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義發現超五公裡老城圍牆
日期:2016/12/14 12:21:34   編輯:古建築保護考古隊員測量明代城牆
揭露出來的部分城牆頂部
解剖城牆時出土的明代瓷器
考古隊員繪制的遵義城牆圖
20多天前,貴州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派出考古隊員,開始找尋遵義老城牆。目的是查明城牆形成的時代和准確走向,以研究早期遵義城治狀況。據地方史志記載,早期的遵義城城牆,以湘江河為界分為新、老城區,兩城區之間在今新華橋處有一座橋相連。
考古隊員在遵義城區的府後山、遵義紀念公園、新東門、桃源洞等處,找到了明顯存在的古代城牆,還發現了10多道城門的所揭露出來的部分城牆頂部在位置。這些城牆的總長度,大約有5公裡,殘存的城牆、基礎,多數彼此連接。
據介紹,從府後山延伸向湘江河邊的城牆,殘存寬度約40厘米,最大殘高約3米。這部分城牆,長度有3000多米,現存約2000米,但多被植被或泥土覆蓋,需解剖後才能看到。
根據該處出土的瓷片、鐵器、銅器等推斷,考古隊員確認,這部分城牆修建於明代末期,也是遵義城區最早的城牆。
調查發現,在清代時,遵義城區的老城牆曾大規模整修、加固。在局部地段,明末修建的部分,在清代加固時被完全包裹在中間。
被稱為“新城”的城牆,與老城隔一條湘江河,從紅軍山附近一直延伸到苟家井、湘山寺、桃源山、萬裡路一帶,周長有2000多米。這道修建在清代鹹豐年間的城牆材料為青石和砂巖,以石灰漿勾縫。
考古隊員說,兩道古城牆的“雙聯城”形式,反映了遵義城的發展狀況——即在明代末期的平播戰役後,到清代鹹豐年間,250多年的時間裡,遵義城的面積擴大了近一半。調查還發現,無論老城還是新城,當時的城牆,並未囊括遵義城所有人口和建築。比如湘山寺,在修建新城牆時,其已存在且規模龐大,但未圈入城內據了解,這是針對遵義市老城牆的首次系統性調查。此前,當地多數人均不知遵義曾經有老城牆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