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保護古城可持續發展

保護古城可持續發展

日期:2016/12/15 2:01:18      編輯:古建築結構

古老建築裡的陳薇工作室。和記者面對面的,是一個溫和娴靜的知性女人。她說,相比過去有錢有閒難以兼得的無奈,現在人們出游重在休閒與體驗,所以成都周邊古鎮游會很有優勢,何況成都人天生就那麼
悠閒自得。

作為古建保護和規劃專家,她做過南京明城牆保護規劃、甘熙故居核心區保護規劃、內秦淮河西五華裡規劃,正著手於胡家花園復原設計、大報恩寺塔遺址公園規劃。她說,我們要保護的不僅是古城風貌、街道、建築這些物質遺產,還包括原住民的生活場景、文化風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

針對旅游開發熱中的古城保護現狀,她的表達冷靜而爽利:必須遵循完整性、真實性、可發展性三個原則。

建築與文化:說到古城旅游開發,關於古城保護的話題自然無可逃避。保護什麼?這是大家首先要弄明白的事。陳薇:要對古城進行保護性開發,現在基本已成為大家的共識。但是,在保護什麼的問題上,還存在一些誤區。我們要保護的不僅是古城風貌、街道、建築這些物質遺產,還包括原住民的生活場景和狀態、文化風俗等非物質文化遺產。建築與文化:往往我們看到,一些地方在古城保護中大拆大建,或者以保護的名義將原著居民整體遷出。陳薇:那只會讓古城成為一個軀殼或布景,是誤區。古城留存下一些建築、過去人們活動的場景,這些物質實體蘊藏了古城歷史文化,是對古城文化最好的延續。原有居民大量遷走,古城的記憶就會淡化,原有的生活形態就質變了,居民成了演員或小商品售賣者。其實游客想看到的不光是古老的建築和街道,還有當地人原汁原味的生活,他們喝茶,打牌,曬太陽,不是為游客表演,而是他們平常的生
活。這一點,成都周邊幾個古鎮應該可以做得不錯。也不是說不能遷出部分居民、適當招商經營,但這個度要把握好,成都人那種從容、安逸、舉重若輕的生活狀態,就是小鎮極具個性的旅游招牌。

建築與文化:根據我國旅游開發熱中的古城保護現狀,您覺得哪些問題值得提醒?

陳薇:古城保護必須遵循完整性、真實性、可發展性三個原則。完整性非常重要。古城的完整性除了上述建築和街道這些物質載體、生活狀態和場景的非物質內容,還包括它依存的歷史環境。合理的做法是,對古城進行整體性保護,在古城之外建新城區,像麗江、大理、黔陽,就是這樣。真實性也是古城保護中需要特別重視的。保護古城原本的、真實的歷史信息。意大利的龐貝古城、土耳其的艾菲索斯古城,歷經地震等災
難,都是斷壁殘垣的遺址了,但當地人依然將它們保留下來,一直吸引著大量游客,不是說“因為真實,殘缺也是美”嗎?最後一點就是可發展性。保護歷史遺存是長期的事業,不能急於求成,所謂慢工出細活,一朝一夕恢復幾百年形成的面貌必然會生硬、會成為表面文章。允許與時俱進地逐步發展,既是歷史的實際情形,也是現實的需要。關於可發展性,另一個層面的意思是指創新,也就是說抓住傳統文化內涵,適時運用時代元素和技術,將歷史與現實連接在一起,從而使古城能夠真正可持續發展。記得我兒子小時候去常州恐龍園,買回來的玩具恐龍是那種塑料質地的;過幾年再去,恐龍升級為類似變形金剛那樣可變化的;再後來,融合了樂高玩具的拼裝智趣和電子遙控技術,但用的是具有中國特色的木質材料,這樣的恐龍大男孩也喜歡呢。這盡管說的不是古城的事,但從中可以窺見一種主題文化如何通過創新而得以較好的延續,進而吸引游客再次消費。建築與文化:我們所見的古城,它的建築等物質形態的保存度參差不齊,它所承載的歷史意義或藝術意義亦有大小之別,那麼對它們的保護,如何因地制宜,區別對待?

陳薇:在做古城的保護規劃時,首先要做評估,包括價值評估和現狀評估。價值評估,實際上就是盤點這個地方的家底,它的文化基因、主要特點是什麼。現狀評估,就是摸清它的遺產保存狀態。二者之間的落差,決定了所能采用的保護和利用的模式。

建築與文化:具體來說有哪幾種模式?

陳薇:對於保存度高的古城,往往要按國家文物保護單位的相關規定或世界文化遺產的相關標准進行保護,如皖南的西遞和宏村;對於保存度低但歷史文化意義重要的古城,可以采用局部改良或復建的方式予以保護,等等。具體情況具體對待。建築與文化:在地方政府GDP壓力等因素之下,古城開發以及城市改造的項目似乎越來越多,當前的古城保護更具有積極意義,是不是也意味著更大的挑戰?

陳薇:以前在做保護規劃時,我們由於職業的原因眼裡往往看重的是靜態的“物”,現在不同了,如果你開始就不參與策劃,往往不能成功。無論是政府官員、開發商還是規劃師、建築師,大家從一開始就應該是一個團隊,規劃師、建築師積極參與全過程,把科學的規律、准則告訴領導和開發商,反過來,政府或投資方的底線也應該讓專業人員充分了解,從而才能保證科學地開發,最大可能地規避古城遭破壞的風險。應該說,古城保護得好,是古城乃至區域經濟發展的助推器,也是其可持續發展的活水源。


陳薇
東南大學建築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中國科技學會建築史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
國家文物局古建保護和規劃專家組專家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