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滾滾紅塵中,多少往事,付笑談中……”這是一首歌詞,也是一種哲理。在時代的更迭、歷史的前進之中,多少曾經興盛一時的城池化為了歷史的灰燼,多少曾經的繁華與喧囂的都市在歷史的長河中被付諸東流,一去不復返。試想,多少千年前的都市我們還曾銘記於心或是朗朗上口?不過,有一座城市,一座兩千年前的城市做到了,直到今天,她也是世界關注的地方之一,哪就是——千年古城大理。雖然她不是唯一的一座千年之後還被世界記住和關注的城市。但,對於這座城市而言,是否是唯一已經不再重要。重要的是她還活著,她還健壯地活著,她依然魅力十足、依然希望滿布、依然為人類社會的文明實踐服務。
在秦漢時期,“位置”就是大理最具活力和魅力的新元素。由於特殊的地理位置,在秦漢時期,大理就同中原、印度有往來,是四川通往印度的“南方絲路”(蜀身毒道)中轉站。也是由於此,公元前109年漢武帝在這裡設葉榆縣,並由此拉開大理這塊土地與世界共榮的序幕。
在南诏、大理國時期,“中心”就是大理最具活力和魅力的新元素。公元8世紀,在今天的雲南省大理地區崛起了一個由白族、彝族先民共同創建的地方政權——南诏國。它的出現,徹底打破了唐朝和吐蕃在西南地區長期形成的力量對比,成為決當時西南地區政治格局變化的主要因素之一。在短短的時間內,南诏疆域迅速擴大,形成鼎盛時的“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緬邊境,東達貴州北部和廣西西部。”隨後,大理國取代了南诏國,延續著大理作為國家的歷史。南诏國、大理國的興起,以及對對雲南地區的有效控制,促進了大理文明的興起,使大理在前後近600年的歷史中成為當時雲南地區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
在元、明、清時期,“適應”就是大理最具活力和魅力的新元素。大理國滅亡後,雲南的政治中心由大理轉移到了昆明。在這一時期,大理歷經多次劃分和區劃調整,並逐步淡出了雲南政治、經濟、文化中心的歷史舞台,開始了以地區的身份在歷史中重新找尋自我的位置。慶幸的是,大理沒有被歷史的更迭所擊倒和消亡,而是立足於自身特殊的地理位置、深厚的歷史文化積澱、包容善良智慧的民族特性,在新的歷史進程中順應了潮流、適應了變革,贏來了新的發展機遇,開始了新的文明實踐。
在1911年以來的時期,大理的活力和魅力特別集中體現在新中國成立以後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發展、團結、和諧”就是大理最具活力和魅力的新元素。自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成立開始到1982年3月國務院批准大理為全國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再到今天各族州兒女同奔小康路,大理的一個主格調就是“發展、團結、和諧”。事實勝於雄辯,當2009年,大理全州全年完成生產總值406.8億元,增長12.3%,財政總收入完成67.6億元,增長12.6%,其中地方財政一般預算收入完成31.6億元,增長14.4%;一般預算支出首次突破百億元,達到102.1億元,增長36.1%時。我們完全可以自豪地說:大理正呈現出經濟發展、民族團結、社會和諧的良好發展局面。而更為積極和興奮的信號是,大理州委劉明書記在2010年5月14日下午5時接受人民網《中國地市面面觀·書記市長系列訪談》欄目的專訪時特別強調“大理的發展,歸根結底是要建設和諧大理,和諧就是大理最吸引人的地方,是大理魅力之所在。我們要努力構建大理生態、社會、產業、人與自然、民族、宗教各方面的和諧,使和諧融入社會發展的方方面面,這就是大理發展的終極目標。”從地方領航人樸實的話語中透著的是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對大理深深的摯愛和責任,透著的是大理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未來將帶領白州350萬各族人民建設和諧美好新大理的壯志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