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印度,一般用壁畫來莊嚴佛堂,現存的北印度古代佛教寺院的雕像、建築物、遺址中,有部分壁畫的博彩痕跡。中國的佛教壁畫,最早可推及漢代,當時佛教傳入,塑像及壁畫隨之發展。大致來說,南方以寺廟壁畫發展為主,北方則多石窟造像,南方佛畫的先導是晉代的 戴逵、戴颙父子,他們增損塑像,使之和中國藝術的比例尺寸相符合,已達到光艷圓滿的境界。南北朝時期,佛教壁畫發展迅速,當時有“張家樣”、“曹家樣”的說法,說明了人物畫在佛畫表現中各種類型的演變。 梁代張僧繇開創的“沒骨法”,就是受了佛畫影響發展成為的,初唐的閻立德、閻立本兄弟也承襲了此類衣紋的染法。唐代開元年間,出現了百代畫聖吳道子,由於筆法強勁,氣勢壯闊,以筆奮掃,衣裾飛舞飄動,世人稱為“吳帶當風”。從五代到宋代,,壁畫受繪畫發展的影響,佛教的內容逐漸衰退,明清以降,寺院中已經很少大家的作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