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慶應保護好老街 但不必偽造“古董”
日期:2016/12/14 10:04:33   編輯:古建築保護
要從長遠角度看待老街對本地區的經濟文化所提供的文化軟實力。對老街來說:有些“不開發”本身就是“開發”,“不發展”本身就是“發展”。
重慶主城區是一座具有悠久歷史的城市,其商業區和碼頭文化孕育了著名的街區,如千厮門正街、江北城老街、陳家館正街、彈子石正街、石橋鋪老街、小龍坎正街等。在舊城改造的今天,主城區的老街如江北城老街、陳家館正街、南坪正街、石橋鋪老街等差不多完全消失。目前主城區僅剩磁器口正街、解放東路部分老街等街區。大量“火柴盒”式高樓以水泥森林的面貌出現在世人面前,建築形式單一,給人以強烈的壓迫感、緊張感。而老式街道消失的直接後果是:
割斷了巴渝文化的人文文化脈絡,銷毀了城市的記憶。重慶3000多年的文明史,形成了重慶人天合一的居住觀、商業觀,依水碼頭設市,依市發展成街,依街形成傳統民居穿斗房、吊腳樓,青石板街兩旁商鋪林立的商業形態,進而形成獨特的巴人市民文化(如飲食文化、碼頭文化、性格特點等),體現了重慶一方水土所孕育的文明。而拆除老街,會使本來稀少的舊城符號越發支離破碎,附著在傳統民居上的巴文化的心理脈絡的載體失去根基。一個失去記憶的城市,不會是一個有文化的城市。
破壞了山城固有的城市風貌、山城的特征。傳統民居的臨水設市、依山而建,古人充分考慮了與山水相適應的居住方式,現存老街大多富有層次感,曲曲折折,草木茂盛,有漂亮的山際線(典型的如南岸的黃葛古道),順水順風,有美麗的水際線(如磁器口古鎮)。老街的消失,山城將會失去“山”的最基本的特征。
為了保存主城區城市的記憶,筆者建議:
1.政府應高度重視對老街的保護。要從保護地域文化、城市文明,保護子孫後代精神遺產的高度看待這一工作的重要性。
2.政府對僅存的主城區的老街切實作出強制性的保護規劃,要從長遠角度看待老街對本地區的經濟文化所提供的文化軟實力(明顯的例子就是湖南鳳凰古城)。規劃要切實樹立科學發展觀,對老街來說,有些“不開發”本身就是“開發”,“不發展”本身就是“發展”。
3.保護性開發,首先是“保護”。不能以保護之名,行開發之實,完全交給市場,讓房地產商來左右老街的開發。一句話,不能傷筋動骨,傷了老街的精氣神。
4.維修要進行充分的科學論證,切實做到修舊如舊。曾有人感歎;渝中區的湖廣會館有“修得太好了”之嫌,天上地下的材料基本上看不出歷史的痕跡。有些老街把原來磨光的石板換成整齊的青石,街面是好看了,但與老街環境不協調。
5.重要的是保護好修繕好“老街”,不必偽造“古董”。主城區老街的形成都有其自然和人文的成因,是人們長期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結果。在修繕過程中,沒有必要人為地偽造“古董”,如有些區在老街口修一些粗糙的巨大龍形圖案等。尊重歷史,尊重原貌,老街的魅力自然會展現出來。
《民間智囊團》征稿
晨報《民間智囊團》欄目,意在“傾聽民間聲音,匯聚民間智慧”。欄目繼續征稿:真誠邀請你做民間評論員,為重慶發展建言獻策,為城市繁榮貢獻智慧,為政府決策提供參考。
征稿要求:
(一)所提意見建議要結合重慶實際情況,言簡意赅,一事一議,具有針對性、可操作性和較高的決策參考價值。
(二)所提建議未在互聯網和任何報刊發表,字數在800字以內。
(三)來稿請寫明本人真實姓名、職業、通訊地址及聯系電話,並注明“民間智囊團”欄目字樣。
征稿方式:
1.電子郵箱:[email protected],電話:63907624
2.信件郵寄:重慶市渝中區較場口85號重慶晨報要聞編輯部評論版(請注明“民間智囊團”字樣)。郵編:400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