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洛陽龍門西山現唐代景教墓葬遺跡

洛陽龍門西山現唐代景教墓葬遺跡

日期:2016/12/14 12:27:37      編輯:古建築保護

 

   國內首次發現,目前國內最早景教墓葬遺跡

    再次佐證洛陽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

    洛陽市城南,是伊阙峽谷,香山和龍門山兩山對峙,伊河水從中穿流而過,中國四大石窟之一的龍門石窟即位於此,山水相依的伊河兩岸,峭壁間窟龛就山而刻,星羅棋布,密如蜂房。

    2014年1月9日,龍門石窟研究院對外宣布,在龍門石窟西山紅石溝北崖,發現一處唐代“景教”瘗(yì)穴――唐代基督教信徒的“墓地”。據悉,這種全新形式的早期景教歷史遺存在國內尚屬首次發現,也是目前所知國內最早的景教墓葬遺跡。

    專家認為,該瘗穴與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和洛陽《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經幢一起,構成唐代景教的最重要遺存,也再次佐證了洛陽是絲綢之路起點這一歷史事實。鄭州晚報記者王戰龍洛陽報道

    A

    深山裡的十字架洞窟

    寒冬的山上樹葉盡脫,孤獨的枝丫直指蒼穹,慕名而來的游客們三五成群,沿著伊河逆流而上,竊竊私語著走向景區的深處。

    龍門石窟西山北端,是龍門石窟研究院,當地人稱紅石溝――是一片人跡罕至的深山密林,地處龍門石窟核心區之外,枯草叢生幾乎無路可走。

    過去的許多年,這裡屬於游客相機焦點之外,備受冷落,嶙峋的石頭和茂密的叢林,只是通往龍門石窟主景區路邊一個不起眼的配角。

    2009年,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龍門石窟研究院研究員焦建輝第一次進入了密林深處,紅石溝北崖中段山腰,峭壁前是一片寬窄不一的斜坡狀台地,長約30米的區域內密布著一個小型窟龛群:小型洞窟2個、方穴13個、圓拱形穴1個。

    其中一方穴左上角刻著一個“金”字,另一穴右側也有刻字痕跡:多道橫劃及縱貫其間的豎劃構成,具體刻為何物,尚無法解釋。

    “這種內部低矮,空間狹小,壁面處理較為粗糙,窟內無造像或置像遺跡的小型洞穴,在此前的龍門石窟東西兩山均有發現。”焦建輝說,是唐代佛教僧俗埋骨藏灰的地方,學術界將其稱為“瘗(yì)穴”或“瘗(yì)窟”――相當於現在存放骨灰的地方。

    令焦建輝疑惑的是,小型窟龛群東部的一個洞穴,在陡直的懸崖邊,表面有數道斜向和直向的鑿刻痕跡,洞穴上方的崖壁上陰刻一個略向左傾斜近乎正方形的十字架。

    “和西安、洛陽發現的‘景教’碑幢上的十字架形象基本接近,但是稍顯簡單並沒有紋飾。”焦建輝說。更為詭異的是,在十字架圖像右側還有一個漢字,貌似西域胡人“昭武九姓”中的“石”字。

    B

    大唐包容下的景教

    位於伊河兩岸的龍門石窟就山而刻,依山傍水綿延數裡,被譽為“詳實描述佛教宗教題材的藝術作品,代表了中國石刻藝術的最高峰”,那這個藏身於佛教聖地密林深處的“十字架”意味著什麼呢?

    經過資料對比,焦建輝給出了一個大膽的推測,這可能是一處“景教”信徒墓葬。

    “景教”是唐代傳入中國的基督教派的一支,被視為最早進入中國的基督教派。資料顯示,景教形成於公元4世紀下半葉至5世紀上半葉的東羅馬帝國,其創始人為君士坦丁堡的大主教聶斯脫利,曾因神學問題的分歧,被基督教法規和羅馬帝國法律認為是“異端”。

    據載,大主教聶斯脫利死後,其信徒輾轉流亡到了波斯,並以波斯為原點不斷輻射向周邊地區,唐代時,沿著絲綢之路傳入了中國。

    陝西西安所存的《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上記載,唐太宗貞觀九年(635年),波斯人阿羅本自波斯來華傳播景教。太宗下诏在長安興建波斯寺(後易名大秦寺)。

    其實,早在2006年,洛陽也出土了被學術界譽為世界級文化發現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記》石刻――八面體石稜柱,經幢底部殘損,但大部完好。殘存部分字跡清晰,上刻《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1部、《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經幢記》1篇等。

    尤其引人注目的是,在經幢的上端分別雕有十字架符號及“天神”形象。

    2011年,焦建輝根據研究撰文論證,但由於沒有業內專家的鑒定,主要研究佛教的焦建輝並沒有十足把握。

    2013年下半年,聽說這一消息,遠在北京的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宗教研究所研究員羅炤趕到洛陽,經過實地查看,認定這是一處唐代早期景教墓葬遺跡。

    C

    絲綢之路起點的力證

    洛陽是絲綢之路的起點之一,在對外的宣傳上,“千年帝都,牡丹花城,河洛之根,絲綢起點”的口號隨處可見。

    2013年初,中國與哈薩克斯坦、吉爾吉斯斯坦跨國合作絲綢之路申遺,將在2014年角逐《世界遺產名錄》。首批申報的遺產項目,洛陽獨占其三,漢魏洛陽城遺址、隋唐洛陽城定鼎門遺址、新安漢函谷關遺址。

    在很多人的印象中,西安是絲綢之路的起點,而洛陽則被弱化,兩地民間也曾因“絲綢之路起點”的爭議唇槍舌劍。

    2006年,在新疆召開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世界遺產中心和中國國家文物局主持的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國際協調會,國家文物局正式將洛陽納入絲綢之路跨國申遺項目單位,明確“洛陽是絲綢之路中國段東方起點之一”,才為爭議畫上了句號。

    焦建輝介紹,目前發現的景教遺物有新疆高昌景教寫經和壁畫殘片、敦煌景教寫經與絹畫、西安《大秦景教流行中國碑》以及洛陽《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景教遺跡則有新疆高昌寺院遺址,都是公元9~10世紀,均分布在絲綢之路的沿線。

    “龍門石窟發現的景教遺跡不同於其他,其實它是埋葬景教信徒的墓葬。”焦建輝說,這一全新形式的早期景教歷史遺跡尚屬首次發現,也是目前所知國內時代最早的景教墓葬遺跡。

    他以洛陽發現的《大秦景教宣元至本經》幢為例,其顯示的是當時景教教徒傳統的喪葬方式土葬——修建墳茔,並於墓旁樹立經幢。

    龍門石窟發現的特別之處在於,除了傳統喪葬方式外,當時的景教信徒也存在著焚燒遺體、埋葬骨灰於山林龛巖的喪葬方式。

    龍門石窟管委會副主任李隨森說,這一唐代景教遺跡進一步印證了洛陽景教遺物的真實性,反映了景教在洛陽流布的歷史事實,對研究當時中西文化交流、景教在唐代中國的傳播、景教與中國本土文化的融合以及當時景教信徒的社會習俗等,彌足珍貴。

    D

    諸多懸疑待破解

    洛陽北部的邙山自東周以來就是傳統的墓葬區,密集地分布著東漢、曹魏、西晉、北魏等朝代的皇帝後妃、公侯宰相、庶民百姓等社會各階層人士的墓葬。

    但進入唐代後,洛陽城南的平原至龍門一代逐漸成為了北邙之外的另一重要墓葬區。曾發現大量各階層墓葬。

    作為唐代皇室大力經營佛事工程所在的龍門,寺院林立,高僧雲集,名士荟萃,周邊墓葬眾多。唐玄宗的第九子“葬於城南龍門東岑”。中土、域外高僧更是數不勝數。

    去年國慶檔熱映影片《狄仁傑之神都龍王》中,神都洛陽的南市附近是熱鬧的胡人區,這在歷史上也是真實存在的。

    據記載,唐代時,洛陽是胡人雲集之處,與南市毗鄰的建春門附近,胡人部落曾盛極一時,“河南府立德坊及南市西坊皆有胡襖神廟”。

    龍門石窟作為當時社會各階層發願造像的集中地,這些西域胡人或其後裔與龍門石窟互動頻繁,石窟內現在也有多例石、安、康、曹、史、何等胡姓功德主造像記。

    這處景教遺跡上,除了十字架,還有一處依稀可辨的“石”字,石姓作為當時西域昭武九姓之一,或許可與此互為映襯。

    “這一埋葬唐代景教信徒骨灰的瘗穴,形制規則,內部空間狹小,與龍門石窟大量存在的佛教瘗穴一致。穴上方雕刻著十字架,也與佛教瘗穴上方雕鑿的佛龛或佛塔形式相似,應該說這個遺址是當時處於主流地位的佛教影響下的產物。”焦建輝說。

    這種類似佛教的埋葬方式是入華後佛教影響的結果,或是沿襲波斯的舊有傳統?它所處的位置獨立於龍門石窟的核心區域之外,是不是基督教信徒集中的墓地?附近是否有基督教的崇拜物?

    這一切的懸疑仍待考古專家的進一步發掘論證。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