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古城復建是追求政績 應首要考慮改善民生

古城復建是追求政績 應首要考慮改善民生

日期:2016/12/14 10:03:12      編輯:古建築保護
    隨著四川阆中、山西大同等地先後提出古城復建計劃,一時間,全國各地興起了古城復建熱潮,七朝古都河南開封也因要“舉債千億造新城”而被推向輿論的風口浪尖,而社會各界對於復古造城運動的爭議也是不絕於耳。
     這些年在提升城市品牌形象,打造歷史文化名城,“文化搭台、經濟唱戲”等口號下,只要是稍能挖掘出一些文化資源和歷史遺跡的城市,都熱心大搞城市復建,各種城市設計、城市規劃、品牌營銷的專業團隊來往於各大城市之間,忙得不亦樂乎,各地大小行政官員不斷組織論證、策劃、拆遷、修建也是忙得團團轉。

    全國各地興起了古城復建熱潮,引發爭議不斷,為什麼各地都發燒般的熱衷於復建古城的運動?說到底還是追求政績,對於城市管理者和宣傳部門來說,城市的改建、外觀的變化、形象資源的挖掘,這些都是擺在台面上的工程,是一個城市的臉面,是最顯而易見的政績。

    隨著經濟的發展,地方財政逐漸變得充裕,公共投入到什麼領域最能顯示出城市的發展,最能夠產生吸引眼球的效果?在這方面,地方官員可謂是動足了腦筋,也做足了文章。說道理大家都清楚,改善群眾的生活條件,促進人民安居樂業,提高公共服務水平,這才是地方行政官員的首要職責,然而要想推進這些方面的建設,都需要有長遠的打算,有持續的投入,有持久的耐性才行。

    居民住房、醫療衛生、文化教育水准的提升、城市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設施的建設、治安條件和交通條件的改善等等,都需要花大力氣、大投入,但是短期內卻很難見到明顯的成效。相反,一些形象工程則是發展快、見效明顯。於是,為了在短期內獲得政績,大量的資金投入到城市規劃、古城復建,這些與群眾實際生活距離遙遠的領域,而百姓則是深受拆了又建,建了又拆的苦頭。這樣的情況何時能得到改觀,地方政績考核怎樣才能更加合理,地方官員能否踏踏實實立足民生多做實事,我們真該透過城市規劃的熱潮,多思考這些問題。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