室外建築的色彩如何設計(2)
日期:2016/12/14 22:50:12   編輯:古建築結構二、室外建築的色彩設計與表現
室外牆體由於材料種類相對較少,且使用面積大,必須精心處理與相鄰建築及環境的色彩配合等具體要求, 室外建築外觀設色不可太復雜、太艷麗。同一種材料處於不同的轉折面上,色彩也會有明顯差異,能否熟練運用灰色系對表現室外建築的形體轉折、空間體積至關重要。
1.室外建築色彩配置表現原則
1.1外形結構與型體。室外建築外觀型體的變化以內部結構的變化為支撐,要設計好外觀,就必須對室外建築結構有一定的了解,否則,很容易使建築效果圖不准確,呆板松散、表面化,缺乏邏輯性。其道理如同畫人體要先對人體結構深入了解一樣。設計建築外觀圖時,應把體感、型體組合充分表現出來,這一點從起稿、定稿就應解決,然後在其表面描繪出色彩、紋理。如果稿子不到位,單靠色彩是無法彌補這一缺憾的。
1.2光線因素。室外建築光源單一,即自然光(夜景除外),至多是天氣陰晴變化差別對色彩的影響。晴天光源為暖色,對比強烈;陰天光源色偏冷,對比柔和;清晨的光線,一般冷中帶暖;夜晚的光線則是暖中稍冷。根據不同建築,選擇不同時刻的天空背景與光色,對充分表現室外建築個性與氣氛非常有幫助。至於夜景,由於是人工照明,有利於表現立體感並為外牆材料的色彩表現提供依據,可選擇空間較大。
2.分項設色要點
室外建築表現圖的色彩設計通常有幾個重點:一是頂部,處理得明確結實有利於表現建築體積;二是主入口,是建築與外界交流的通道,富於生動氣息,特別引入注目。再如設計中有特色的部位,如次入口等,切記也要。重點處理,至於建築的腰部,屋子頂以下,底層中下等部位則可相對放松處理,以使畫面富有節奏,有明顯的興趣中心。在表現中面面俱到的處理,反而顯得生硬呆板、平淡乏味,會使畫面無一動人之處,不同部位的分項設計要點概括如下:
1.室外建築物頂部:建築物頂部在設計與表現時一般是重點著力之處。在表現圖中,一般天際線是建築與天空背景的交接處,應從色彩上與背景拉開距離,以突出建築物的體積感,細部刻畫要明確。
2.室外牆面:面積大,材料多,多為低純度的中性色,作為永久性建築物,用中性色不會對人視覺形成太強刺激,同時易於和周圍環境協調。表現圖中,還應對材料質感進行寫意性描繪,以求充分表現外觀的效果。如玻璃幕牆的平滑效果,要在注意玻璃固有色的基礎上,通過其映射物像的特點來描繪。建築外牆還有拋光大理石、花崗巖等石材,不但有反光,還有變化微妙的紋理色彩。毛面石材、滋凝土等粗糙材面,用厚畫法手繪容易表現這種厚重結實的質感。還有瓷磚和各種其他材料的仿制品;仿木、仿石、仿紅磚,色彩更加五花八門,且日益增多,這給設計提供了更大的可能,也賦予了建築效果圖更豐富的色彩和質感效果。
3.底層、入口:一般被當作室外表現圖的焦點處理,色彩較其他部分有更強的對比,且細部刻畫要求也要深入得多,成為統領畫面的興趣中心。
4.配景:有周圍建築、街道、綠化設施等固定配景,還有車輛、人流等流動配景。固定配景應尊重新建築周圍的客觀現實,以便表達新建築與舊環境之間的關系,還要讓配景在色彩上與新建築拉開距離,以突出新建築。動態配景,由於體積小,可靈活布置,往往用強調色表現,可用於對畫面的調整,車輛、人流讓畫面充滿生活氣息。這些小配景,常常不被重視,從技巧上說或許也是今難點,但精致、活潑的小配景對提高畫面質量有非常顯著的作用。
5.天空的色彩表現:在室外建築效果圖中,天空是建築最常規的背景,其色彩處理應以襯托建築物為原則。如淺色建築,則天空背景常作深色處理;若建築為深色,則可以用淺色天空或大片白雲反襯其體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