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建築的生命

建築的生命

日期:2016/12/14 22:52:07      編輯:古建築結構

  建築物是有生命的。長城—歷經了上千年,依然屹立,歷經了多少風雨、春夏秋冬?雄偉的故宮,裡面發生了多少事?天壇,天圓地方的具體體現,圓圓的尖頂,面向天空,似乎在與天對話,方形的基座顯得那麼厚實,一圓、一方在表達著人們對天、大地的祈求。

  當你在國家大劇院旁,大劇院的圓圓的頂,仿佛是水中的月亮、一顆明珠,讓你浮想聯翩。一個建築物,當在建築物內發生了歡樂的、留戀的、纏綿的、溫情的、悲哀的、悲壯的事情後,該建築物就不僅是建築物了,建築是有記憶的—雖然她不會訴說,但她和我們的距離更近了。想起盧溝橋—就想起了遙遠的槍聲—雖然橋上的石獅子不會訴說。想起了北京鳥巢—就想起了北京奧運。據說有的植物,有記憶功能,我想將來有一天,建築物也會有記憶功能,她會說話,讓我們從現在起,善待建築,讓美好的記憶永存。物質是有場的,我們常見的有電磁場、重力場、溫度場、氣功場(氣功也是一種場—意念場),我認為還有我們尚未發現的另一種場,暫且叫它”意振場“—這是人類與周圍環境、彼此之間因交流、溝通、相處而產生的場。它綜合了電磁場、重力場、溫度場、氣功場,是各種場的綜合作用的結果。在小時候,有的人右眼或左眼跳,意味著災難的來臨。未來是不確定的,但事物都是有規律的,只要有規律,就能找到規律,所以預測這門學科是科學的(其實我們天天遇到預測,如中國到2020年全面實現小康、股票、的走勢、何時下雨等)。總之,”意振場“是存在的,只是有時感知不到而已。

  在建築物開槽前,先放炮,設貢品,為什麼千古以來人們這樣做哪?因為所開槽的地下有多少有生命的動物、植物,她們的祖祖輩輩在此已生活了幾千年,甚至上萬年,物質是有場的,她們也在發射著波—意振場(我們所知道的是重力場、電磁場、溫度場),我們人類要在這裡動土,難道不應該先告知她們嗎?告知什麼—告知她們做好准備—告知她們對不起了,設些貢品,對她們表示尊敬與對不起。不這樣做有後果嗎?當災難降臨時就想起了很多。如有一個工地,場地有無人認領的墳,施工單位不信邪,沒有任何”表示“就開工了,當接連發生了兩起工人摔傷事件後,項目經理害怕了,想了許多,決定擺香設案,設貢品悔過,自此之後果然安寧。這事聽起來毛骨悚然,但細想起來也沒什麼,什麼是也有個先來後到,買東西也要排隊嗎,對先到者,起碼也要告知一下,說聲”對不起呀,趕快撤離,我們要開挖了“,如何表示,只能擺香設案,設貢品,放鞭炮,炮聲就是號角—趕快撤離,一縷青煙,飄向天空、飄向遠方,似乎在傳遞著我們的期盼,一杯酒,撒向大地,抒發了我們的情懷。

  建築人建築的造型。故宮、天壇等是中國古建築的頂峰,坡屋頂是古代建築防水的需要也是造型的需要,但其造型卻與當地的氣候、人文有直接的關系。北方風大,其裝飾物就要粗壯,南方和風細雨,其裝飾物造型就秀氣。另外就是當地的文化,一個好的的藝術來源於對生活的理解,要求見多識廣、富有、知識的沉澱,為什麼現在的建築大部分是照搬哪?主要原因是:設計者在小的時候對文化的吸收較少、設計者的住所的建築不是精品,所處環境建築、園林是否天、地、人合一,設計者的家庭的文化背景,是否有文化積澱(出生在軍閥家,做建築師是很難的)對建築師是很重要的。古建築的故宮、天壇、蘇州園林堪稱經典,現代建築的國家大劇院、鳥巢堪稱經典,為什麼哪?中國建築的精髓是天、地、人合一,說的是建築物是後建的,不要破壞原有環境,建築物建好後要能與自然(周圍環境)有很好的融合,最好是合一,即看著很順眼。西客站已被社會證明從設計、施工質量上看都是不成功的,社會上對水立方的評價不錯,但我看離經典還有距離(天地人合一表現的有點牽強),央視新址地標,第一炫耀的是我有錢(從使用功能、力學上看,這樣的力學體系沒有必要),沒有天地人合一的表現,與之相比的是國家大劇院則表現的很好。但央視新址的位置是周圍高樓林立,你矮了吧,不行,你太高了吧,規劃不批(要有天際線、不能看到中南海),很難,但我相信,還有比這更好的方案,再過20年,就可以看出,此樓只是地標性建築,不是經典建築。

  建築的材料—青磚。青磚在中國建築史上有重要的位置,首先是青磚的顏色千古不變,另外就是受力好、壽命長,六層以下的樓房幾百年沒問題。青磚是很好的建築材料,長城、中國古建築早已證明了這些。但現在,已很難能買到青磚了,主要原因是政府不鼓勵燒制實心純粘土磚,特別是北京市,我的看法是,為了古都風貌,應大力提倡使用青磚。

  建築物的壽命。建築物有生命就有壽命,我們要根據建築物的用途,定出合理的壽命,盡量定的高些。一個城市,百年以上的建築、百年以上的古樹很少,你能說這是一座古城嗎?中國歷經近二百年的衰落、貧窮,在這近二百年裡,經典的古建築很少(古建築少,古樹也就少),現在是建築大干的時代,但我們大家似乎不重視建築,重視建築要從規劃、勘察、設計、施工監理各方面都要重視,汶川地震的教訓夠深刻的,我們吸取了教訓嗎,我看沒有,倒塌建築的原因查清了嗎?現有建築的質量重視了嗎?施工企業是建築的主體,“誰生產,誰負責”這是原則,各個(大、中、小)施工企業只有管理人員,幾乎不養工人,全部是勞務分包,許多工地的項目經理是掛名,很少去工地,甚至都不知道在掛自己(自己不知道自己在當項目經理),部分工地的簽字大部分是假冒簽字,要抓施工企業,抓掛靠,項目經理、技術員、質檢員、安全員、工長,一個都不能少。沒有掛靠,事故至少會降低50%。還說建築物的生命。有的人說建築物有什麼生命?請看圓明園,在1860年被英法聯軍給燒了,現在正在恢復成遺址公園,我們為什麼要恢復?因為,她離我們既遙遠又太近了,她在無言地訴說著歷史,她在祈求著後人什麼-歷史-屈辱-弱國-強國-文化,是個看似無言實則有言的歷史。完全重建還是只重建一部分,變為遺址公園,爭論了好多年,我認為按現在的決定,變為遺址公園合適。因為不是你有沒有能力建,而是這段歷史要保住,完全重建,被燒的歷史就湮滅了。密雲仿照豐都鬼城,也建了個鬼城,現在沒人去,白花了幾千萬,為什麼?因為僅是建築物的模仿,但沒有文化的遷移,也就是說,這樣的建築物不具有原有建築的生命,若要有人去,就要有自己的生命,如請些道士在密雲的鬼城居住四五十年後就有了靈氣—自己的生命。有的人不理解外國人那麼喜歡長城,因為長城是有生命的,當我們走進長城時,長城似乎在訴說、我們似乎在傾聽,此刻是天、地、長城、人的合一,永恆的記憶。

  建築人論壇建築物場的變化。建築物是用各種材料建成的,材料是由分子、原子組成的,它們在不停地運動,最常見的是熱遠動,發射或接受熱力場、重力場、溫度場,綜合成“意振場”—我們正在研究。我們人類時刻也在發射著場,常見的是溫度場—熱輻射。所謂場,其實不神秘,凡是通過你所看不見,而你又能感知的方式,均是通過場來傳遞,如收音機的接受、地球引力、太陽輻射、氣功等。一個好的建築物具有一個好的場,隨著時間的推移,建築物逐漸走向衰老,建築物的場也從弱—強—弱轉換,不同的建築物的壽命是不一樣的,有的幾天、有的幾年、有的幾十年、有的幾百年,長城——上千年。

  建築人論壇讓我們共同努力,營造出和諧的場、有利於我們生活的場,讓建築物的場潤澤我們—潤澤我們的子孫。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