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工藝 >> 何鏡堂

何鏡堂

日期:2016/12/14 10:50:47      編輯:古建築工藝

何鏡堂,廣府東莞人,以“中國館之父”聞名於世,被譽為“校園建築設計掌門人”,中國工程院院士,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兼設計院院長、總建築師、教授、博士生導師,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20多年來,何鏡堂先後主持和負責設計的重大工程有200多項:世博會中國館、珠江新城西塔、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大都會廣場及市長大廈、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佛山世紀蓮體育中心等。多年來,何鏡堂院士獲國家、部委及省級以上優秀設計獎100多項,2001年,獲中國建築師的最高榮譽———首屆“梁思成建築獎”。



簡介


何鏡堂,1938年4月出生於廣東省東莞市。中國工程院院士、建築設計及其理論專家、華南理工大學建築學院院長,建築設計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特許一級注冊建築師、總建築師、高級建築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中國建築學會教育建築學術委員會主任、廣東省科協副主席、廣東省注冊建築師協會會長。首屆“梁思成建築獎”(中國建築界最高獎)獲得者,作為唯一的建築師獲得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國慶60周年“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曾主持設計深圳市科學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2008北京奧運會摔跤館等。他是新中國成立後獲獎最多的建築師,但他為更多人所知是因為世博會,因為中國館,他是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總設計師,被稱作“中國館之父”。


 何鏡堂院士長期奮斗在建築設計領域,是嶺南建築學派的旗幟性人物,主要從事建築設計實踐及其理論工作,對建築設計的地域性、文化性和時代性三結合做出了開創性的探索,設計出大量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秀作品,引領當前中國建築設計的發展方向。


 何鏡堂院士作為中國建築文化繼承發展人之一,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延續和發揚了嶺南前輩的優良學術傳統,創造性地提出“兩觀三性”的建築理論體系,把嶺南建築設計的思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以此引領、振興了“嶺南建築學派”的進一步發展,建立了其在建築學界的卓越地位。


 改革開放30年來,何鏡堂院士始終走中國特色的建築創作道路,經歷了一個研究創作的噴發期,在國內不同地區承擔了一大批標志性建築項目和創作了較高難度的設計作品。其建築作品先後獲得2項國家金獎、3項國家銀獎、4項國家銅獎、省部級以上獎項超過30項,在文化博覽建築及大學校園規劃設計領域達到國內領先、國際先進水平。何鏡堂院士也因此獲得中國建築界最高榮譽——首屆梁思成建築獎。在中國建築學會建國60周年創作大獎評選中,何鏡堂院士主持的作品有13項獲獎,成為建國以來獲獎最多的建築師,創造了良好的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


 何鏡堂院士中標並擔綱總設計師主持了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的設計工作,該方案在全球344個應征方案中脫穎而出,集中體現了全球華人的智慧,成功诠釋了中國文化的時代精神,展示了盛世中華的形象,成為凝煉中華文明的豐碑,引領了中國建築文化發展的方向,在全社會取得重大而廣泛的影響。此外,何鏡堂院士還主持設計了包括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天津博物館、錢學森紀念館、北京奧運會摔跤館及羽毛球館等在內的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國家級標志建築,主持了澳門大學、廣州大學城(校區組團二)、浙江大學、武漢大學、重慶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上海大學等近200個大學校園(區)的規劃設計工作。


 何鏡堂院士堅持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成功實踐“產學研”一體化人才培養模式,以團隊合作推進創造力的落實,既創作出大量優秀設計成果,又培養了一大批富有創新精神、高素質的建築英才。何鏡堂院士及其工作團隊成為國內最團結、最成熟、最活躍的設計集體之一,形成了一個具有特色、充滿活力的創作平台和一個具有較高知名度和影響力的設計品牌。他們勇於挑戰,敢於創新,用實踐作品打破國外大師的壟斷,堅持走中華建築科技繁榮之路。


 何鏡堂院士長期致力於建築科學發展工作,帶動學科跨越式發展。何鏡堂院士牽頭籌建了亞熱帶建築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為中國建築學科發展做出了開創性貢獻。


 何鏡堂院士出版了《當代大學校園規劃理論與設計實踐》等專著9部,在《建築學報》、《建築師》、《世界建築》、《城市規劃》、《新建築》等核心期刊及國際學術會議共發表學術論文50余篇。


 何鏡堂院士在教書育人方面也取得了豐碩的成果:何院士領銜的“建築設計初步”課程獲2007年度國家精品課程;建築設計系列課程教學團隊獲2008年國家級教學團隊榮譽稱號;建築學專業獲得教育部第三批高等學校特色專業等。至今培養博士研究生50名,博士後5名,碩士44名,其中9名獲得全國青年建築師獎,有的已晉升教授、院長、總建築師,成為廣東省乃至全國建築設計和教育領域的主要骨干力量。


由於他在科學技術方面的成就和貢獻,何鏡堂院士獲得2010年國家光華工程科技獎、中國國際設計藝術博覽會國際設計藝術終身成就獎(2010)、廣東十大創新人物(2010)、中國勘察設計協會國慶60周年“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2009)等一系列榮譽。


 何鏡堂院士熱愛祖國,品德高尚,遵紀守法,忠誠黨的教育事業和科學事業。對研究工作嚴肅認真,學風正派;對學術問題謙虛嚴謹,一絲不苟;敬業愛崗,善於和同行團結合作,尊重師長和前輩科學家;對待學生和藹可親、關懷備至。何鏡堂院士曾獲全國勞動模范和全國模范教師稱號,是優秀教師的傑出代表。如今何鏡堂院士仍勤奮工作在在教學、科研、生產第一線,以他活躍的學術思想和開拓創新精神,帶領研究團隊積極地投入到當代建築理論創作和實踐中,為提升我國建築設計行業的水平,弘揚中國建築文化做出新的貢獻。


   何鏡堂院士是嶺南建築界的旗幟性人物,他主持設計過兩百多個重大項目,獲獎無數。其中包括:國家金、銀、銅獎以及一、二等獎100余項;2001年獲國家首屆梁思成建築獎;2004年獲“全國模范教師”稱號;2005年獲“全國先進工作者”稱號;2009年在中國建築學會建國60周年建築創作大獎評選中,以13項作品獲獎成為新中國成立後獲獎最多的建築師,並榮獲全國“十佳具有行業影響力人物”大獎。一些代表性設計建築被列入《二十世紀世界建築精品集錦》、《當代中國著名特許一級注冊建築師作品選》和《中國百名一級注冊建築師作品選》。出版了《當代中國建築師--何鏡堂》專集。


 1996年初,何鏡堂在《建築學報》寫了一篇短文,《建築創作要體現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首次在學報上提出了何鏡堂的創作思想。後來在2002年9月《建築學報》上發表了《建築創作與建築師素養》一文,較為系統的論述了何鏡堂所主張的創作理念,即二觀(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學術觀點,以及三者之間的辯證關系,何鏡堂的創作思想和實踐每年都在多次的全國或國際學術會議上作了交流。
 
   2002年,何鏡堂和倪陽副總建築師承擔了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的設計,該館選址於校園教學區的中心,位於東西兩湖的交接處,視野寬廣,環境優美。何鏡堂仔細研究了項目的條件,提出“宜低不宜高、宜散不宜聚、宜透不宜堵”的設計策略,創作了一個玲珑通透,與周圍環境和諧,有嶺南地域特色和時代精神的校園新建築,建成後已成為全校師生聚合和交流的地方,並被評為建設部和教育部優秀設計一等獎和國家優秀設計金獎,獲得建築設計的最高榮譽。


 2005年4月,南京市舉辦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國際設計招標,這是建築界一次較為矚目的國際競賽,這不僅是一組建築設計,而是要營造一個場所精神,讓人在這個特定的場所中去感受心靈的震撼,也讓人看到人類未來的希望,同時還處理好與周邊城市環境的關系,延伸原有紀念館的脈絡和風格,從整體上營造成一個從戰爭—屠殺—和平的空間序列和場所精神。在評審會上,何鏡堂向以吳良镛、齊康院士為首的評委會作了方案匯報和答疑,何鏡堂們的方案最終被評為一等獎並付諸實施,同時在《建築學報》2005年第9期發表了《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擴建工程創作構思》的文章。


 2007年4月,建設部和上海市舉行中國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設計競賽,這是我國建築界一件大事,也是其建築師生涯最為重要的一次創作實踐,何鏡堂組織了以博士生為主的十多人設計團隊,明確提出“中國特色、時代精神”八個字作為創作的設計定位。圍繞如何表達中國特色進行攻關。中國館以何鏡堂院“東方之冠”作為國家館的主體與清華大學和上海民用建築設計院合作組成聯合團隊深化設計。 
   多年來,何鏡堂帶領團隊還參加了許多全國性的國際設計競標,其中包括安徽省博物館、中國藏學研究中心、寧波幫博物館、廣州城市規劃展示中心等一些有影響的項目。隨著中國館的建成,近日何鏡堂主持澳門大學、天津博物館、錢學森紀念館、解放軍總醫院海南康復中心、江蘇泰州展示中心等一批在國內頗有影響的項目,每次設計定位,何鏡堂都習慣以“二觀三性”的設計理念為指引,從分析項目的地域、環境入手,挖掘不同項目的歷史文化特征和地形地貌特色,並與現代科學技術和表達手段相結合,尋求不同項目所需表達的創新點和突破點,在此基礎上提出項目的創新定位和構思要點,再深化設計。安徽省博物館以“四水歸堂”來表達歷史文化主題;北京藏學研究中心則著重於表達西藏地域文化特色;寧波幫博物館以“三江匯流”為起點,結合江南水鄉建築文化,以現代手法演繹寧波人的奮斗歷程;廣州城市規劃展示中心突出嶺南氣候和人文特色,表達廣州現代山水城市的建築風貌,這幾個方案都在設計中奪標。此外,何鏡堂還和孫一民教授合作共同主持了北京2008年奧運羽毛球館和摔跤館設計,在大型國際設計競賽中奪標,並已建成使用


。何鏡堂從研究生畢業便立志投身於建築事業,到承擔大量的設計、研究和教育工作,一直在摸索建築創作之路,一條設計與研究、創作與教育相結合的道路,一條辛苦而快樂的路。


學術成就 
1:創造性地提出“兩觀三性”的建築理論體系,具有重要的理論學術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兩觀”——整體觀、可持續發展觀“三性”——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兩觀三性”是一個整體的概念。地域性是建築賴以生存的根基,文化性決定建築的內涵和品位,時代性體現建築的精神和發展。三者相輔相成,不可分割。該理論成功指導了華南理工大學設計團隊在國內不同地區的建築創作和規劃設計實踐,屢獲佳績,在建築界得到廣泛認可。以該理論為基礎,何鏡堂院士發表學術論文55篇,出版專著5部。


 2:何鏡堂院士作為卓有影響的建築大師在設計實踐領域取得突出成果,主持設計了一批具有國際影響的國家級標志建築。何鏡堂教授20多年來從事建築設計實踐,先後主持和負責設計的重大或復雜的工程有200多項,獲國家、部委及省級以上優秀設計獎80多項,其中獲國家級金獎2項、銀獎2項、銅獎4項;省部級以上獎項30余項。何鏡堂教授因此獲得了中國建築師的最高榮譽——首屆“梁思成建築獎”。


 3:何鏡堂院士作為當代嶺南建築學界的旗幟性人物,為廣東省主持設計了一大批具有突出社會影響的重要公共建築,其中包括珠江新城西塔(廣州國際金融中心)、廣州國際會議展覽中心(廣州國際會展中心)、廣州大都會廣場及廣州市長大廈、廣東奧林匹克體育中心、佛山世紀蓮體育中心、佛山電力大廈等,對廣東省的建設和建築科技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


 4:何鏡堂院士長期致力於當代大學校園規劃與設計的研究,其成果達到國際先進水平。在全國超過100所校園規劃設計競賽中中標,其中包括廣州大學城(校區組團二)、浙江大學、武漢大學、華南師范大學、中國礦業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華中科技大學、重慶大學、國防科技大學、上海大學、鄭州大學等著名院校。許多校園已建成並獲國家級和省部級優秀設計獎。



建築特點


   他從北京調回華南理工學建築的研究及創作實踐。過去建築界對嶺南建築的研究工作,比較偏重於傳統的探索及嶺南園林的研究。隨著國家改革開放以及新的建築類型、新的功能的出現和新材料、新技術的運用,對建築設計提出了新的要求。他在繼承嶺南建築傳統的同時,著重研究嶺南新建築的創作通過一批項目的創作實踐,深入研究建築的地域性、文化性、時代性、探索建築與環境、造型與功能、現代建築與傳統文化的協調、溝通和統一,形成三個特點:


 1、嶺南物色。體現亞熱帶氣候特點、人文和環境特征,以及在新意識、新功能、新條件下,如何創造嶺南建築的新風格。如在五邑大學規劃與主樓項目設計中,探索適應南方氣候特點,采用“位移”的剖面設計和架空手法,解決遮陽、通風、擋雨和“交往空間”的問題。在東莞西城樓文化中心項目中,從設計的角度,吸收嶺南文化傳統,適應亞熱帶氣候特點,空間互相滲透和延伸,使建築與環境有加強。2、綜合性。著重研究地域、文化、時代精神三者之之間的協調、溝通和統一及其在建築創作中的綜合體現。如在“華南理工大學逸夫科學館”項目設計中,在滿足使用功能的同時,建築創作上突出體現建築的文脈性、朝代性和文化性,在環境、文化、技術和細部處理上有所創新,是一幢有時代氣息和文化品味的校園新建築。又如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項目中,遵循現代主義原則,結合嶺南地方特點,運用一系列古典建築語言符號,傳譯兩千處前的歷史文化,其造型既與歷史文物內涵溝通,又體現現代建築特征而有所創新。


 3、實踐性。研究與建築創作結合,有理論,有實踐,通過作品表達研究成果,努力做到作品、論文、獲獎三到位。如在深圳科學館設計項目中,他在現代建築理論指導下,運用以八角形為母體的體形組合,結合現代廳堂建築功能要求,采用新材料、新技術,綜合解決各種形式的科技活動和學術交流的需要。該項目成為深圳特區對外科技活動的窗口和標志,並完成研究論文《造型、功能、空間與格調》,在《建築學報》刊登。


 多年來他從事的研究工作對探索優秀建築創作的特點和規律,繁榮建築創作,推動建築文化發展,使我國建築設計水平走向世界先進行列具有重大的意義。何鏡堂的成功來自他堅實的建築創作理論基礎,主動思維的習慣和永不滿足的創作激情以及勤奮好學、一絲不苟的精神。他才思敏捷,思想奔入,有膽識和毅力,有拼搏和柔韌,創作上一步一個腳印;他淳樸、寬厚、真誠、治學嚴謹,為人師表,具有海納百川的寬廣胸襟。作為院長兼總建築師,他虛懷若谷,不僅善於與長輩、平輩合作,而與後輩的年輕人、與他帶出來的研究生也合作得很好。建築設計是一種集體創作活動,是多專業緊密配合集體協作的成果,他善於把發揮技術骨干技術全面,有較豐富的設計實踐經驗的優勢與發揮年輕技術人員思路寬,思維活躍,精力充沛的優勢密切結合,起到互相取長補短,既出成果又培養了人才的作用。他始終堅持走三結合的道路,自從他當上博士生導師後,他一邊培養博士、碩士研究生,一邊搞建築創作,把研究生的教學與出高質量的設計成果緊密結合起來,親力親為,不斷組織多個創作組,形成良好的創作環境。正是在這種不斷創新的創作氛圍中,創作了一批在全國有影響的項目,在設計競賽中屢屢獲獎,諸如東莞城樓文化中心、沈陽九一八紀念館及近一個多月來獲獎的順德職業學院、佛山大學、東莞城市中心住宅區等。從技術員——建築師——高能建築師——教授——全國工程設計大師——中國工程院院士,一步一個腳印,一步一個跨越,一步一次攀登,腳印中充滿了汗水,跨越中需要智慧與勇氣,攀登中需要毅力和堅忍不拔的精神。由何院士主持設計的一幢幢造型別致,形態、神韻各異的高樓大廈,就是他以自己的聰明才智,竭誠敬業和永不滿足的創作激情,譜寫出來的新篇章。



代表作品


東莞西城文化中心 江南大學
   廣州大學城廣東藥學院教學區
華南理工大學西湖苑賓館西漢南越王墓博物館五邑大學教學主樓廣西桂林博物館東莞市民廣場東莞莞城可園歷史片區城市改造廣州大學城校區組團二規劃廣州大學城·華南理工大學新校區廣州大學城·廣東藥學院新校區重慶工學院花溪校區南京審計學院世紀之窗”——天津博物館新館 北京奧運會羽毛球館及摔跤館
 映秀震中紀念地
“石破天驚”——上海交通大學錢學森圖書館傳統文脈現代品相——泰州民俗文化展示中心浙江大學紫金校區安徽師范大學花津校區華南師范大學南海校區華南理工大學人文館佛山國家高新區火炬創新創業園佛山電力大廈深圳科學館中國市長大廈鴉片戰爭海戰博物館廣州大都會廣場廣州市長大夏重慶大學 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
 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
重慶理工大學煙台大學擴建工程廣州大學城2008北京奧運會羽毛球館2008北京奧運會摔跤館9.18紀念館2010年上海世博會中國館2010年廣州亞運會會館澳門大學橫琴校區昆明學院洋浦校區侵華日軍南京大屠殺遇難同胞紀念館華南理工大學逸夫人文館映秀震中紀念地長春烈士陵園洛陽博物館江南大學廣州大學城廣東藥學院教學區廣東奧林匹克體育場珠江新城西塔。來源:互聯網

  1. 上一頁:
  2. 下一頁:
※相關文章
    没有相关古代建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