興教寺申遺風波未定,究竟是維持保護現狀,還是為地方政府雄心勃勃的旅游開發所用?與此同時記者注意到,在西安,還有另外一些極具開發價值的文物遺存至今依然深藏市井,不為外人知。
天壇:深鎖在巷子裡的天下第一壇
循著西安南郊陝西師范大學南側一條叫做天壇東路的小巷子,東行200米,進入一個大而空曠的院子,一方巨大的“土堆”靜靜地深鎖在鐵門背後,圍牆高砌,這就是被考古學家喻為“天下第一壇”的西安天壇。
西安天壇遺址在上世紀50年代末的文物普查中被確認,1999年春天,在發掘了整整兩個半月後,專家們才將現存年代最久遠、級別最高的唐代天壇遺址從厚厚的黃土中剝了出來。西安天壇始建於隋文帝開皇十年(公元590年),比建於明代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的北京天壇早了近一千年,隋文帝以及唐代的21位皇帝都曾在此進行過隆重的祭天禮儀。西安天壇共有四層,而北京天壇則只有三層,“無論從規格級別,還是歷史年代來看,西安天壇都無愧於‘天下第一壇’稱號”。
據媒體2009年報道,此前西安天壇已被列入絲綢之路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中,西安市文物局和雁塔區曾聯手醞釀對天壇周圍的環境進行整治,計劃向游人開放。但直到目前,這個氣勢恢宏的天壇鼻祖依然被深鎖在巷子裡。圍繞在它周邊的則是荒草叢生的實驗場,雜亂的陝師大宿捨,以及一個廢品收購站,而在數百米之外,則是大雁塔南邊的城市新區正在新建的大片仿古建築,氣勢恢宏。
倉颉造字台:已十年未對外開放
在西安市長安區郭杜街辦恭張村東南,有一高約10米、周長100米的夯土台,外包一層青磚砌為磚台。南面為一寬8米45度的斜坡,中間是3米多寬的水泥抹面,上書見方2米左右“倉颉造字台”5個隸書體雕塑大字,相傳這就是倉颉造字台。
《說文解字》記載:倉颉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倉颉“始作書契,以代結繩”,是華夏文明的裡程碑事件。
“倉颉造字台”歷代志書多記為恭張村南,如乾隆四十四年《西安府志》就記為“長安西南二裡(應是二十裡之訛)宮張村有三會寺,為倉颉造書之堂”。
至今,華夏文明泱泱數千年,在現代旅游業已極大發展的今天,倉颉造字台卻好像被遺忘了,被深鎖在西安南郊的恭張村外、西安市公安局警犬基地內。3月下旬,央視網記者探訪當日恰逢周末,未能入院近前,據附近村民介紹,遺址已經十年左右的時間沒有對外開放,“院子裡是訓練警犬的地方,怕游人來了會帶來細菌”。
董仲舒墓:不對外開放
西安和平門裡有一個叫“下馬陵”的巷子,傳說遠在兩千年前,漢武帝每次路過這裡必先下馬,故世人稱之謂“下馬陵”,而他下馬的原因則正是因為這裡是西漢著名思想家、儒學家、哲學家和今文經學大師董仲舒的墓地所在。
明正德年間陝西巡撫王诩在這裡修建了陵園,稱“董子祠”。乾隆時陝西巡撫畢沅又對陵園重加修繕,以示對這位西漢學者的紀念。1956年8月,這裡成為陝西省第一批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如今,這個昔日讓漢武帝下馬的墓園則已經肅穆不再,變身為軍隊干休所,董仲舒墓也已不對外開往。網絡上有網友上傳的圖片顯示,墓碑“落魄”的立在院子角落,掩映在居民晾曬的衣物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