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三古建築 >> 古代建築資料 >> 古建築保護 >> 古村落損毀文保人士心痛:眼睜睜看著古建倒塌

古村落損毀文保人士心痛:眼睜睜看著古建倒塌

日期:2016/12/14 18:57:15      編輯:古建築保護
    5月,寧波啟動全市首次傳統村落調查。這次調查,是全國性的一場普查行動,目的是全面掌握我國傳統村落的數量、種類、分布、價值以及生存狀態。

  歷時近兩個月,寧波市完成了這次摸底行動,共梳理出82個傳統村落。
    按照國家四部委下發的通知,所謂傳統村落,是指村落形成較早、擁有較豐富的傳統資源,具有一定歷史、文化、科學、藝術、社會經濟價值,應予以保護的村落。具體分三大類,傳統建築風貌完整的;選址和格局保持傳統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傳承的。
    至於寧波的這82個傳統村落,主要來自3大類:歷史文化名鎮(村)、有文保點的村落、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的村落。
    寧波這次的調查,由市規劃局牽頭。相關負責人介紹,這次摸底,是為了傳統村落的保護發展提供基礎依據,將來可能會有資金、政策方面的扶持。
    現狀:
  古村落“毀壞非常大”,民間文保人士很心痛
  這82個村落現狀如何?寧波市規劃局並沒有公布,但民間環保人士楊古城一直在關注。
    “毀壞非常大,而且一年不如一年。”20多年間,楊古城走過了寧波200多個古村落。
    認定古村落,他有自己的兩個標准:一是建築方面,保留有一定數量的建築,運用古代的建築技術、材料等。另一個標准是有完好的文化留存,比如民俗、民風、民間藝術等。
    去年下半年至今年年初,楊古城又領著100多位文化、文保愛好者,走訪20多個古村落。“希望通過走訪,讓更多人關注‘古村落’,宣揚古村落保護意識。”
    這一圈走訪下來,楊古城更心痛了,“村子裡違章搭建的很多,古建築倒塌的很多。”
    邬琨明,奉化市大堰鎮文化站站長。在這次傳統村落調查中,他參與了大堰鎮9個村落的走訪工作。邬琨明說,竹林村、柏坑村,有一批清末、民初古建築,因沒人居住,面臨倒塌危險。古時候的雕花、喜報,也被偷了很多,“可沒有經費,只能眼睜睜看著這些古建築,一天天破落。”
      無奈:
  “文保點都保護不過來,何況村落”
  古村落,是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是中華民族的根。今年6月,中國文聯副主席、祖籍寧波的馮骥才,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說,傳統村落是農耕文明留下的最大遺產,村落價值堪比長城。
    不僅如此,在每個可能的場合,馮骥才都一遍遍發出類似的呼聲。
    尴尬的是,大多數傳統村落,並不像歷史文化名鎮(村)、文保點等名聲在外,所以傳統村落的保護,要面臨更大的挑戰。
    “現在,連文保點都保護不過來,何況村落,”楊古城說。
    記者從規劃部門了解到,2005年,寧波市組織過一次市級歷史文化名村評選,有10個村落入選。
    當時,還出台過相關管理辦法,從資金、政策方面進行扶持,但最終並未到位。
    出路:
  明確管理部門,再對症下藥
  對傳統村落的保護,馮骥才認為,每個村落有不同的歷史、環境、居住民族等,保存現狀、所處環境也不同,所以傳統村落的保護,難以有一個統一的標准或規程,而是要針對每個村落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再對症下藥。
    但在“下藥”前,還得先明確管理部門。
    “寧波的傳統村落保護工作,在市一級層面,規劃部門在管、文化部門也在管;具體到村裡,村主任、書記更換頻繁,即便有保護方案也難以持續。”楊古城認為,保護傳統村落,首先要明確管理部門。
    理想的狀態,是由政府牽頭,同時結合社會力量、民間組織。政府在政策等方面提供扶持,社會力量提供財力支持。
  1. 上一頁:
  2. 下一頁: