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同裡古鎮保護之路

同裡古鎮保護之路

日期:2016/12/14 10:03:12      編輯:古建築保護
    同裡因湖泊眾多,環繞於周遭。歷史上以舟楫通行為主,少有兵災侵擾,物阜民豐、“懋遷百貨”,文人商賈偏愛於此居家置業。歷代精華得以在這方天地延續。同裡保留下了以明清建築為主體格局的江南水鄉古鎮。
    在過去的一些歲月裡,同裡也受到了一定程度的沖擊破壞,所幸同裡受的只是一些外傷,主體仍在,精華仍在。改革開放之後,國家對於文物保護越發重視,1981年同裡被列為13個國家級太湖風景區之一,來考察的專家、學者一致認為同裡歷史底蘊深厚,文化內涵突出,是江南少有的一處精華,應當進行搶救性保護。次年,同裡古鎮被列為江蘇省文物保護單位,被作為一個整體保護了下來。
    外部的認可與期待,使我們感到肩負的責任與使命更為重大。其實早在70年代末,我們就按照“修舊如舊,整舊如古”的原則,開始有步驟的規劃修復古鎮。從古建築、古橋梁、古街道、古裡弄、古河道、古樹木等重點方面的保護出發,還原同裡的舊時風貌。由於資金、人才、材料、搬遷住戶等多方面的制肘,我們確定了以退思園修復保護為龍頭,進而推廣到修復整個古鎮。1980年,正式啟動修復退思園,分主次先修復最精華的花園部分。為還原退思園的每一處細節,我們多次前往省市文物局、園林局、檔案局等處討教、查找資料,聘請園林方面的專家進行指導,拜訪詢問常去退思園的老人回憶園內陳設,並通過渠道聯系到了退思園建造者任蘭生的後人,邀請他們前來指導修復,在做了大量細致工作之後,退思園的原始圖貌得以呈現。確定修復方案後,我們精心選用舊材料,選擇具有古建築資質的專業施工隊伍,采用傳統工藝,花了整整三年的功夫。1984年元旦,退思園花園部分對外開放,第一年就賣出10萬多張門票。隨後,經過幾年不懈努力,到1988年,退思園完全修復完畢,整體對外開放,前來參觀的游客是絡繹不絕,眾多影視劇組在此取景拍攝。2000年11月,退思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
    退思園是同裡古鎮修復的第一步,隨後我們陸續修繕了崇本堂、嘉蔭堂、三橋、羅星洲、耕樂堂、南園茶社等古跡,對明清街、東埭、南埭等街道進行維修,拆除和遷移了與古鎮風貌不協調的建築物,先後搬遷了數家工廠,拆除了35米高100噸位的大水塔1座、小水塔3座、將一幢3層高樓改為2層。同時,進行三線(電線、電話線、廣播線)入地、古橋整修、古樹名木保護、河道疏浚、污水處理等,這些舉措既保護了古鎮,又改善了民生。為達到古鎮的原汁原味,我們在很多方面也是下了苦功夫、笨功夫,例如退思園使用的是生漆,而不是化學漆;耕樂堂則用桐油,先燒滾,在高溫天用抹布用力抹到木材上,這樣可以達到入木三分的效果。我們盡量在每一處精益求精,力求古鎮在真正意義上恢復原貌。
    同裡古鎮保護已走過30個年頭,看到如今的同裡,我們這些為保護、修繕古鎮工作過的人員來說,很是欣慰,這是同裡歷屆黨委、政府重視,廣大人民支持的共同成果。同裡是一方福地,一塊珍寶,希冀後輩同仁共同努力,精心呵護歷史文化遺產,使這座活著的古鎮能更好地保護、延續下去。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