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陝西周原遺址現西周水網系統

陝西周原遺址現西周水網系統

日期:2016/12/14 12:13:35      編輯:古建築保護

出土的兩件銅盨。張佳 攝

    2天前周原遺址因其重要考古發現的學術價值成功入選2015年度全國六項考古新發現。昨日,記者從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獲悉,去年考古人員在周原遺址內發現了自然水系與人工水系共同構成的西周水網系統。

    入選去年全國六項考古新發現

    2015年3至12月,考古專家對周原遺址與水網系統有關的池渠遺跡進行了重點勘探和發掘。經過對67萬平方米的重點勘探和108萬平方米抽樣勘探後,考古人員新發現大淤土遺跡1處、人工溝渠11條。為確定這些遺跡的形制與走向、使用和廢棄年代,以及內部堆積性狀等基本信息,考古人員對大淤土遺跡和4條人工溝渠遺跡進行了解剖發掘。

    據此次考古領隊,陝西省考古研究院研究員王占奎介紹大淤土遺跡位於遺址核心區的西北部,長約2200米,最寬處逾500米,平均寬度約300米,總面積約66萬平方米。中央淤土最深,四周較淺,初步推斷為周原遺址西周時期的池塘類遺存。

    結合2009、2011、2013年周原遺址內池渠遺存的考古成果,考古人員推測,目前已經可以初步認為周原遺址內存在著自然水系與人工水系、蓄水池與引水渠、干渠與支渠等不同層次的水系遺存,它們共同構成了周原遺址的水網系統。

    而該水網系統的發現與確認,進一步強化了以往所發現的諸多重要遺跡之間的有機聯系,加深了以往對周原遺址聚落擴張過程與水源關系的認識。這些發現也為了解周原遺址內部的不同功能區的分布提供了新的視角,有助於考古人員從整體布局上對一些重要遺跡的性質進行新的思考。更重要的是,周原遺址的水網系統與豐鎬遺址的“昆明池”等池渠一起填補了周代都邑性遺址給水(池苑)系統的空白,為探尋聚落結構在田野考古中提供了一條新途徑。

    發現裝有豬骨和魚骨的青銅鼎

    此次,考古人員還在周原遺址2014年銅車馬發掘點南邊50米處的“居址—墓葬區”,發掘了4座西周晚期墓葬,遺憾的是這些墓葬都曾遭到過嚴重的盜擾破壞。

    據王占奎介紹,這幾座墓葬中,有一座東西向的墓葬,考古人員在墓室內發現有3個盜洞,盜洞中散見有獸面銅泡、蚌魚、玉圭殘片、菱形石墜、方形玉飾件及貝等隨葬品。在緊鄰盜洞的西邊二層台面上發現了未經擾動、擺放整齊的隨葬品。這14件隨葬品包括青銅器、陶器和漆器。其中有2件陶豆、2件陶簋、2件陶罐和1件陶鬲;1件漆器保存狀況較差,器形已經難以分辨。青銅器有鼎4件,盨2件。

    值得注意的是,專家們在兩件大小不一的立耳鼎上發現了一樣的形制和紋飾,其中一個鼎上還有可以辨認的銘文。另外還有2件附耳鼎與2件銅盨,這些青銅器按照種類呈現出一樣的形制、大小和紋飾,專家推測當時它們應該各自成套。更為驚喜的是,考古人員在3個銅鼎內還發現了幼豬前腿或後腿骨,1個鼎內則發現了魚骨,2件銅盨內還存有顆粒狀明顯的谷物類遺存。

    經專家辨認,鼎上的銘文內容為“姬生母作尊鼎,其萬年,子子孫孫永保用。”因此該墓主可能是一位名為“生母”的姬姓女子。王占奎表示4座年代基本一致,規模接近的墓葬集中分布,說明該區域應為西周晚期一處中低級貴族墓地。

    2015年度周原遺址的考古工作,進一步了解了周原遺址的聚落結構和功能分區,對周原都邑性聚落整體布局的認識是時隔多年後周原遺址取得的重大考古發現。

  1. 上一頁:
  2. 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