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學術 | 時空跨越四十年——《圖像中國建築史(中文版)》的出版

學術 | 時空跨越四十年——《圖像中國建築史(中文版)》的出版

日期:2016/12/14 10:50:34      編輯:古建築工藝

先父梁思成四十多年前所著的這部書,纜過父母生前摯友費慰梅女士多年的努力,歷盡周折,1984年終於在美國出版了。出版後,受到各方面的重視和好評。對於想了解中國古代建築的西方讀者來說,由中國專家直接用英文寫成的這樣一部書,當是一種難得的入門品物。然而,要想深入研究,只通過英文顯然是不夠的,在此意義上,本書有其特殊價值。正如作者和編者所曾反復說明的,本書遠非一部完備的中成建築史。今天看來,書中各章不僅詳略不夠平衡,而且如少數民族建築、民居建築、園林建築等等都未能述及。但若考慮到它是在怎樣一種歷史條件下寫成的,也就難以苛求於前人了。

 
梁思成與國外專家(圖片來自網絡)

 

  作為針對西方一般讀者的普及性讀物,原書使用的是一種隔行易懂的非專業性語言。善於深入淺出地解釋復雜的古代中國建築技術,是先父在學術工作中的一個特色。為了保持這一特色,譯文中,也有意避免過多地使用專門術語,而盡量按原文直譯,再附上術語,或將後者在方括號內注出(圓括號則是英文本中原有的)。為了方便中文讀者,還在方括號內作了少量其他注釋。英文原書有極個別地方與作者原手稿略有出入,還有些資料,近年來已有新的研究發現,這些在譯校山都已作了訂正或說明,並以方括號標出。

 


梁從誡先生(圖片來自網絡)

 

  先父的學術著作,一向寫得潇灑活潑,妙趣橫生,有其獨特的文風。可惜這篇譯文遠未能體現出這種特色。父母常年曾望子成“匠”,因為仰慕宋《營造法式》修撰者將作監李誡的業績,命我“從誡”。不料我竟然沒有考取建築系,使他倆非常失望。今天,我能有機會作為隔行勉力將本書譯出,為普及中國建築史的知識盡份微薄的力量,父母地下有知,或許會多少感到一點安慰。

 


梁思成先生(圖片來自網絡)

 


莫宗江先生(圖片來自網絡)

 

   先父在母親和莫宗江先生的協助下撰寫本書的時候,正值抗日戰爭後期,我們全家困居於四川偏遠江村,過著宿不蔽風雨,食只見菜搬的生活。他們雖嘗盡貧病交加,故人寥落之苦,卻仍然孜孜不倦於學術研究,陋室青燈,發奮著述。那種情景,是我童年回憶中最難忘的一頁。四十年後,我譯此書,也可算是對於他們當時那種艱難的生活和堅毅的精神的一種紀念吧!遺憾的是,我雖忝為“班門”之後,卻愧無“弄斧”之功,譯文中錯誤失當之處一定很多,尚請父輩學者,本行專家不吝指正。

 
林洙女士(圖片來自網絡)

  繼母林洙,十年浩劫中忠實地陪伴父親度過了他生活中最後的,也是最悲慘的一段歷程,這些年又為整理出版他的遺著備嘗辛勞。這次正是她鼓勵我翻譯本書,並為我核閱譯文,還和清華大學建築系料室的同志一道為這個版重新提供了全套原始圖片供制版之用,我對她的感激是很深的。同時我也要對建築系資料室的有關同志表示感謝。

 
費氏夫婦與梁氏夫婦合影(圖片來自網絡)

 

   2001年是先父誕辰一百周年,本書能在今年再次出版,更有其紀念意義。費慰梅女士一向對本書的漢譯和在中國出版一事十分關心,幾年來多次來信詢問我的工作進展情況,1986年初冬,我於美國與費氏二老在他倆的坎布裡奇家中再次相聚。四十年前,先父就是在這楝鄰近近哈佛大學校園的古老小樓中把本書原稿和圖紙、照片托付給曹夫人的。他倆和我一道,又一次深情地回憶憶了這段往事。半個多世紀以來,他們對先父母始終不渝的友誼和對中國文化事業的精極關注,不能不使我感動。

 

   本書譯出後,曾由出版社聘請孫增蕃先生仔細校閱,在校閱過程中,又得到陳明達先生的具體指導和幫助,解決了一些專業術語的譯法問題,使譯文質量得以大大提高。在此謹向他們二位表示我的衷心感謝。最後,我還要向打字員張繼蓮女士致謝。這份譯稿幾經修改,最後得以月青清完成,與她耐心細致的勞動也是不可分的。

 

梁從誡   謹識

 

1987年2月於北京

1991年5月補正 來源
來源:中國營造學社紀念館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