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頭山大大小小的石窟,帶你見證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技藝
日期:2016/12/14 11:00:10   編輯:古建園林
一號石窟規模較小,窟內雕有一佛二第子二菩薩二天王。佛的蓮座有兩個供養人屈膝而跪,仰首恭敬;菩薩的手镯﹑耳環都清晰可見,兩側的天王身披铠甲,手持兵器,腳踏鬼魅,為典型的唐代風格。
二號窟沒有主窟,表面共計大小佛龛22處。佛和菩薩得到體態都比較豐腴,菩薩還出現提胯扭臂的現象,佛的蓮座下有比較豐富的卷草紋,並有侏儒獸承重力士狀托起蓮座。從大體風格來看應為隋唐之物。
三號窟門外兩側雕的是菩薩造像,面部表情風化比較嚴重,但仍能看出菩薩的發型是高髻,衣飾飄帶流暢自然。這個石窟是一石開兩窟,兩個窟門也有所不同。正面的是風鳥門,是兩只展翅的鳳凰,周邊雕有花草;窟石東側的窟門是兩條小龍。整個窟石表面共有大小龛30余處。從整體上看是北魏時期的。
四號窟規模比較小,最具有特色的是門外的二力士造像,都腳踏瑞獸,威武異常,給肅穆莊嚴的佛教聖地增添了幾分生機。石窟東側的菩薩雕像面部表情仍十分清晰,慈愛和善,耳環,手镯也很明顯。
五號窟是羊頭山石窟中最大的一組窟﹑龛造像,特點一石開三窟,較大的一門,門外兩側雕有二力士,仰首相向,形態生動,腳踏瑞獸。石窟石門上有為它遮風擋雨的石頭。窟內原有多次題記,現大多數已難以辯認,只有正壁右下方的題記仍清晰可見。年號是大魏正始二年,公元505年,東側窟進深淺,調的是釋伽多寶的二佛,“秀骨清像”,臂大過膝,四肢細長,典型的北魏風格。
六號窟沒有主窟,均為大壁龛,南面一龛較大,龛楣外,正中為一坐佛,兩側是列弟子跪像,佛的衣服也與其他處不同,襟也裝飾為回字紋,頸上結帶形同十字,光頭呈花狀,火焰紋背光周圍有縱飛天紋飾,獨具特色。
七號窟也叫千佛洞。洞內沒有主尊佛,遍雕小佛有1680尊,因而得名千佛洞。窟門外兩側是高浮雕力士像,各腳踏臥師,造型潇灑,栩栩如生。洞內四壁遍布小佛像共約1680余個。千佛洞是由兩塊巨石並在一起組成的,不得不驚歎古人的智慧和精湛的手藝。
八號窟建在羊頭山頂。石窟的頂﹑南﹑東三部分區不存在,被抗戰時期的日本飛機轟炸過。旁邊還有狀若羊頭的巨石,相傳因長子和高平兩地人爭論羊頭的朝向問題而被毀。
九號窟當地百姓叫它“油簍洞”,窟內四壁共雕小佛龛百余個,每行間均刻有供養人題名,四角攢尖頂,頂中間雕飾一直徑40厘料的蓮花。現已傾倒。是什麼原因傾倒的,連八十歲以上的老人也不曾知道。
(來源:微信公眾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