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大理——千年古城

大理——千年古城

日期:2016/12/14 10:04:31      編輯:古建築保護
    大理往事
    大理,也許從她在地球上誕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這片土地的不凡旅程。追溯大理的往事,如果追溯的是人類的足跡,從已獲知的佐證推斷,大理的文明實踐從五千年前的新石器時代就已開始;如果追溯的是這片土地的城池建設發展,大理的歷史則應從公元前211年開始。因此,如果要真實而深刻地了解大理,應以人類足跡的開始和大理城池的建設發展二者相結合的模式去認真地展開追溯和思考。
    從大理地區人類的足跡開始追溯和思考大理。截止目前,關於大理人類文明實踐的腳印開始時間,准確的信息應該是來自雲南省文物研究所2008年的發掘資料。而該資料的權威傳播版本則應為雲南日報網整理刊發的《雲南公布10大考古發現 許多發掘世界考古界關注》(詳見:2008年03月27日 15:07雲南日報網)。根據該文的有關內容,大理銀梭島貝丘遺址排列雲南10大考古發現第六位。文中關於大理銀梭島考古發現的原文表述為“大理銀梭島位於大理洱海東南,遺址分布於島的北部,現存面積約3000平方米。發掘發現,遺址中心區文化堆積保存較好,最厚處達6.8米。出土大量遺物,其中以陶片最多,約有30噸。通過細篩篩選,獲取了大量的小動物骨骼和小件器物等,編號小件器物多達14000余件,可分為陶、石、骨、牙、蚌、玉、銅器七大類,以陶器、青銅器、石器等最引人注目。青銅器中,鍛打的青銅魚鉤制作精美。另外,還清理出石牆、柱洞、灰坑、火堆、水溝、墓葬等遺跡。經碳十四測年,銀梭島貝丘遺址的年代跨度較大,最早距今5000年,最晚至公元前後。該遺址是我省首次發掘的新石器時代至青銅時代的貝丘遺址,發掘工作為我們進一步認識洱海區域的早期文明建立了新的視角,並為雲南早期考古學文化的研究注入了新的內容。”從文中,我們清楚地得知大理這塊土地上人類足跡最早的出現時間應在五千年前。
    從大理的城池建設發展追溯和思考大理。據史料記載,大理是雲南最早的文化發祥地之一。其發展概括性講,大致可分為五個歷史階段。第一階段,秦漢之際。公元前211年,大理已開始與中原、印度等交往,特別是由於蜀身毒古道而極為被重視和關注。博望候張骞西域歸來後關於這條通道的報告,引發了漢武帝經營西南邊疆的雄心。西漢元封二年(公元前l09年)開始,這裡先後設置了隸屬益州郡的葉榆、雲南、邪龍、比蘇、崔唐、不韋等縣。第二階段,南诏國、大理國階段。唐初,洱海周圍出現了蒙崔、越析、浪穹、鄧赕、施浪和蒙捨等六個“诏”。六诏中蒙捨诏居南,故稱南诏。公元738年,蒙捨诏在唐王朝的支持下,征服了其他五诏,統一了洱海地區,遷都太和城。其後,南诏逐漸擴大勢力范圍,在鼎盛時期,其疆域北抵大渡河,南到越北,西接印、緬邊境,東達貴州北部和廣西西部。南诏從第一世王細奴邏到末代王舜化貞共經歷247年13位君王。南诏時期,大理地方行政建置設十赕、六節度和二都督區,其中十赕為統治中心,均在大理州境內。公元937年,通海節度使段思平揮戈推翻了大義寧國,建立起大理國政權。直至公元1253年,蒙古忽必烈率軍從青藏高原南下,跨革囊渡過金沙江,攻占大理城,大理國最後的國王段興智被俘,標志著歷經317年22個國王的大理國退出歷史的舞台。大理國時期,其轄境與南诏極盛時大致相當,大理州境內的行政建置大致沿用南诏時期,仍是大理國的統治中心。第三階段,元、明、清時期。大理國滅亡後,元朝於公元1274年派賽典赤·贍思丁為雲南平章政事(相當於省長),在昆明建立雲南行省,雲南的政治中心大理轉移到了昆明。公元1276年,賽典赤把原來的萬戶府、千戶所、百戶所改建為路、府、州、縣。現今大理州的轄境當時分屬於大理路、鶴慶路、雲龍甸平民府和威楚路。公元1382年,明軍襲破大理城,改路為府,在大理地區設置大理、鶴慶、蒙化三府。現今的永平、南澗兩縣則分屬永昌府和楚雄府。公元1681年清朝正式完成了對雲南的統治,大理地區各縣分屬於大理府、麗江府、永昌府和蒙化直隸廳。大理府為迄西道治所,雲南提督駐地。第四階段,近現代階段。1911年,昆明“重九起義”後,雲南成立軍政府。隨後,1913年改迤西道為滇西道,後為騰越道。1929年,廢除道制,實行省縣兩級制,大理地區設置了祥雲、彌渡、賓川、鳳儀、蒙化、大理、永平、雲龍、漾濞、鄧川、洱源、劍川、鶴慶13縣。第五階段,新中國成立後。1950年2月1日,大理專員公署成立。大理專區轄大理、下關、鄧川、洱源、雲龍、永平、漾濞、蒙化、鳳儀、彌渡、祥雲、賓川,以及現在屬於臨滄地區的雲縣、緬寧(今臨滄)、順寧(今鳳慶)等15個縣市。1956年 11月 22日,大理白族自治州成立。直到到1983年,區劃幾經調整,大理州轄現有的12縣市。1982年3月,經國務院批准,大理被定為全國第一批24個歷史文化名城之一;同年11月,國務院又將大理列為全國44個風景名勝區之一。 
    古城遺存
    說到千年古城大理,眾多的歷史遺存是其最濃厚的主色彩之一。古城的歷史遺存主要以兩種形式展現和存在,一種是物質的形式存在,一種是以非物質的形式存在。
    在大理,古遺存除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崇聖寺三塔、南诏德化碑、元世祖平雲南碑,省級文物保護單位杜文秀墓、杜文秀元帥府等眾多文物古跡,以及南诏時期創作的大型樂舞《南诏奉聖樂》、《南诏圖傳》、元末明初首創於大理被譽為“中國古代音樂活化石”、“廣陵絕響”的大理洞經古樂等藝術精品外。大理還有,以“千年趕一街,一街趕千年”而聞名於世的“三月街”、有白族狂歡節之譽的“繞山靈”及“栽秧會”、“火把節”、“耍海會”等和眾多“本主節”為代表的節日文化;充滿人生哲理的“三道茶”文化;獨具匠心、典雅秀麗的以“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為風格的白族民居文化;艷麗多姿的民族服飾文化及以大本曲、白族調、霸王鞭、八角鼓等為代表的民間藝術;以馳名中外的大理石畫、大理扎染等為代表的民族民間工藝;浩如煙海的以本主神話、龍神話、觀音神話等為代表的民間神話、傳說故事等等。
    羅列大理的歷史遺存,可謂多元、多彩。其涉及的方面不僅有建築、藝術、節日,還有服飾、語言等等,它們共同構成了大理一幅多彩的民族風情畫,輝映著蒼洱大地,輝映著輝煌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百花園,讓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同時,透過大理的歷史遺存,也像我們訴說著大理千百年來的興衰更迭。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