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豲古道四門鎮
日期:2016/12/14 18:59:33   編輯:古建築保護 位於武山縣東南部的四門鎮是昔日的古豲道縣,也是豲戎部落所在地。先秦時期,這裡見證了秦人西擴、征服豲戎部落的過程,從那時起,其獨特的地理條件,讓這裡成為古代軍事要塞和要道。
三國名將龐德就出生在四門鎮的新莊村,而該村已經沒有一位姓龐的後人。龐德故裡沒有龐姓後裔,這是為什麼?
——題記
□天水晚報記者 闫鵬飛
3月30日,記者在武山縣四門鎮大街入口處看到,由高僧普正捐獻的“古貆(豲)道縣”牌坊式標志門,雕龍畫鳳、高大雄偉。四面環山、兩水分流,不用說,這樣的地形在古代一定是兵家必爭的要塞之地。
兵家之要塞
秦漢時期,武山縣境內多數地方屬於豲道管轄,四門鎮曾經是豲道縣衙門所在地。先秦時,秦人在“西擴”中,征服豲戎部落的故事就發生在這一帶。四門鎮的名稱本身就是由“四門寨”沿用而來。
四門鎮是一處四面群山環抱、兩水相匯的古鎮。3月30日,記者在四門鎮董家灘沿街看到,幾處尚存的古代店鋪似乎還有清末古建的風貌。除了四門鎮名稱與古代軍營“四門寨”有關外,似乎很難再找到與豲戎有關的遺址。該鎮副鎮長汪自明介紹說:“西堡村魁星樓所在地是一個古堡,可能與此有關。”於是他領著記者來到半山的西堡村。
這是一處依山形而建在制高點上的防御工事,村主任汪武俊邊介紹這裡的歷史,邊砸開弧形城門上早已銹蝕的鐵鎖。
古堡魁星樓
古堡建於何年?村裡老人也說不清楚。記者登上一米多寬的土城牆,防護和進攻的土箭垛依稀可見,面向河谷的城堡方向,還有一處可容納上百人的甕城,這在天水的古堡中十分罕見。站在城牆上,可以遠眺到四門鎮繁華的大街,也可俯視周圍5公裡左右的河川一帶,歷史上,這裡曾是放置石塊、安裝土炮,擊退多次外敵和土匪入侵的工事。
古堡中央是十多米高的土台,台上是一處清代修建的二層重檐歇山頂式土木結構小樓,這就是四門鎮有名的魁星閣。入樓後,一樓牆面繪有古代戰爭故事的壁畫,似有民國畫風。攀上木樓梯來到二樓後,正中是供奉過魁星爺的土台,台正面尚存磚雕《鯉魚跳龍門》圖。二樓三面牆是具有清代風格的山水畫,另外一面是雙開的小木門。過去,魁星樓可能是堡內的觀察哨和指揮地,當然也是人們防衛時求神保佑之地。天水多數村莊都有這種土城堡,這裡除了有魁星樓和甕城外並無特別之處,記者多方打聽,也沒有人知道關於豲戎部落的故事。
村民們說,三國時著名將領龐德出生在附近的新莊村。
龐德故裡
沿著公路旁“龐德故裡”的石碑處走過一座小橋便是新莊村。村頭是四門鎮鎮政府所立的“龐德紀念碑”,碑文簡要介紹了三國時中郎將、都亭侯龐德(公元181年-219年)的主要戰績和職務等。據說,該村的後山坡,還有一處叫龐德屲的地方,是龐德的衣冠冢,村口留有龐德當年的上馬石。按慣例,龐德故裡的村莊,一定有龐姓後裔。但是,今天新莊村為什麼沒有姓龐之人?
隨行的汪自明說,新莊村多數是孫姓人家,他們就是龐德的本家後裔。三國時,龐德從軍打仗,因為種種原因可能牽連到本族人,他們的家人為了避難而改“龐”姓為“孫”姓。過去,這個村在河對面的山坡下,因為山體滑坡,才搬遷到這裡。據村民講,該河谷地帶不時發現有古代箭镞、矛等兵器,更說明這裡是古代軍事要塞無疑。
秦霸西戎
四門鎮是古豲道縣所在地,曾是豲戎部落所在地,隨著秦人“西擴”,這裡才並入秦的版圖。
“豲”是什麼?字典解釋為豪豬,並有“故狐有牙而不敢以噬,豲有爪而不敢以撅。”《山海經》說是一種像牛的猛獸,生活在乾山中,有三只腳。當地村民流傳,豲就是豲留也叫異留,形似麒麟。人們看到它出現時,滿身金光環繞,還能夠從口中噴煙、吐火。大家都不知道它從哪裡來的,要到何方去,有點像傳說中的“年”獸。有人說,它是豲王的英魂,也是人們的保護神。但仔細分析,這種動物可能就是遠古時期豲戎部落的圖騰,最後演變為部落名稱。
另外,《前漢·地理志》記有,天水郡有豲道縣。這說明在當時,這裡稱為豲道。
《蘭州晨報》記者王文元研究後認為,四門鎮最主要的古代文明是,先秦時期,這裡曾經見證了“秦霸西戎”這段榮耀歷史,這裡就是秦穆公向西征服八個西戎部落中的豲戎部落之地。
古剎華嚴庵
今天,關注四門鎮西豲歷史的不僅有學者,還有出生在當地的高僧、現為中國佛教協會國際部主任的普正大師。2009年,普正為家鄉捐贈“古貆(豲)道縣”牌坊。17歲時,普正(俗名錄寶印),在對面不遠的華嚴庵剃度出家。
華嚴庵坐落在北山上潘家灣村,是一處有著80多年歷史的佛教寺院。記者走過西河橋,沿著新修的盤山公路,行車二裡多來到華嚴庵。依山崖而建的兩台廟宇,在蒼松翠柏間露出古色古香的青瓦紅牆。
該寺內普賢和尚指著創建者靈骨塔向記者介紹,該寺原名太平寺,其建成年代久遠。歷史上所在地為龐德故裡的新莊村附近,後寺廟被賊匪焚毀後,由慕老法師組織僧人化緣,歷時5年,才在這裡修成了華嚴庵。這裡古柏參天,殿閣寬暢,誦經念佛之聲不絕,是佛家習禅修行的理想之地。
普賢說,1967年出生在錄家莊的錄寶印,17歲在這裡剃度出家取名普正。後來,他去中國佛學院學習、赴韓國留學取得了博士學位。曾當選為北京市第七屆學聯代表、中佛協第七屆理事等,現為蘭州報恩寺住持、中佛協國際部主任。他不但為四門鎮捐贈了牌坊門,還聯系新家坡佛教居士林修建了四門鎮灣兒村希望小學。當外地人進牌坊門後,就能感覺到這裡的歷史底蘊深厚。其實,四門鎮叫三衙村、四衙村的地方,傳說就是古豲道縣衙門所在地。
“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這裡雖然不是世外桃源,但透過寺院山坡前的桃花,記者看到的不僅是寧靜和諧,更多的是無數雙文明之手,在這裡尋找和傳承西豲古道的歷史星火,許多文化遺產在這裡受到很好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