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線性建築
日期:2016/12/14 22:50:09   編輯:古建築結構非線性建築探索是上世紀60年代發生的非線性科學理論(即復雜科學理論)在建築設計上的反映,受到模糊理論、混沌學、耗散結構理論、非數學分析等學科的啟發,同時在思想上以20世紀哲學家吉爾·德勒茲的去中心學說及相關哲學思想為武器,但最重要的技術手段在於依靠計算機強大的運算能力解決各種綜合性復雜問題,包括分析影響參數、圖解系統分析結果、生成建築形體、選擇多樣結果、控制數字化機床、制造建築構件、指導建築施工等等。60年代,當復雜科學理論建立時,就有把它運用在建築上,試圖改變設計方法,但是因為缺少有效的計算機手段而流產,但90年代末,這種科學的建築設計方法卻迅速地在世界各地蔓延,這主要功勞應歸於計算機技術的發展。
非線性建築設計探討了褶子的世界。在這個世界中,時間和空間隨著物質的折疊、展開和再折疊而形成。物體是在由內向外及由外向內的雙向折疊中形成的,因此,物體本質上沒有內外之分,外觀是物體自組織的體現。這一觀念打破了歐幾裡德幾何的傳統空間概念,展開了一個動態運動中時空共存的流動世界。
非線性建築設計是對游牧空間的瞬時定格取型,游牧空間對應於矢量狀態空間而言,在矢量空間中的運動受力的牽制,只能在固定點之間運行,而游牧空間是開放的,運動可以在任意點之間發生,變量永遠處於變化的狀態之中。因而非線性設計追求“平滑”,它是游牧空間的個性寫照。
非線性建築設計強調生成的“過程設計”方法,即重視各種影響設計的參數量的相互作用,並通過分析研究過程,讓建築形態自然浮現,這樣將作為結果的建築轉化成了作為“過程”的建築,體現了自下而上的設計思想。因而生成的結果再不會有模仿或再現,而具有唯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