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我在泉州守文物 一生只為一事來

我在泉州守文物 一生只為一事來

日期:2016/12/14 10:50:44      編輯:古建築工藝

70歲的溫太平,是土生土長的泉州人。在他眼中,泉州這片土地诠釋著一種信息:海絲古跡流傳至今的文化,是滋養泉州人愛拼敢闖的“土壤”。

 

  2001年泉州正式啟動“海上絲綢之路:泉州史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活動,他曾參與真武廟、江口碼頭等遺跡的文史梳理。“如今三個5年過去了,醞釀已久的申遺夢,變得越來越真切,人們越來越積極主動參與。”他說,令他感受最深的是身邊居民的變化,“以往真武廟壞了就壞了,現在哪裡漏雨、破損了,他們便會心急如焚地趕來告知。”

 

  溫太平從小就在法石社區的石頭街上闖蕩,長一公裡多的石板路,緊鄰晉江,沿江曾分布五個碼頭,街岸兩邊都是航海者。小時候,他的父親也從這裡的江口碼頭登船出海。

 

  古渡和經塔,小時候他不懂。直到上世紀70年代,他在西北參軍,時常連綿數十公裡荒無人煙,黃沙滿眼。“那時候,我第一次驚覺,家鄉泉州是多麼有人文氣息。”

 

  退伍後,他迫切想了解自己生長的這個地方,所有和地方文史有關的書,能收集到的,便一一拜讀,拜訪文史專家,在鄉野間開始一個人的考古之旅。

 

  幾十年的研究,他成了大家口中的“法石通”,所有文物、古跡、史料都留存在他的腦子裡,幫著社區為各個文物點編寫申請市級文保單位的資料,前後發表了幾十篇文史研究的文章。

 

  海絲申遺,法石社區的真武廟和江口碼頭,一並被列入了申遺點。作為真武廟文管組常務副組長,溫太平尤其歡欣。

 

  他家就在真武廟的山門外,在廟裡玩耍,在廟裡的學堂讀書,廟裡有幾個台階、幾方石碑,他都一清二楚。廟門口那方清朝同治四年的禁示碑,是他在上世紀70年代救下的,當時差點成了村人家中的地基石。他把被砸成4段的殘件,一塊塊抱回廟裡,直到1985年,真武廟重新修葺,這塊碑才被復原到廟門口。

 

  “山門入口處,那對萌態生生的風獅爺,也是在我的呼吁下復原回來的。右邊這只已經千年,左邊這只是後來再造的。”溫太平對真武廟有著很深的感情,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他就到廟裡當義工,做了幾十年義務講解員。“1991年,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發起的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到真武廟時,我就是當時的講解員。”

 

  “越了解法石,越心疼江口碼頭上的‘寶箧印經塔’。這座塔原有7層,是泉州港的航標塔,見證了海絲的歷史,可塔身的構建遺失了很多。”找尋多年,溫太平終於偶然在碼頭路邊的隱蔽處,找到了寶塔上的一塊刻有“佛法僧寶”的石構建,並在史料的佐證下,將它復原到了塔身上。

 

  年歲漸高,他現在最大的心願,就是守護好真武廟和江口碼頭,將海絲古跡完整地交給下一個一千年。來源:閩南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