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跡-新西蘭地震“零死亡”(2)
日期:2016/12/14 22:51:02   編輯:古建築結構由於地震多發,新西蘭對於房屋建築的要求非常嚴格,還通過立法來確保基礎設施建設質量。汶川地震發生後,倒塌的學校的建築質量曾飽受诟病,有些混凝土結構裡面,甚至用鋼絲代替鋼筋。而新西蘭的建築中,對投資者、設計師以及設計圖都有明細規定:圖紙要送交專業部門審核;施工時和設計師可在場監督。惠靈頓維多利亞大學建築學院副教授安德魯·查利森(AndrewCharrison)解釋說:“新西蘭的建設標准、施工水平、材料使用以及建造環節中的每一處都必須有質量控制。”一旦出現問題,政府一定會追究建築商、設計師,政府審查人員的責任,“一個都不能少”。
新西蘭隔震技術處於世界領先水平,科研人員早在20世紀60年代末70年代初就已將特制的橡膠墊用於基礎隔震,在一些大型建築物及橋梁上設置隔震減震裝置,能夠有效降低地震來臨時造成的損害。這項技術在四川地震災區也用到過。另外,低層和多層居民住房基本都采用木框架大玻璃的輕型建築,質量輕、強度高、成本不高,也易於被民眾接受。
對新西蘭政府來講,他們也經常因昂貴而嚴苛的執行標准而遭到批評。管制的嚴格復雜化,必然使審查耗時,費用增加。“但這些不是關鍵性問題。我們知道總有一天會得到驗證,那就是在一場天災中沒有人死亡、損失也降到最小。”事實證明,新西蘭政府長期的嚴格審查得到了回報。
新西蘭對民眾抗震知識的普及也非常重視。據專家介紹,根據以往大地震的經驗,90%的死亡人員都是在跑出家門之後因為牆倒屋塌重物墜落致死。同樣在地震多發的日本,每年都有固定的防震演練,所以當地震來臨時,民眾才會不慌不亂。
吸取教訓才是以人為本
新西蘭地處太平洋板塊與印度—澳大利亞大陸板塊之間,屬環太平洋地震帶。首都惠靈頓(Wellington)就位於一條十分明顯的斷層縱貫區內,而南島的群山,更是由數千年來兩大板塊碰撞而成。克賴斯特徹奇大學馬克·奎克利(MarkQuigley)教授分析了地震的成因,“地震是由於太平洋板塊和澳大利亞板塊不斷相撞所引發的。地球的一側向右傾斜,達3.5米,在一些地方向上突起。我們去查看了兩座房子,它們被地震完全撕成了兩半。”
在這個地震多發國家,每年可記錄到的地震次數達14000多次,居民們能感受到150次,能夠造成破壞的地震每年則不到10次。但歷史上仍有幾次地震造成了非常慘重的人員傷亡和經濟損失。1931年發生在北島內皮爾(Napier)的裡氏7.9級的海灣地震(Hawke‘sBayearthquake)造成了256人死亡,建築物嚴重損毀,海灣在大地震中幾乎被摧毀殆盡,內皮爾城也差點被夷為平地。從那以後,新西蘭漸漸吸取教訓,避免讓悲劇再次發生。因此最近一次造成人員死亡的地震要追溯到1968年,共造成3人喪生。此後,這個地震頻發的國家卻一直保持著零死亡的記錄。
有一個統計數字顯示,近50年來級別相同的地震,在發展中國家造成的死亡人數要比發達國家高20倍以上。新西蘭從地震中吸取的經驗教訓值得借鑒。近年來,全球地震進入了活躍期,極端氣象頻發,防震科普變得越發重要。而剛剛發生的新西蘭地震就成了最生動的教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