仿古建築與時代共進步
日期:2016/12/15 2:04:10   編輯:古建築結構見到劉天傑之前,我得知,他從農民成長為古建築維修高級工程師,從一個發明開始到擁有30多個系列600多種新產品,國家專利3項,國際發明金獎2項。第一次見到劉天傑的時候,他在會議上進行演講,從事了幾十年的古建築保護維修工作,他有許多理念想與行業同仁交流,他說:“古建築是文物,它是中國人民勤勞智慧的結品,是文化的積澱,是祖先留下來的瑰寶,更是歷史物證,我們必須保護他。”對於仿占建築劉天傑有著與眾不同的觀點:“我並不反對仿古建築,仿古建築不是造假古董,而是應當與時代相結合,體現中國建築特色。” 劉天傑認為,中國歷朝都有仿古建築出現,比如唐代建築中有漢建築特色的“仿古建”,所以仿制並不是造假。從中國歷代的仿制經驗來看,仿制也並不是一成不變的。每個朝代都在推陳出新,仿古建築的成功典范大多是傳統建築精華與當時實際情況良好結合的結果。有人認為仿古建築必須用代代的手法,甚至材料都應當一點不變。“如果真是這樣的話,那明清建築就無法比唐代建築表現得更為奢華,而唐代雕工精細的模壓磚也就不會出現了。同樣,現在我們為什麼非要采用磚木結構?為什麼非要和老祖先用的材料一模一樣,讓我們的後人在研究我們的建築時去說2000年前後的人真笨,2000年前後的建築沒有一點新的發展?”劉天傑經常用這個回答反擊上述說法。對於當代仿古建築,劉天傑強調:當代仿古不是完全不變,而是必須繼承傳統建築精華,融進現代的科學技術,去體現民族特色,既然是2000年前後的產物,它就應該代表2000年前後的歷史,代表2000年前後的文化及先進的科學技術。這一點不容置疑。劉天傑認為,現在留存的占代建築造型非常優美,雕飾工藝精湛,但造價較高、功能少,木結構易變形、漏雨、防火能力差。所以在設計方面,設計師可以跳出木結構框架的約束,去體現古建的原貌,去彌補傳統建築的不足,使仿古建築防火、防潮、耐久,造型更加精美,結構簡單,高工藝、低造價,這是我們設計師、建築師的職責。
在結構方面,劉天傑認為仿古建築既要循古,更要創新。特別是在仿古建築構件上要做到集成化,即翼角多根正身椽和飛椽一體化,斗拱一體化,立臥枋一體化,使整個建築結構簡單化,造型優美化,成本最低化。
他說,日前中國與古代不同的是木料嚴重缺乏,在這樣的情況下,采取能夠體現“古風”的替代材料才是更好的選擇。比如日前出現的鋼化石雕、鋼化木雕,在中國仿古建築領域可謂獨樹一幟。
最後,他強調了仿古建築的實用性。他說:“建築的根本作用還是居住,仿古建築不要走入單純追逐占典效果而放棄功能的誤區,繼承發揚傳統建築工藝,使仿古建築既有傳統建築的造型,又可運用新的建築材料,同時具備現代功能性,將仿古建築擴展到辦公樓,住宅大樓和大型商場等,這樣不僅能適應中國的風俗習慣,還充滿了民族文化色彩,這才是仿古建築的發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