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遠古城牆僅存百米殘垣 歷史上曾發生多次戰事
近日,清遠一幫攝影發燒友發起尋找清遠城郭遺址的活動,記者前天獲悉,在清遠舊城城中路一帶的小巷裡,僅殘存幾段不足百米的舊城牆依稀可辨,據當地上了年紀的老居民介紹,這是老清城最後的城郭遺址。
這段古城牆幾經滄桑,只拆剩一人多高的牆基,但塊塊青磚和砂巖用料仍十分堅固,上面蓋起了高矮不一的幢幢民宅。
據悉,目前清遠舊城概貌最早見於一幅光緒6年(1880年)繪制的清城城郭圖,該圖以寫意的手法再現了昔日清城的街道、衙門、廟宇及兵房等分布情形,上面顯示的城牆和護城河如今早已難覓蹤跡。
據清遠史料記載,清遠城垣建築始於元代。據舊志載,元順帝至正二十二年(公元1362年),清遠縣為海寇劫掠,築土城以防拒之。明洪武二十二年(公元1389年),指揮同知李膺為使城垣堅固,又將土城改築作磚城。後經多次重修,成為雄踞北江的粵北重鎮。
明清時期的清遠城垣,高6~10米,底寬6米,頂寬4米多,周長4800多米,包圍面積約1.5平方公裡。
歷史上,清遠城頭曾經發生過很多戰事,其中最為壯烈的,要算明末清初嶺南三忠之一陳邦彥和邑人白常燦、朱學熙等人組織的南明義軍的抗清戰爭。在這場戰爭中,義軍依托城垣多次擊退清兵的進攻。後來,清兵挖地道至城隍廟右側城垣下,用火藥炸崩城垣,才得以攻入。這場戰事,清遠軍民死傷逾4萬之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