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中國古代城牆是怎樣建造的?

中國古代城牆是怎樣建造的?

日期:2016/12/15 1:22:40      編輯:古建築結構
中國古代城牆是用土做的,用夯土打實、夯實築成的,用當地黃土或黑土,用夯打得緊固,一層一層地打,每層打到十五厘米的厚度。為了把城牆做得堅固耐久,就把城牆的牆面不做成直線的,而是上部牆面向內收起成為“側腳”。城牆的厚度,下部為四米,上部為三點五米,高度大約七至十米不甚相同。到了明代,國勢發達,經濟繁榮,所以有能力燒磚,對各地城牆外皮進行包磚,成為磚城牆。 

 用土修築的城牆堅固耐久,防御性很強。夯土築城的城門與角樓處,將城牆寬度放寬,與城牆同樣做法,乃在下部做一個夯洞(筒券),上部繼續夯土,牆的頂上用磚平鋪,然後立柱,修建一層房屋,這就作為城樓了。城樓是一個標志,從遠處便知城之位置。同時,它也是一種防御性設施,可以窺視敵人,也可以射箭或打槍,裡面有洞眼。 

 城牆牆體寬大,而且有七至八米的高度,所以用土的量是相當大的。磚城牆也就是在夯土城牆的兩面包上一層大磚,即城磚城磚比房屋用的磚塊尺度寬長,城磚用白灰漿砌築。凡是磚砌的城牆,其表皮用磚,基座都用石條砌築,石條高度不甚相等,有的地方一米,有的地方兩米,在石條的頂部再砌磚牆牆體,砌到一定高度時再做垛口、槍眼。

 古代城牆及城門洞口的式樣,現在到北京或到其它地方看到的城門,基本上全部都是券門洞。券門洞即是半圓形的門洞。這個式樣的券洞發明很早,一般用於房屋與墓葬,到元代開始才大量用於城門上。早期的城門洞口都做方形的或者做圭角形,其來源是由於建樓用木梁來支承,在磚牆上用圓木成排地平鋪基礎之上,在圓木上往上砌磚,上部再建城樓,這是磚土結合的方式。在這樣構造的情況下,挑木即梁與磚打接之處易於腐爛,所以在梁的端部貼城牆洞口是一排木柱,木柱柱頭再支承順梁,梁面貼於排梁之底面,這就加固了其承壓力。唐宋時期這種做法十分普遍,到了元朝,砌磚技術更進一步發展,所以城門洞口的木梁、排梁全部取消,改為用磚砌拱的辦法,由牆體一直與拱磚門洞口上的頂磚全部連成一體,這樣既堅固又耐久,非常穩定。所以券門建造較普遍並流傳開來。

 城牆並非一條直線,有的相互錯開,有的不直通。雖然用磚砌出,也同樣砌出弧形。在城牆牆體之側面還砌出馬面。每隔二十幾米之處,特別是防御性強的部位,才建設馬面。馬面是宋代名詞,就是在牆體的外樓建一個方垛,大約五乘八米左右,從外表看與城牆相同,這是為防御敵人攻城,保衛城池的一項設施。 

 在城牆的裡邊還建有馬道,這是為人們登上城牆之用的。在軍事戰略上還有一種是戰馬城。城牆只修外面,與其它城一樣,但在城裡邊不做牆面而是做斜的土坡。這樣做,一方面為了節省城磚,另一方面,主要是為了戰爭時,人們可從城內四面八方登上城頭,不用局部的馬道。這種方法,戰力、防御性更強。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