了雙贏,產生了新的生命力。

    祖師殿是當年同濟醫學院所在地。進入小巷深處蓦然看到一扇高大的門宇,旁邊一棵老榆樹,綠葉婆娑。進去就是四、五座乒乓球桌大小的石台,座落在雜草中。當年同濟師生就在此解剖屍體。曾經有位老鄉爬到祖師殿看到下面的屍體,嚇得滾下來。然後便傳開同濟師生吃人的謠言。為了平息謠言,傅斯年決心舉辦一次科普展覽。又由於當時整個中央研究院和中央博物院都遷過來了,所以最後辦了無數的展覽。展覽轟動四方,重慶的大小名流都來參觀。想想看,有一天把台灣故宮博物院裡的東西都拿出來展覽,會是怎麼樣的盛事吧。

    梁思成還把李莊鎮西南約公裡的栗峰山莊(板栗坳)說成川南民居的精品經典之作。這個山莊,現已敗落;若能修復和革新其規模、氣勢、文化內涵,不亞於已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的宜賓江安夕佳山莊。當年的科普展覽就是在此舉辦的。山莊十分優美,內有浮雕石刻,瓦當有精美做工;彩繪的麒麟、蝙蝠、喜鵲等寓意福祿壽喜,也是民俗中可貴的審美文化。

    古街巷李莊作為歷史文化名鎮,至今完整保存著18條明清古街巷。這些街巷道路皆由條形或方形石板鋪砌而成,兩邊一般留有一米寬的石階。街巷的名稱多根據其位置、特征或集中從事某一商賈活動而命名。如羊街,古時為牛羊的交易市場。席子巷,則是一條過去為前店後廠加工和銷售草席而得名的小巷,這條建於清代初年的小巷長60米,寬不過2.5米,兩邊均為木結構、青瓦頂的二層民居。平日,席子巷十分靜谧清閒,只有三兩婦女、老人和孩子坐在石階上靜靜地玩耍。席子巷是李莊古街巷的代表。

    從高處放眼望去,李莊的房子近乎清一色青磚灰瓦,大大小小的四合院沿街巷相連成片。小的四合院面積約150至200平方米;大的四合院面積由數百至數千平方米不等。四合院中的天井可以說是李莊四合院的重要組成部分,其中鋪有條形青石板和良好的排水系統,主要功能是采光、休閒和洗李莊古鎮

推薦閱讀:

嶺南古村落 只有保護好才能有開發的未來

六百多年宋皇裔宗祠菉猗堂古建築群開修

文峰塔完成首修繕 孝感現存唯一明七層古塔

淮安楚州“文武雙全”的更樓東街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