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張力智:期盼湖頭古建築群“新生”

張力智:期盼湖頭古建築群“新生”

日期:2016/12/14 10:50:48      編輯:古建築工藝

走進歷史文化名鎮——湖頭,新衙、舊衙、問房等60多座明清時期的古民居、古建築,再次真實地呈現在張力智和他的學生眼前,這一系列按中軸線對稱排列和多層次進深、前後左右有機銜接布局,建築內部,上落、下落、天井、廂房、廳堂、護厝、懸山式曲線燕尾脊、硬山式屋頂或馬頭式山牆等一應俱全,呈現出明清時期民間宮殿式建築風格、古建築文化和典型的閩南傳統民居特色的明清建築群,給張力智的學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湖頭鎮古建築群的數量和建築規模令人歎為觀止,感覺它們非常傳統、古樸,特別是它們的木工操作非常精細,非常能打動人,體現了閩南古建築的獨特風格!”清華大學城市規劃系學生歐陽惠雨說道。

    “四房小宗是這次調查的重大發現,這座古建築屬於明朝時期,年代久遠,建築用材考究,注重細節,房子的輪廓線豐富生動,內部空間起伏較大,不僅質量高,而且規格也很高。從地理位置看,它距離賢良祠、新衙、舊衙、世家祖厝等古民居又很近,是它們的中心點,這座老房子能夠做出很好的文章,未來發展潛力大!”張力智興奮地表示。

    “湖頭鎮有大量價值較高的鄉土建築,比之前預想的多很多。閩南理學有很深的易學底蘊,作為閩學中堅,李光地對湖頭、福建乃至中國都有極大的影響。同時,李光地家族在易學上有系統、連續的傳承,周易文化在湖頭民居中有所呈現。”張力智說,通過這幾天的考察研究,發現了湖頭鎮這些古建築群充分體現了閩南文化的深度,也發現了湖頭民居的復雜性,他建議將“四房小宗”增補進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李光地宅與祠”建築群。

    深挖文化內涵

        是保護傳承的重要途徑

    修繕文物建築,除了實現保護,其更多的意義在於傳承。這種傳承並非僅是一座實體建築的流傳,更是一個地區歷史、文化的代代相傳。而文化遺產的“不可再生性”注定了其傳承的重要意義。

    近年來,我國古建築的“悲慘生活”頻頻曝光:或衰落荒廢,無人問津;或人為破壞,面目全非;或雖曾修繕,卻門可羅雀。記者在湖頭采訪時發現,四房小宗、世家祖厝、問房大厝、舊衙等明清古建築,雖然曾經莊嚴氣派,如今有的卻破敗不堪、雜草叢生,像四房小宗甚至淪為垃圾堆放場。盡管這些古建築群的保護境況在人們的重視和努力下得到改善,然而,對其保護和傳承仍任重道遠,湖頭這些古建築群如何迎來自己的春天?

    “深度挖掘文物建築的文化內涵,是讓這些不可移動文物傳承下去的重要途徑之一。正如新衙、舊衙、問房大厝、賢良祠、世家祖厝、宗城土樓及二衙、三衙、四衙等60多座建築,形成了以李光地文化為主題的‘相地府衙群’一樣,一座建築所蘊含的文化內涵能讓這些文物‘活’起來。”張力智說,通過深入研究、挖掘這些古建築所承載的文化內涵,讓人們認識到,這些文保單位,不只是破破爛爛的老房子,它們之中曾經有豐富的生活和精致的文化氣質,用建築來呈現文化,讓它們在公眾面前綻放光彩,引得更多關注。

    “古建築的保護傳承和當地百姓密切相關,挖掘湖頭閩南古建築群的文化內涵,可以逐漸喚起村民的自豪感,讓村民更加熱愛自己的家鄉,也更加熱愛這些老建築。村民自覺修繕老房子,自覺愛護老房子,比幻想著用老房子賺大錢更靠譜。”張力智認為,在湖頭眾多的古建築中,“四房小宗”是未來村落保護發展的重要切入點,因為該建築年代早,等級高,是公共建築,又位於村落的中心,是整個村落發展的“棋眼”,應盡快調整該建築的產權和使用功能,進行高水平的修繕,同時對周邊空地進行高水平的設計,以點代面,帶動整個村落旅游發展。來源:安溪報-安溪新聞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