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簡單列舉中國古建屋頂的樣式

簡單列舉中國古建屋頂的樣式

日期:2016/12/15 1:23:26      編輯:古建築結構

中國傳統屋頂有以下七種,其中以重檐庑殿頂、重檐歇山頂為 級別最高,其次為單檐庑殿、單檐歇山頂。

  1、庑殿頂:四面斜坡,有一條正脊和四條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稱四阿 頂。

  2、歇山頂:是庑殿頂和硬山頂的結合,即四面斜坡的屋面上部轉折成垂 直的三角形牆面。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四條依脊組成,所以又稱 九脊頂。

  3、懸山頂:屋面雙坡,兩側伸出山牆之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 脊,又稱挑山頂。

  4、硬山頂:屋面雙坡,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

  5、攢尖頂:平面為圓形或多邊形,上為錐形的屋頂,沒有正脊,有若干屋 脊交於上端。一般亭、閣、塔常用此式屋頂。

  6、卷棚頂:屋面雙坡,沒有明顯的正脊,即前後坡相接處不用脊而砌成弧 形曲面。

1、庑殿頂

  中國古代建築中的一種形式,是中國古代建築中至高無上的建築形式。

  庑殿建築屋面有四大坡,前後坡屋面相交形成一條正脊,兩山屋面與前後屋面相交形成四條垂脊,故庑殿又稱四阿殿、五脊殿。
庑殿建築是中國古建築中的最高型制。在等級森嚴的封建社會,這種建築形式常用於宮殿、壇廟一類皇家建築,是中軸線上主要建築最常采取的形式。如故宮午門、太和殿、乾清宮,太廟大戟門、享殿及其後殿,景山壽皇殿、壽皇門,明長陵稜恩殿等,都是庑殿式建築。在封建社會,庑殿建築實際上已經成為皇家建築之外,其它官府、衙屬、商埠、民宅等等,是絕不允許采用庑殿這種建築形式的。庑殿建築的這種特殊政治地位決定了它用材碩大、體量雄偉、裝飾華貴富麗,具有較高的文物價值和藝術價值。

2、歇山頂,即歇山式屋頂,宋朝稱九脊殿、曹殿或廈兩頭造,清朝改今稱,又名九脊頂。為中國古建築屋頂樣式之一,在規格上僅次於庑殿頂。歇山頂亦有傳入東亞其他地區,日本稱為入母屋造。
樣式
  
歇山頂

  歇山頂共有九條屋脊,即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和四條戗脊,因此又稱九脊頂。由於其正脊兩端到屋檐處中間折斷了一次,分為垂脊和戗脊,好像“歇”了一歇,故名歇山頂。其上半部分為懸山頂或硬山頂的樣式,而下半部分則為庑殿頂的樣式。歇山頂結合了直線和斜線,在視覺效果上給人以稜角分明、結構清晰的感覺。

  歇山式的屋頂兩側形成的三角形牆面,叫做山花。山面有博風板,山花和博風之間有段距離,可形成陰影。為了使屋頂不過於龐大,山花還要從山面檐柱中線向內收進,這種做法叫收山。

  歇山頂屋脊上有各種脊獸裝飾,其中正脊上有吻獸或望獸,垂脊上有垂獸,戗脊上有戗獸和仙人走獸,其數量和用法都是有嚴格等級限制的。

分類

重檐歇山頂的天安門

  歇山頂分單檐和重檐兩種,所謂重檐,就是在基本歇山頂的下方,再加上一層屋檐,和庑殿頂第二檐大致相同。例如天安門、故宮的太和門、保和殿、乾清門,妙應寺山門、智化寺智化殿、台北府城北門則為單檐歇山頂。

  在中國古代,建築屋頂的樣式有嚴格的等級限制。其中重檐歇山頂等級高於單檐庑殿頂,僅低於重檐庑殿頂,而單檐歇山頂低於單檐庑殿頂,只有五品以上官吏的住宅正堂才能使用,後來也有些民宅開始使用歇山頂。

歷史

  歇山頂的出現晚於庑殿頂,其樣式最早可見於漢阙石刻,在漢代的明器、北朝石窟的壁畫上,也都可看到歇山頂。現存最早的歇山式建築是五台山的唐代南禅寺大殿。

  到了宋、元時期,歇山頂已經大為流行,一些建築物的單檐庑殿式主殿開始改為重檐歇山式,明代時重檐歇山更廣為運用到殿宇建築之中,超越單檐庑殿,成為僅次於重檐庑殿的最高等級建築樣式。

  早期的歇山頂比較小,山牆側透空,沒有山花板,只有懸山式的博風板。明清時期,由於官式做法使用采步金和草架柱子,因此出現了大歇山,同時,山面開始不透空,明朝時多用磚頭壘砌山花,到了清朝才常在博風板裡加上山花板。而自明代以來,歇山式建築日益高大,同時收山的尺度縮小、正脊的尺度加長,這使得建築看起來更加高峻凝重。

變體
 
四面歇山頂的北京故宮角樓

  由歇山頂的基本樣式加以延伸,可以演變出四面歇山頂、卷棚歇山頂等變體。

  所謂四面歇山頂是由兩個歇山頂用十字脊的方式相交所構成的屋頂,也稱歇山式十字脊頂,北京故宮的角樓是典型代表。

  卷棚歇山頂是指沒有正脊,而采用卷棚脊的方式建造的歇山頂,又稱歇山式卷棚頂。這種屋頂比較柔和,富於變化,常用於非正式的皇室離宮,例如承德避暑山莊的宮殿,就多卷棚歇山。

3、懸山頂是兩面坡頂的一種,也是中國一般建築中最常見的形式。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牆以外(又稱為挑山或出山)。懸山頂只用於民間建築。規格上次於庑殿頂和歇山頂。不管是實物資料還是間接資料,凡是較重要的建築,都沒有用懸山頂的。

  懸山頂一般有正脊和垂脊,也有無正脊的卷棚懸山,山牆的山尖部分可做出不同的裝飾。


  懸山頂是兩坡出水的殿頂,五脊二坡。兩側的山牆凹進殿頂,使頂上的檩端伸出牆外,釘以搏風板。此種殿頂,用處不少,如神櫥、神庫中的房屋等。


  其特點是屋檐懸伸在山牆以外,屋面上有一條正脊和四條垂脊,又稱挑山或出山。   


4、硬山頂,即硬山式屋頂,是中國傳統建築雙坡屋頂形式之一。房屋的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出屋面. 屋面以中間橫向正脊為界分前後兩面坡,左右兩面山牆或與屋面平齊,或高出屋面。高出的山牆稱風火山牆,其主要作用是防止火災發生時,火勢順房蔓延。然而從外形看也頗具風格。常用於我國民間居住建築中。

  硬山頂建築等級最低,低於庑殿頂、歇山頂、懸山頂。根據清朝規定,六品以下官吏及平民住宅的正堂只能用懸山頂或硬山頂。而宮牆中兩庑殿房也多有硬山頂。

硬山頂樣式

       硬山頂是兩坡出水的五脊二坡式,屬於雙面坡的一種。特點是有一條正脊,四條垂脊,形成兩面屋坡。左右側面壘砌山牆,多用磚石,高出屋頂。屋頂的檩木不外懸出山牆。屋面夾於兩邊山牆之間。和懸山頂不同,硬山頂最大的特點就是其兩側山牆把檩
 
硬山頂結構圖

  頭全部包封住,由於其屋檐不出山牆,故名硬山。

  從外形看,硬山頂屋面雙坡,兩側山牆同屋面齊平,或略高於屋面。
硬山頂出現較晚,在宋朝的《營造法式》中未見記載。可能隨著明、清時期廣泛使用磚石構建房屋,硬山頂才得以大量采用。和懸山頂相比,硬山頂有利於防風火,而懸山頂有利於防雨,因此北方民居多硬山,南方則多用懸山。

5、攢尖頂
 
  中國古代建築屋頂形式之一。由各戗脊的木構架向中心上方逐漸收縮聚集於屋頂雷公柱上,類似錐形,木脊榑上蓋琉璃瓦,雷公柱上安裝寶瓶。攢尖頂有單檐、重檐之分。其形狀多樣,有方形、圓形、三角形、六角形、八角形等,為園林建築中亭、閣最普遍的屋頂形式。

6、卷棚頂

  中國古建築屋頂形式之一。為雙坡屋頂,兩坡相交處不作大脊,由瓦壟直接卷過屋面成弧形的曲面卷棚頂整體外貌與硬山、懸山一樣,唯一的區別是沒有明顯的正脊,屋面前坡與脊部呈弧形滾向後坡,頗具一種曲線所獨有的陰柔之美。。卷棚頂形式活潑美觀,一般用於園林的亭台、廊榭及小型建築上。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