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廣西田東利老遺址現一批石器

廣西田東利老遺址現一批石器

日期:2016/12/14 12:13:54      編輯:古建築保護

利老遺址墓葬中出土的筒形勾連雲紋陶杯在廣西史前考古中屬首次發現

    近日,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田東利老遺址的考古發掘取得重要進展,遺址出土了一批制作精美的石器和陶器,表明這些器物的創造者們在工藝和審美方面有了長足的進步

    遺址:石鏟“工廠”未發現完整石鏟

    利老遺址,位於田東縣一個村屯南面,地理位置相當優越:西面是綿延的石山,東面是開闊的盆地,東北部有一條河。遺址是在2008年文物普查時被發現的,它是目前百色盆地發現的唯一一處較為明確的石鏟類遺址。2015年9月,為配合廣西“那文化”研究課題,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對它進行了小范圍發掘。

    雖然發掘面積只有約600平方米,但收獲不小,一共發現10個灰坑,3座墓葬和一條溝,並獲取了大量石器、陶器標本。

    灰坑大多數呈橢圓形,坑內灰褐色的沙土中,掩埋著大量石鏟殘片、陶片、紅燒土等。“這些坑都是有意識地用來集中填埋石鏟殘片的”,廣西文物保護與考古研究所研究員謝廣維說,這是廣西大石鏟類遺存中一個既普遍又獨特的現象。

    溝的形狀相當特別,呈環形,可惜有一半在農耕時被破壞,從航拍照片中看,只剩一個半圓。溝中也發現了豐富的石鏟殘片、石錘、石斧、石锛、砍砸器及陶片。

    看起來,這裡應該是一個石鏟“工廠”,三四千年前,史前人類就在這裡加工制作石鏟,石料在附近的龍須河中獲取。“工廠”規模不小,但令人不解的是,遺址中卻極少有完整的石鏟發現。那些被制作成型的石鏟,到底流向了何處?



    謝廣維說:“下一步,我們計劃對遺址周邊開展大范圍的考古調查,希望能有新的發現。”

    陶杯:史前人類審美的“一大步”

    利老遺址發現的3座墓葬,均為長方形豎穴土坑墓,其中兩座平行並列,存在異穴合葬的可能。

    考古人員在墓葬中發現了不少隨葬器物,以陶器為主,有陶杯、陶壺、陶釜等。此外,還有石鏟和礫石等隨葬品。用礫石隨葬,這是越人的傳統,表明墓主應和古越人有關。令人惋惜的是,當地的酸性土壤不利於骨骼保存,經過數千年的歲月,墓葬主人已朽化為一抔黃土。

    但陶壺和陶杯有幸保存下來,雖然歷經歲月滄桑,器身多有殘破,但仍然掩蓋不了它們的美。陶杯呈直筒形,胎質較薄,杯身中部裝飾著成組的勾連雲紋;陶壺為長頸、圓腹、圈足,腹部也裝飾有勾連雲紋。

    無論是器形還是紋飾,這批陶器均是前所未見。它們的紋飾規整、構圖清晰,一改廣西史前陶器紋飾單一、布局隨意的情況,折射出那個時期在審美構圖方面的進步。

    在遺址中,還出土了一把保存較為完整的石鏟,它被磨制得相當光滑,造型精美,有柄、溜肩、橢圓形鏟面,鏟面上下有對稱的齒,整個造型富有藝術想象力和美感,具有典型的禮器特征,是廣西目前發現的一種新型石鏟形態。

    三四千年前,中原地區已經進入夏代紀年,廣西等西南地區仍然處於新石器時代晚期。但從豐富的出土文物中我們可以看到,廣西的史前人類正在從刀耕火種中騰出精力,投入到更富美感的藝術創造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