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結構 >> 徽派建築-古牌坊

徽派建築-古牌坊

日期:2016/12/14 19:18:58      編輯:古建築結構

    牌坊是封建社會最高的榮譽象征,是用來標榜功德,宣揚封建禮數的。歙縣多牌坊,這與徽商的發展、興起和程朱理學的發源、影響有著淵遠流長的關系。以儒學思想為精神世界主要內容的古代徽州人,地少不足以耕的自然條件成為他們向外拓展生存空間的主要動力。歙縣人少小離鄉背井,外出經商,足跡遍天涯。出門少則三年五載,多則數十載,為了高堂雙親有人照應,行前一般都要先完婚。在外經商,若不能發跡,則羞見家鄉父老。商人發跡了,錢財顯赫,明清時期,徽商達到鼎盛,出現了"無徽不成鎮"的盛況,其財力左右國家經濟命脈達三百余年之久。朝庭對徽商當然刮目相看,恩寵有加,徽商於是進入了"以商重文,以文入仕,以仕保商"的良性發展軌道。浪跡天涯而發跡的徽商,為了光宗耀祖,他們奏請皇上恩准,榮歸故裡,興建牌坊,旌表功名、義壽、貞節……,樹碑立傳,以求流芳百世。黃山市現存的明清兩代的牌坊甚多。著名的如歙縣棠樾牌坊群、黟縣西遞胡文光刺史牌坊、歙縣縣城的許國石坊等等。  

    牌坊是由棂星門衍變而來的。棂星原作靈星,靈星即天田星。漢高祖規定:祭天天先祭靈星。到宋仁宗天聖六年(1028),築郊台(祭祀天地的建築)外垣,設置靈星門。後移置於孔廟,用祭天的禮儀來尊重孔子。後來人們認為漢代祭祀靈星,是為了祈求豐年,與孔廟無關。又見改靈星為棂星。宋(南宋)元年以後,尤其是明清,這種建築不僅置於郊壇、孔廟,還建於廟宇、陵墓、祠堂、衙署和園林前或街旁、裡前、路口。也不僅用於祭天、祀孔,還用於褒揚功德,旌表節烈等等,於是靈星門不僅一變成為棂星門,而且再變為牌坊。牌坊就其建造意圖來說,可分為三類:一類為標志坊;二類為功德坊;三類是標志科舉成就的。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