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內蒙古卓資縣廟坡底遺址出土一枚元代春錢

內蒙古卓資縣廟坡底遺址出土一枚元代春錢

日期:2016/12/14 12:11:14      編輯:古建築保護
    2014年夏季,內蒙古自治區文物考古研究所對烏蘭察布市卓資縣旗下營鎮廟坡底遺址進行了考古發掘,發現了石牆、灰坑、碎瓦堆積、動物骨骼堆積等遺跡,出土了一批元代的陶器、瓷器、銅器、鐵器、石器、建築構件,初步推斷該遺址是元代豐州附近的一座兼具驿站功能的集鎮遺址。發掘區元代地層中出土的一枚銅鎏金錢幣(編號T1008②:12)引起了發掘者的關注。

    這枚錢幣為銅質,表面鎏金。錢面外廓為圓形,廓緣較窄,穿孔為長方形,內廓緣呈內弧形,四角沿對角線方向向外延伸出斜尖紋(即四決紋)。內外廓之間遍布圓珠紋作為襯底,方穿右側有一個凸起月牙紋,方穿下方靠近外廓的位置有一個圓形小針孔。錢背無廓緣,穿孔上方焊接一條“U”形彎曲的小銅鈕,穿孔左側有一個下凹的月牙紋,其位置恰好與錢面上的凸月牙紋相對應。錢背上的金彩脫落嚴重,布滿銅銹。外廓直徑20.9毫米、厚1.6毫米,長方形穿孔長3.8毫米、寬3.4毫米,針孔直徑2毫米,重3.6克。這枚錢幣造型獨特,紋樣罕見,初步推斷為元代的一枚春錢。

    春錢是元代的一種特殊裝飾品,多為婦女佩戴。元人吾衍所撰《閒居錄》中載:“至大改元,婦人首飾皆以金銀作小錢,戴之謂之春錢。越明年冬,有鑄錢之令。三年,春錢復行,用其先兆欤。”春錢的出土實物並不多見,在功能界定上也容易混淆到其它類型的錢幣之中。敖漢旗瑪尼罕鄉五十家子村古城及元上都城南砧子山第34號墓中曾分別出土過1枚春錢,李逸友先生對這兩枚春錢進行了深入的研究,認為春錢用錘揲法制成,其佩戴方式應是懸佩在簪、钗的上端,錢上穿孔用細線吊懸,行走或搖頭時才能產生輕盈搖曳的美感。

    通過對廟坡底遺址出土鎏金銅錢的觀察,可以總結出元代春錢的一些特點。春錢用於佩戴,體積不宜過大,外廓直徑一般較流通錢幣小,重量較輕。邊緣有系鈕或錢面上有針孔,便於穿線懸掛。文字圖案較為自由,為了增強裝飾功能,其質地或為金質,或銅質鎏金,具有金光熠熠的效果。與常見的厭勝錢相比,厭勝錢辟邪祈福,使用范圍較廣,而春錢作為裝飾,更加突出懸掛和裝飾功能。古錢幣學界經常稱呼以浮雕圖案或文字形式展示男女合歡姿勢的一種花錢為“春錢”,此種“春錢”的用途也有頗多爭議,其主要功用顯然不是用於佩戴,與元代春錢同名不同用,實際上稱為“秘戲錢”更合適。

    內蒙古地區屢次發現春錢,表明元朝婦女佩戴春錢的風尚在當時比較盛行,並在中國北方草原地區受到推崇。廟坡底遺址出土的這枚春錢,為研究元代春錢提供了珍貴的實物標本,具有重要的研究價值。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