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代建築 >> 隆安縣雁江古鎮壯族打鐵技藝鐵匠之村傳奇

隆安縣雁江古鎮壯族打鐵技藝鐵匠之村傳奇

日期:2016/12/16 18:03:04      編輯:古代建築
對於一座城市記憶,那些曾經背著鐵錘鐵砧,走街串巷叫喚,打鐵制刀的藝人,已經身影消逝,但是,在離城市100公裡開外的隆安縣的雁江古鎮紅良村,就有這一個響當當的名字———壯族打鐵技藝“鐵匠之村”。 

    走進這村子,你依舊能聽到,各家各戶庭院裡,傳出的“叮叮當當”聲,打鐵聲伴著清晨的露水,跟著夜幕的腳步,從一代老匠人林喬萬的呢喃口述道出,一段兩百年的家族式打鐵匠人們的傳奇故事。

    起源

    外鄉人來落戶自創打鐵手藝

    雁江鎮紅良村坐落在隆安縣,位於與素有“小香港”之稱的雁江西面,東西面均有公路通達,雲貴兩省和廣西,水路有右江運輸碼頭。打鐵技藝,是流傳於家族式民間手工技藝,靠祖輩相傳已經近兩百年的歷史。 

    一走進村子裡,具有壯族特色的桿欄式屋前屋後,一個個幾平方米大小的空間裡,就是一個大小規模不等的家庭式打鐵作坊,農閒時,村裡從清晨到傍晚時分,“叮當”大小長短的打擊聲,總是響徹整個村落。村裡林氏家族則是開創手工打鐵歷史的“第一人”,在老匠人的祖輩記憶裡,打鐵歷史要從清道光年(約1828年)間翻起。

    當時,年輕力壯的外鄉人林寬瑞,逃難落腳紅良村,為了維持生計,他自制煽火木風箱、火爐,靠撿回零星破碎的廢鐵開爐煉鐵,制作出打鐵用的鐵鉗、鐵錘、鐵砧等簡陋工具,用最簡單的方法,操起手工打鐵業。

    起初,開始制作剪刀、錐、釘、活頁、鍋鏟、菜刀之類用具拿到圩市擺賣,不但換回來糧食,還換回來了更多的廢鐵器,後來,他起早摸黑辛勤勞作,從制作小件家庭用具發展到制造鋤頭、斧頭、鐮刀、耙子之類的生產用具,這下,除了能維持生計還有銀兩積蓄。 

    最終,林瑞寬在紅良村建起來房子,娶妻生子,子孫長大又子從父業,祖輩從事手工打鐵,到了民國年初(約1912年),村裡的人在林寬瑞家族的影響和傳授下,也學會了手工打鐵技藝,從此屯裡的村民興起了手工打鐵業。

    興起

    祖輩相傳技藝成就“鐵匠之村”

    祖輩相傳手藝,發展成為整個村的“招牌”,在村裡興起手工打鐵業後,也風雨歷經幾個時期,折射出打鐵老匠人的不同時期命運故事,就林家的第四代傳人林喬萬來說,現年已經92歲高齡,是一位資格最老較有名氣的傳統技藝的傳承人。 

    林老匠人,從10歲起就跟隨父親學習打鐵技藝,在1956年期間,他在農械廠當工人開展的生產打競賽中,林老打造的鐮刀以用料少,速度快,光滑、鋒利、堅硬、美觀等優點獲得打鐵“狀元”稱號,獲得獎勵一件精美的蓑衣,在廠內外傳為美談。 

    他的時光又回到上個世紀,早上6時剛過,四周還很安靜,鐵匠林喬萬就早早打開生爐子,搬出錘子和生鐵座子,不一會,打鐵爐上冒起煙,爐眼裡紅光一跳一跳。習慣了早起的他,拾掇好工具,沒一會兒,“叮當、叮當……”清脆的敲擊聲就四下響起,通紅的鐵條在鐵錘的重擊下,慢慢地變成暗紅色,變成玄黑色,生意紅紅火火。

    好景不長,1960年困難時期,工廠下放工人回鄉,不少手工打鐵能人,包括林喬萬也被下放回家勞動,直到1962年,生產隊集體又安排12個爐子(每爐2人)專門從事手工打鐵,以增加副業收入,自此打鐵從不間斷。 

    而村裡打鐵最興旺時期,打鐵人的“春天‘是在改革開放後,1985年全屯銷售圓柄沙鋤,方形沙鋤頭,回齒鋤、十字鋤、帳篷鋤、花生鋤、扁刀、魚叉、大小菜刀等20多種小農具、小五金共12萬件,銷售產值26萬元,獲利近7萬元,平均每戶收入2千元,在當時來說是非常可觀的收入了。 

    與林老一樣的打鐵老藝人,也在這段時期裡,把自己的技藝傳授給更多的人,村裡打造的農具出了名,整個村也開始有了“鐵匠之村”的美譽。

    口碑

    打鐵技藝粗中有細美名揚 

    在村子裡,打鐵鋪也稱“鐵匠爐”,這樣的“鋪”,一般只是一間房子,屋子正中放個大火爐,爐邊架一個風箱,風箱一拉,風進火爐,爐膛內火苗直躥。隨著加熱的需要,那風箱會在平緩勻稱的節奏中加速,那灶中的火苗,就一起隨風箱的節拍跳躍,在勁風的吹奏中升騰。 

    村裡的老匠人說,打鐵這種工藝,雖然原始,但很實用;雖然簡單,但並不易學。打鐵看似粗活,其實非常細,比如把握燒鐵火候,就得十分講究。 

    如打制一件鐵具,先是選料,要看“單”下“菜”,打制什麼東西就“依葫蘆畫瓢”選料,然後,進行加溫,先把鋼材或者鐵件,放入火爐煉紅,拿出鍛打平薄後,接著就是“畫樣”,在鐵板上畫出樣圖,用鑿刀割出樣品,之後的工序就是“錘打”,等到鐵器燒紅,師傅就把它移到大鐵墩上,拿小錘開打,徒弟拿著重錘跟著打。錘打要均勻,特別是刀具,刀口既要平又要薄。有時,需要把樣品錘打好後又再修改成形,跟著上沙輪或沖床把整個產品車光滑。 

    最後一道工序,就是冷處理,用煽火風箱將爐膛的焦炭或木炭燒紅,將車好的產品插入火中,待產品燒紅到一定程度用鐵鉗夾住產品,把刀口放入水中,快速來觀察,如果刀口太白,說明處理得太硬,用起來容易崩裂,太藍就是太軟,用起來容易卷口。 

    這一套傳統打鐵技藝,一直保存傳承到至今,如今,隨著老匠人和新傳人的努力下,他們在傳統的作坊基礎上,不斷擴大更新產品,村裡除了從事生產圓柄沙鋤、方形沙鋤頭、扁刀等各種鐵制的農具和小五金外,還充實相關農機具制造業,自行研究了多功能脫粒,多種型號的吊車、拖拉機,質量上乘,遠銷到南寧、百色、雲南、甚越南等地。 

    記者手記

    民間手工打鐵技藝新生 

    打鐵基本是男人的活路。常言道:“打鐵還得墩子硬”,這“墩子”也包括打鐵的人。因為,沒有力量不能打鐵,沒有膽量不敢打鐵,沒有吃苦精神不願打鐵,在紅良村認識具備著這種精神打鐵人並不難。 

    林仁超,現年45歲,是老匠人林喬萬族人,林家祖輩相傳第六代傳人,20歲起開始學習打鐵技藝,如今,這個早年敦厚的“小伙子”,已褪去了跟著父輩們學習打鐵技藝的青澀。

    他告訴記者,發揚振興打鐵技藝,也要不斷“與時俱進”,27歲時,他在村裡第一個開辦了個體手工業廠,招有三到五個師傅,他既當老板又當師傅,帶著徒弟傳授技藝,打造出質量上乘農具產品。2001年,他又聯合村裡幾家打鐵廠坊,正式跟有關部門申請注冊了“大雁農具制作廠”,從此,傳統手工技藝與現代科學技術結合,帶動村裡經濟發展,也讓打鐵技藝美名揚。 

    現今,各家各戶依舊恢復手工打鐵的老傳統,全村39戶就有27戶開爐打鐵,湧現出“夫妻爐”、“父子爐”、“兄弟爐”等打鐵家庭。

    記者也留意到,在林仁超廠門前,掛有一塊牌匾格外醒目“紅良村壯族打鐵技藝傳承基地”。紅良村的壯族打鐵技藝已錄入新一批南寧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裡,這項民間手工技藝從此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人。'(記者彭媛媛)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