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裡長江第一鎮——四川宜賓翠屏區李莊古鎮
日期:2016/12/14 17:44:28   編輯:古建園林 李莊,這是一個文化和歷史遺跡沉澱的古老的小鎮,這是一個訴說著抗戰風雲和滄桑的古老的小鎮,這是一個能折射中國文化、涵養著民族精神的古老的小鎮……李莊古鎮位於宜賓東郊長江南岸,素有“萬裡長江第一古鎮”之稱。李莊距今已有1460年建鎮史,是長江邊上的千年古鎮,依長江繁衍生息,形成了“江導岷山,流通楚澤,峰排桂嶺,秀流仙源”的自然景觀。這裡氣候宜人,地形平坦,水陸交通便捷,歷史悠久,人文景觀荟萃。
“東有江蘇昆山的周莊,西有四川宜賓的李莊”。周莊的特色是“:江南春雨杏花,水鄉小橋人家”。而李莊的特色則是“:傳承文化有功績,工藝四絕堪稱奇”。
李莊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鎮,位於宜賓市郊19公裡處的長江南岸李莊壩,古為漁村,漢代曾設驿站,由於瀕臨長江,故為明清水運商貿之地。李莊古鎮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荟萃,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民居、廟宇、殿堂等建築的特點。鎮上酒肆茶樓,商店林立,繁華熱鬧。現仍保存明、清古鎮的格局和風貌,石板街道,兩旁多位清代建築,風火山牆高聳,雕花門窗,古色古香。院落間有幽深的小巷。臨江碼頭,有石板階梯層層疊疊而上,通往大街,具有濃厚的川南地方民族特色。古建築群中的木雕石刻做工精細,栩栩如生,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
三千年前,李莊就是人聚居之地。據資料記載,春秋戰國時期,李莊為古僰人聚居地,據說是因
長江中打魚為生的李姓弟兄聚居而得名,曾用“裡樁”、“李家村”、“李莊壩”等名。從梁代大同六年(公元540年)起,在李莊設置南廣縣和六同郡。隋朝中因避隋炀帝楊廣的名諱,改南廣縣為南溪縣。唐代中,戎州(今宜賓市)府治曾二次遷駐李莊。至北宋初年,南溪縣治才從李莊遷至今日南溪縣城所在地仙源壩。從明代開始李莊設鎮並成為長江上游的重要碼頭和物資集散地。從清代道光年間起一直是南溪縣的第一大鎮。
1992年被命名為“四川省歷史文化名鎮”,1995年被列為國家、省級小城鎮建設試點鎮。鎮內有體現明清建築特點的廟宇、殿堂、樓台、古戲樓、古街道、古民居;有很高古文化欣賞價值的慧光寺、玉佛寺、南華宮、文昌宮、東岳廟等“九宮十八廟”;有被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稱“梁柱結構之優,頗足傲於當世之作”的“旋螺殿”,與“魁星閣”,“百鶴窗”、“九龍碑”一起堪稱古鎮四絕。李莊文物古跡眾多,人文景觀荟萃。現保存較為完好的古跡,有明代的慧光寺、東岳廟、旋螺殿,清代的禹王宮、東獄廟、南華宮、天上宮、祖師殿、文昌宮、慧光寺、張家祠堂、羅家祠堂、四姓大院民居、肖家院民居等。古建築群規模宏大,布局嚴謹,比較完整地體現了明、清時期川南廟宇、殿堂的建築特點。木雕石刻做工精細,圖像生動,有較高的藝術欣賞價值。李莊還是抗日戰爭時期大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1939年,自“同大遷川、李莊歡迎,一切需要、地方供應”十六字電文發出起,國立同濟大學、金陵大學、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院、中國營造學社等十多家高等學府和科研院所,在抗戰時期遷駐李莊,全國知名專家、學者如李濟、傅斯年、陶孟和、吳定良、梁思成、林徽因、童弟周、梁思永、勞干等雲集李莊達六年之久,梁思成的《中國建築史》這部扛鼎之作就誕生在李莊。使李莊成為抗戰文化中心而聞名遐迩。直到抗戰勝利後的1947年才先後遷回原處。這對李莊的社會、經濟、文化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李莊是一個“民族精神的涵養地,傳統文化的折射點”、“東部有周莊,西部有李莊”。游李莊古鎮,品李莊白肉,燒李莊草龍,賞三江日落、觀傳統龍舟、秧歌、腰鼓、牛兒燈、川劇民間表演,還可尋古鎮四絕:魁星點斗、旋螺古殿、白鶴奇窗、九龍石碑,讓人流連忘返。李莊可以讓有愛國情懷的人欣賞抗戰文化,可以讓喜歡品味建築風格的人欣賞川南民居和古建築文化,可以讓尋根問祖的人欣賞客家文化,可以讓湖塗(或虔誠)的人欣賞宗教文化,可以讓貪杯好吃的人欣賞飲食文化中央電視台黃金旅游線、四川電視台、香港鳳凰電視台等都曾來此拍攝紀錄片《萬裡長江第一鎮》。
鎮內有體現明清時期川南民俗的古街古巷四合院;有很高的古文化欣賞價值的禹王宮、天上宮、東岳廟等“九宮十八廟”;有被世界建築大師梁思成先生稱為“頗足傲於當世”的旋螺殿等建築。
李莊鎮西的張家祠堂,占地近4000平方米。是清道光十九年(公元1840年)時,由張師德為首的張氏族人集資660兩銀子,從族人手中購得的大宅,為表達張氏子孫愛敬祖先之心,專辟為追遠根本的宗祠之用。這座宗祠的主體為四合院式木結構建築,上為正祠,下為廳房。其廳房的50扇窗門別具特色。每扇均用上等楠木精工雕刻了2只仙鶴,50扇窗共百只仙鶴,形態各異,栩栩如生,四周配以飛彩流雲,謂“百鶴祥雲”窗。據李莊《張氏宗譜》記載,這座張家祠堂裡的每扇窗門,雕刻工價都要14兩紋銀,相當於清朝一個正一品官員的一月俸銀。梁思成先生在考察時也為這樣精湛的建築藝術而贊歎,曾將張家祠百鶴窗、文昌宮、奎星閣、禹王廟九龍碑並稱為“李莊四絕”。
值得一提的是,抗日戰爭時期,故宮博物院的數千箱珍貴文物曾歷經艱辛轉運來李莊,就放置在張家祠內保存,長達五六年之久。這期間,中央研究院、中央博物館、中國營造學社、金陵大學、同濟大學等十多家國家級高等學府和研究機構紛紛遷駐李莊,知名專家學者雲集,使這裡成了抗戰後方的文化中心之一。中國營造學社的梁思成先生就在李莊寫下了他的名著《中國建築史》,張家祠內也舉辦過包括有“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在內的多次文物展覽。
禹王宮,現名慧光寺,建於清道光11年(1831年),坐南朝北,由一主一次兩個四合院構成。主院有山門、戲樓、正殿、後殿、魁星閣及廂房等建築,其山門、戲樓均為重檐歇山式頂,檐下飾如意斗拱,整個建築氣勢恢宏。大山門上面原贊頌大禹治水的匾額和兩邊的石刻對聯,撰、書均出自前清翰林-——李莊人張松睛之手。寺內的戲台,是四川保存最完整的古戲台之一,戲台台基上有單鉤欄古代戲劇故事浮雕。1942年5月國立同濟大學35周年校慶就在這裡召開,同濟大學和江安國立劇專在這裡聯合上演曹禺的名作《雷雨》和《日出》。禹王宮是李莊現存最大的清代建築,這裡的九龍石碑遠近聞名。
九龍石碑位於慧光寺內,高2.7米,寬1.3米,雕刻有九條穿梭遨游於雲海中的神龍,除正中的一條外,其余八條均呈對稱狀分布的左右兩邊,每條龍均可從中仔細分辨出頭、身、尾,龍口中還含有一顆可以轉動而不脫出的寶珠。寓意為大禹和河之龍制服,疏民天下九河通大海,天下從此沒有水澇災害,造福萬民、二說有九州江山一統之意。
推薦閱讀:
嶺南古村落 只有保護好才能有開發的未來
六百多年宋皇裔宗祠菉猗堂古建築群開修
文峰塔完成首修繕 孝感現存唯一明七層古塔
淮安楚州“文武雙全”的更樓東街
推薦閱讀:
嶺南古村落 只有保護好才能有開發的未來
六百多年宋皇裔宗祠菉猗堂古建築群開修
文峰塔完成首修繕 孝感現存唯一明七層古塔
淮安楚州“文武雙全”的更樓東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