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黃山歷史

黃山歷史

日期:2016/12/14 19:17:57      編輯:古建築結構
舊時,黃山交通閉塞,游人罕至,一直藏在深閨人未識。秦漢時期,見於文字記載隱居黃山者,唯有會稽太守陳業“潔身清行,遁跡此山”。直至唐宋,黃山乃漸為世人所識,山上寺廟宮觀才日漸增多。隨著名士隱居、宗教傳入,開發建設也隨之開始。縱觀歷史,黃山開發建設,大體經歷了四個時期。 

明末清初宗教開發時期:明朝萬歷三十四年(1606年),普門禅師來山,創建法海禅院,受敕擴建為“護國慈光寺”。此後,又在玉屏峰前建文殊院,在光明頂建大悲院。普門在歙人潘之恆等人的幫助下,披荊斬棘,開山修路,初步形成南路從溫泉至天海、北路從松谷至天海、東路從苦竹溪至北海、西路從吊橋庵至溫泉的四條簡易登山盤道,使以翠微寺、祥符寺、慈光寺和擲缽禅院“四大叢林”為中心的景區建設初具規模。隨後四方僧侶慕名而至,在山築室結茅,或對枯燈參禅,或搜奇峰入畫,這是黃山寺廟香火最為鼎盛的時期。入清以後,步道和房屋以整修為主,建設不多。至清末民初,不少寺宇因香火不濟、年久失修而毀。 (如今黃山西大門還有一個寺廟.叫翠微寺翠微寺現任住持演龍法師,43歲,安徽巢湖人,1980年出家為僧,師從妙正法師,曾任天津市佛教協會常務理事,天津市河西區政協常委,天津掛甲寺、揚州高旻寺監院,兼任安徽省黃山市政協委員。現任監院觀成法師,26歲,四川人,1996年出家,師從演龍法師。僧人墓塔重建翠微寺自建寺以來毀建數次,清朝時曾在心空法師主持下重建。1985年,該寺進行了一次大規模修整。翠微寺現存佛教建築為一小型院落,前有山門,中有殿堂,後為僧捨。其中大殿為清朝所建,系仿唐風格。其余建築為改革開放後重修。寺院所處環境清幽別致,寺周有翠微洞、青牛溪、探水石、袈裟地等勝跡。僧人墓塔另   外還有僧人墓塔20座,較古老的是普同塔,塔主為雨峰祖師;唐、元、明、清時代各類碑記20塊;珍藏佛經數十部。  麻衣道場——黃山翠微寺  南唐保大五年(947年)李璟敕賜“翠微寺”寺額,寺亦易名。該寺附近有與麻衣和尚有關的“麻衣洞”、“麻衣台”、“錫杖泉”、“麻衣塔”等。麻衣洞是其起初居住的石洞;麻衣台是其伫高念佛號的石台;錫杖泉傳為其用錫杖點地而湧之泉;麻衣塔是其捨利寶塔。翠微寺歷史上著名僧人還有兩峰祖師、凡空禅師、超綱方丈等。)

中華民國初步建設時期:民國21年(1932年),由國民黨元老許世英發起,邀集皖籍同仁張治中、徐靜仁與安徽省政府主席劉鎮華等,籌備成立黃山建設委員會。民國23年4月,黃山建設委員會成立。11月,黃山建設委員會推許世英為主任常務委員。民國24年1月10日,在南京正式召開黃山建設委員會第一次委員大會,常務委員許世英、張治中、劉贻燕、徐靜仁及其他委員共48人與會。黃山建設委員會下設黃山、上海、屯溪3個辦事處和南京、蕪湖、杭州3個問訊處(通訊處)。先後開通湯口至逍遙亭公路,修建雲谷寺至北海石階路,並著手開鑿天都登道。民國32年4月,成立黃山管理局,隸屬安徽省政府。民國36年,安徽省政府主席李品仙再次行文上報行政院內政部,進一步明確黃山管轄范圍。 

建國初期恢復建設時期:1949年4月27日,黃山解放。6月,皖南行署派員接管黃山。7月,成立黃山人民管理處,為科級建制。1954年春,華東軍政委員會、中共安徽省委和安徽省人民政府曾山、舒同、曾希聖、牛樹才、黃巖等領導登山規劃,著手建設黃山。1954年至1956年間,有計劃地整修登山步道,開通逍遙亭至溫泉公路,先後興建觀瀑樓、黃山賓館、溫泉游泳池、海門精捨(今藝海樓)等。1958年,黃山再掀建設熱潮,新建北海賓館、新溫泉樓、煉玉亭、觀魚亭等。1963年1月,黃山風景區護林工作會議召開,再次劃定風景區山界:東起苦竹溪黃山勝境坊,南至湯口公路橋,西至栗溪坦,北至輔村。“文化大革命”期間,黃山各項工作基本陷於停頓。 

改革開放以後快速發展時期:1979年7月中旬,中共中央副主席鄧小平,在安徽省委第一書記萬裡等陪同下視察黃山。他健步登山,高瞻遠矚,明確指示,“要有點雄心壯志,把黃山的牌子打出去”。隨後,中共安徽省委連續一周在黃山召開省委常委擴大會議,專題研究黃山旅游業發展問題。根據鄧小平指示精神,1979年10月,安徽省黃山管理局成立,黃山可以正式對外開放。黃山管理局成立不久,即著手總體規劃的編制工作。1980年5月,安徽省人民政府成立黃山規劃領導小組,次年正式委托清華大學建築系編制《黃山風景名勝區總體規劃》。1982年1月,總體規劃編制完成。1988年7月報經國務院原則同意,建設部批准實施。之後,又陸續編制了溫泉、雲谷、北海、松谷、玉屏和釣橋六大景區詳細規劃,完成了西海、桃花溪、松林峰至步仙橋三個地段詳細規劃。接著,先後修建雲谷、玉屏和太平三條客運索道,修通並改造溫慈(溫泉至慈光閣)、溫雲(溫泉至雲谷寺)和湯溫(湯口至溫泉)公路,開辟天都新道、丹霞蹬道、蓮花循環道、西海大峽谷游道,立體交通網絡基本形成。新建、改擴建桃源賓館、排雲樓賓館、白雲賓館、獅林大酒店、玉屏樓賓館、北海賓館和西海飯店等,旅游接待能力和檔次明顯提高。截至2006年6月,風景區內擁有各類賓館飯店20家,其中四星級賓館4家,三星級飯店4家,年接待能力達300萬人次。興建西海、雲谷寺、天海、玉屏樓、五裡橋等多處水庫(蓄水池),總庫容達45萬立方米。尤其是2002年完成的五裡橋新二庫及景區綜合提水工程,大大緩解了旱季森林防火及旅游生活用水的矛盾。相繼建成北海35千伏和溫泉35千伏輸變電工程,供電能力和穩定性顯著提高。郵電、通信和有線電視等設施不斷加強,光纜鋪設達185公裡,基本實現了移動網絡全景區覆蓋。 

黃山對外開放以後,客流量迅速增長。1979年進山游客僅為10.4萬人次,到2005年則達171萬人次。1979年至2005年,共接待海內外游客2124萬人次,其中入境游客152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53.1億元,利潤總額8.7億元。1996年11月,黃山旅游發展股份有限公司成立,向社會發行股票募集資金,“黃山旅游”成為我國第一只完整意義上的旅游概念股。1999年6月,成立了黃山旅游集團有限公司。股份公司和集團公司成立後,不斷優化旅游產品結構,積極開發休閒、娛樂、探險等新興旅游項目,豐富旅游內容,拓展產業鏈條,逐漸形成了重點突出、布局合理、各具特色、優勢互補的旅游產業格局。此外,加大客源市場開發力度,大打宣傳促銷攻堅戰,在上海、廣州、北京、等地設立辦事處,與瑞士少女峰、美國約塞米蒂國家公園結為友好山,在韓國首爾設立旅行社分支機構,對外影響與日俱增。至2005年底,集團公司擁有全資企業8家,控股企業6家,參股企業3家,總資產22.1億元;股份公司擁有下屬企業21家,總資產9.6億元。 

長期以來,以創建文明山為主線,圍繞文明言行、環境衛生、服務質量、市場秩序等內容,開展形式多樣的創建活動。充分發揮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的作用,深入持久地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常抓不懈,成立綜合治理委員會,常設綜合治理辦公室,在北海、玉屏樓、雲谷寺、慈光閣、松谷庵、南大門等地設立綜治小組,定期抽調精干人員駐點進行管理,同時成立專門綜治稽查隊伍。對周邊農民開展經常性的愛山護山和法制教育,對個體商販進山經商和運輸實行總量控制,定點定線亮證經營,堅決取締無證商販。堅持開展嚴打整治斗爭,整治旅游市場,淨化旅游環境。堅持護林防火,建立健全護林防火機構,制定森林防火工程規劃,組建專業防火隊伍,深入開展防火宣傳,強化野外用火管理,與周邊鄉村實行聯防共保。至2005年底,黃山已連續26年無森林火災。設立植物檢疫站,加強病蟲害防治,嚴格植物檢疫檢查制度。與部分高校和科研院所開展相關課題研究,取得顯著成果。設立護林點,加強外圍巡查,禁止亂砍濫伐。聘請專家教授對古樹名木生長情況進行定期檢查,建立古樹名木技術保護檔案,對路旁名松古樹設立石質圍欄或進行竹片圍護。對迎客松實行特級護理,確定專人全天候守護。積極開展生物多樣性保護,對我國特有二類保護動物黃山短尾猴開展專業化、科學化保護。加強生態環境保護,不斷進行燃料結構調整,減少和控制污染源,同時加大環衛硬件投入,組建近200人的環衛專業隊伍。對重要景點實行定期封閉輪休。對全山水質、大氣、噪音等生態因子進行常年監測。堅持自然遺產與文化遺產保護並舉,自然資源和人文勝跡管理兼重,對重要文化遺存、歷史遺跡、古代建築進行系統地挖掘、整理和修復,文化遺產保護卓有成效。此外,加大對周邊扶持力度,資助他們修橋鋪路,因地制宜興辦企業,將周邊農民致富點控制在山外,逐年減少景區內的經營網點。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