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疑為吳越年間的林間古徑 (江干區提供)
杭州城北的皋亭山上,曾坐落著一所千年古剎龍居寺,後毀於日本侵華期間。就在龍居寺遺址不遠處,有一條奇特的石子道。道路有路脊,且呈弧形。
最新考古發現,它是杭州現存保持原生狀態的最古老山道。五代十國期間,吳越國王曾踏著這條古道,去龍居寺和佛日寺禮佛。前些天,杭州古都文化研究會理事陳珲等考古研究人員,前往踏勘調查並確認古道的真實身份。
古道僅存20多米
“從路的築造法看,這是一種非常古老的碎石獨脊築路法,采用較大弧度分水,排水效果好,方法又簡單易行。鑒於在南宋時已有雙脊石路了,獨脊是比雙脊更古老的築造法,所以這樣的築路法是完全可看到吳越時代的。”陳珲等人說。
現場踏勘發現,這個石子道,寬2米左右,長20多米,臨近天鶴路。路面為山巖碎石鋪築而成,部分路面還較完好,但大部分路面已經損壞嚴重。該路的橫斷面呈較大弧度。整條路的正中,有書本大小的石塊連排為路脊,整條路兩邊也有書本大小的石塊連排為路磡;路脊與路磡中間,是較小的山巖碎石填鋪。路磡兩側,是低凹的泥溝。“這樣的設計,利於下雨天時路面的排水。”陳珲說。
暫名“吳越古徑”
考古專家們認為,這條古道保持原生狀態最好,即使在鳳凰山、寶石山上等杭城多處山頭,都看不到這樣古老且保存得這麼好的山道。據考證,龍居寺與佛日寺均為吳越國王所建之重要佛寺,此古道也是吳越國王往返之途。
這條石子道,本來當地部門要把它建成適合單車騎行的游步道。這次,石子道的真實身份新近初步確認後,皋亭山景區管委會決定停止原有計劃,一定要先保護好古道。
有關專家建議,該條古道按完好路段樣子修葺恢復。另因古道現與水泥路連接,故交接處最好建一小亭以過渡。“我們會保護好古道,並把古道延長到200米。”皋亭山景區管委會相關負責人說。
在古道通往龍居寺的遺址上,江干區准備在古剎遺址上重建龍居寺,現正報批中。現在發現的古道,其中20多米保存較完好,還有數百米沒石頭,皋亭山景區管委會打算六七月份對它進行復原。
這條古道,還沒有名字,現在暫名為“吳越古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